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1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一,中美关系一些媒体将中美关系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两国关系的复杂之处主要在于两国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对彼此的不同看法。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分歧。尼克松访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统一的国家,以造福于本国及世界人民,同时维护世界和平。美国的目标则致力于将自由与民主的理想散播到全世界,同时保持国家安全。因此,中国大陆的政治系统、意识形态直接与美国的设想和利益冲突。因此不少2人戏称为“美中不足”。中美关系事关中国发展大局,对美国也十分重要;从中国的战略利益出发,“我们没有必要和美国斤斤计较[1]”。中美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的双边关系之一。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中美两国的利益联系日益紧密。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4466亿美元,是两国建交时的182倍。建交之初,中美之间人员往来每年约1万人。而现在每天有近1万人、每26分钟有一架航班往来于两国之间。中国在美留学生超过16万人,美国在华留学生已达2.4万人。[2]二是中美高层往来和对话磋商频繁、深入。2003年至今,中美两国元首共举行26次会晤。双方新建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战略安全对话、亚太事务磋商、中东事务磋商、省州长论坛等多个重要对话机制。双方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日常交流与沟通更是不计其数。通过这些交往,双方就广泛议题保持着深入、坦诚沟通,对加深了解、增进互信、深化合作、管控分歧发挥了重要作用。[2]三是中美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密切沟通与合作。两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进行建设性合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两国在朝核、伊朗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以及反恐、防扩散、气候变化、能源、粮食安全、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上开展富有成效的协调与合作。3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是要相互尊重、平等互谅,特别是尊重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双方应坚持通过对话磋商,增进理解,积累共识,避免误解和误判。对于两国的经贸摩擦,应本着开放精神和互利原则,通过平等协商妥善处理。[2]在全球化时代,在中美两国利益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需要新视角、新思维。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中美关系不是、也不应该成为“零和游戏”。[2],只要双方坚定致力于相互尊重、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妥处分歧,中美两国完全可以打破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走向对抗的所谓‘定律’,走出一条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中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二是坚持半岛无核化,三是坚持和平对话方式解决问题。这三个基本原则相互关联,不能割裂。中国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的立场朝鲜方面是很清楚的,而中国长期来一直向朝鲜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这与朝鲜核计划没有任何关系。4中欧关系中欧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经济体、东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双方合作具有“洲际效应”。“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一带一路”战略的稳妥推进,将为深化中欧双边经济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增强尊重互信,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一带一路”已成为连接中欧彼此的重要纽带。“一带一路”拉近中欧空间距离地处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和欧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地缘文明。作为世界地缘政治结构两大支柱的中国和欧盟,由于相隔遥远,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同时双方的经贸有较强的互补性,是欧亚大陆两端的经济中心,有强烈合作和交往的需求。结合中欧两大力量打造四大伙伴关系53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3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鞠鹏摄国家主席习近平31日在布鲁塞尔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6会谈。双方就新形势下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广泛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习近平强调,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为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指出,经过近40年发展,中欧关系已经发展成为相互依存度很高的复合型关系。中欧关系不仅事关中国和欧盟各自发展,还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方从战略高度看待和重视欧盟,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愿同欧盟不断扩大和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我这次欧洲之行一直在传递的重要信息。习近平指出,中欧战略合作前景广阔。新形势下,我们要全面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开展在中欧、亚欧、全球3个层面的合作。第一,中国和欧盟要做和平伙伴,带头走和平发展道路。中欧对构建多极世界格局具有重要战略共识。双方要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照顾彼此核心利益,支持彼此走和平发展道路。双方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推动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共同参与有关国际规制建设。第二,中国和欧盟要做增长伙伴,相互提供发展机遇。要尽快谈成谈好投资协定,启动自由贸易协定可行性研究,共同提高中欧贸易7质量和水平。希望欧方扩大对华高技术贸易。要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洲际合作倡议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坚持市场开放,携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致力于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第三,中国和欧盟要做改革的伙伴,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当前,中国和欧盟的改革都进入深水区。双方要就宏观经济、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农业农村、就业民生、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改革加强交流、分享经验、深化合作。第四,中国和欧盟要做文明伙伴,为彼此进步提供更多营养。中欧关系具有文明属性和历史纵深。