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二章解放区的文学解放区的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这种“新”既表现在文学生存的社会、文化基础方面,也表现在文学指导思想方面(文学的思想底蕴);既表现在文学发展的动力方面,也表现在文学的价值选择方面;既表现在文学的内容方面,也表现在文学的形式方面。解放区文学生存的社会基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其文化基础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与解放区所处地方的地域文化,尤其是陕北特殊的地域文化的结合形态。解放区文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也就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党性,必然要成为解放区文学的灵魂。由此也就决定了解放区文学发展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文学的内部,即主要不是文学自主规律推动的结果,而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需要推动的,解放区文学的价值选择也必然要接受这种制约:在思想倾向上选择文学的人民性,在艺术价值上选择走向民间,实现大众化,在审美倾向上选择以光明为结局的“喜剧”,在话语系统与话语方式上,选择集体主义话语和大众话语方式。解放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在这种价值的选择中形成:表现了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政治环境下社会的崭新精神面貌,崭新的人物,崭新的故事,崭新的主题。在形式方面,追求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第一节解放区文学的背景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区文学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也是准备反攻,迎接胜利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全党和全体军民,展开“对敌反攻”,“迎接更复杂的战斗任务”,于1942年开展了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运动。这些运动,也就构成了解放区文学的思想背景。文艺整风运动是整个整风运动的组成部分。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席主持了这次大会,并且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也就成了解放区文艺的纲领性文件,它直接左右了整个解放区文艺的思想倾向、价值选择以及艺术世界的构造。《讲话》的中心议题是“文艺为工农兵和如何为工农兵”。其内容包括: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作家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文艺的功能: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的问题;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问题。《讲话》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实践性的品格,价值化的体系。实践性的品格表现在:《讲话》的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是根据中外文学发展的实际,根据历史与现实的实际需要、特点提出的,各种判断、论述的展开,也是基于实践的事实,不是一种纯粹理论思辨的产物。价值化的体系表现在:注重论述的是文艺的意义、作用,特别是文艺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方面的“武器”作用,而不注重论述文艺的本体规定性以及内在的艺术规律。文章的中心观点是围绕文艺“为”工农兵而展开的,所以说其体系是“价值化”的。第二节解放区的戏剧运动与戏剧创作解放区的戏剧运动主要包括秧歌剧运动和旧剧改革。解放区的戏剧创作包括:秧歌剧、改革了的旧剧、话剧和歌剧四类。秧歌,是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特点是以走十字步为基本形式,边走边舞。内容多为逗笑取乐。1、秧歌剧运动及其创作这一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民间春节前后驱逐鬼怪的一种仪式。后经过汉魏六朝及唐代各个时期农民的创造,到宋代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广泛流行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秧歌剧运动之所以在抗战时期陕北地区蓬勃兴起,主要是由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的大力提倡。文艺工作者提倡这种文艺形式并将其作为一个运动来开展,除了政治的原因外,主要是这种文艺形式是群众十分熟悉的,能深入群众,为群众所接受。所以,当时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就利用这种旧的艺术形式,灌注新的内容,掀起了秧歌剧创作的高潮。就当时创作的秧歌剧来看,影响最大的是由鲁迅艺术学院的王大化、李波、路由于1943年编写的《兄妹开荒》。(内容简介)内容是简单的,形式是大众化的,就是这种简单内容与大众化的形式构成的作品,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的、审美的效果,不仅一般群众喜爱看,各级领导干部也很喜爱看。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解放区的秧歌剧的基本形态是“普及形态”。秧歌剧的生命力,也首先表现在它的“普及性”。这一特点与毛泽东《讲话》所指出的方向是一致的。《讲话》指出,文学应该普及与提高,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在人民的文化水平,艺术欣赏习惯的制约下,首先应注重普及,为群众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2、旧剧改革及其创作旧剧改革运动是与秧歌剧运动同时进行的另一种戏剧运动。旧剧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对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时期群众的需要和欣赏习惯,达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大众的目的。在旧剧的改革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平剧(京剧)改革。这种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一是利用旧戏的艺术形式,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如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难民曲》,歌颂解放区人民幸福生活的《上天堂》等。二是,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创作新的历史剧。成功而影响较大的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根据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中的故事改编的历史剧。这些戏剧,内容是旧的,形式也是旧的,那么它“新”在哪里呢?“新”在思想意识方面。编写这些戏剧的作者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在显示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同时,又灌注了现代民族解放的思想意识。3、话剧创作解放区创作的话剧,内容是全新的。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题材、主题,都直接反映了解放区的新气象、新的文化类型、新的生存方式、新的价值观念。如尖锐地揭示在统一战线问题上革命队伍内部思想斗争的《同志,你走错了路!》就是代表。在艺术上,解放区的话剧创作没有,也很难突破30年代以曹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话剧的水平。4、歌剧创作在解放区的戏剧创作中,成就最大的是歌剧创作。歌剧,尤其是《白毛女》,代表了解放区戏剧的最高成就和神采。其成就与神采表现在:(1)价值选择的深刻性。它基本倾向是揭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不可调和的地主阶级与农民的阶级矛盾,表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但在这显在的主题倾向中,却于不自觉中,显露了生命的意识,揭示了人性中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人在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与邪恶斗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保证了人在斗争中的胜利,塑造了人本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品中的女主角喜儿,之所以在地狱般的生存状况中能够活下来,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生存的空间,在与邪恶的斗争中没有毁灭,除了别的原因外,她的生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喜儿唱出:“向前走,不回头,……想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窝;/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活”的时候,我们从喜儿身上看到了生命的伟大和神圣。这也正是这部歌剧的深刻性之所在。(2)传奇的人物与传奇的色彩。喜儿的故事具有传奇性,喜儿这个人物,也具有传奇色彩。(3)成功地发挥了歌剧这种戏剧形式的特长,将优美的曲调,鲜活生动的语言,魅力丰富的