双方要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文化、媒体、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共同支持中欧关系研究工作。范龙佩表示,习近平主席到访欧盟总部证明,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基础牢固。目前,欧洲经济开始走出衰退,出现复苏式增长。欧盟将进一步推进改革,全面增强经济竞争力。欧方感谢中方始终支持欧元和欧洲一体化,看重中国改革开放释放的新的机遇,希望全面加强对华合作。欧方愿加快欧中投资协定和自贸协定谈判,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拓展合作。欧方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发展,愿共同致力于促进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欧方愿同中方加强人文交流,加深相互了解。欧方愿同中方就非洲事务加强合作。8会谈后,中欧双方发表了《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国家主席习近平31日在布鲁塞尔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习近平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欧是利益高度交融的命运共同体。推进中欧关系,合作共赢是关键。双方要牢牢把握中国发展和欧洲经济复苏两大进程带来的合作机遇,围绕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把以贸易为主要驱动力的合作,打造为更全面、更强劲、更高端的多引擎合作。中欧双方要尊重彼此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加强在改革等方面对话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理念贯穿中欧合作始终。双方要坚持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共同管控经贸问题,把贸易摩擦的火花压下去,让繁荣发展的火焰旺起来。希望欧方保持市场开放,慎用贸易救济措施,管控好贸易摩擦。双方还要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制定公正、合理、有效的国际规则。巴罗佐表示,欧中关系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发展势头良好。欧方感谢中方在欧洲困难时给予的支持,也支持中国发展繁荣,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举措,愿做中国的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欧方希望在欧中合作2020战略规划指导下,以商谈欧中投资协定和自贸协定为契机,提升贸易和投资水平,并结合双方优势特点,在城镇化、创新、人文等领域扩大合作,通过谈判,妥善解决无线通信设备等贸易摩擦。欧方愿就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问题同中方保持沟通和协调。9中俄关系【内容提要】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发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关键词】中俄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10国土加在一起几乎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两国之间有4300多公里漫长的边界线,两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5个核国家中的成员,中俄两国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在世纪之交和下个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如何,对亚洲和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这是世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一、对两国关系历史的简要回顾中俄关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苏关系的历史。中苏两国关系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两国建交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共有41年的历史,其间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一、50年代的同盟时期。在1950年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同苏联结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在此时期,两国曾经互相支持和合作。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对中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二60-70年代的对抗时期。从60年代初开始,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走上了激烈对抗的道路,时间长达20多年。这期间,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各种经济和军事压力,从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到采取一系列军事措施。在此期间苏联共花了2000多亿卢布,大大加强了在中苏边界上的军事设施,导弹增加到占苏联全部导弹的1/3,陈兵总数达到了100万人.从而构成了对中国北部安全的严重威胁。此时两国贸易额急剧下降,科技文化合作陷于中断,边境谈判毫无进展,60年代后期两国边界形势十分紧张,1969年甚至在珍宝岛爆发了两11国边防军队的武装冲突事件。这20年中苏两国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长期对抗,给双方都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后果。它大大阻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亚洲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三、8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时期。进入8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苏两国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两国在新的形势下都产生了改变两国间长期对抗、相互隔断的不正常局面的需要,因之从1982年起相互发出了希望改善两国关系的信息,接着进行了不同级别的磋商和谈判,两国关系开始趋向缓和,贸易额开始上升,边境谈判也得到恢复。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当时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三大障碍逐步得到了消除,终于在80年代末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1989年5月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的两国最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苏关系中这一历史转折点,从此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二、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的发展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后不久,东欧国家和苏联的局势就开始激烈动荡和剧变。作为苏联剧变的结果,1991年底苏联宣告解体,新独立的俄罗斯成了苏联法律上的继承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当时世界上有不少人对中俄关系的前景感到担心,并纷纷作出各种猜测。有些人曾作过这样的预言:由于出现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中俄关系将趋向冷淡,停滞,甚至恶化。令人感到宽慰的是,这些预言都未成为事实。事实表明,在这风
本文标题: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4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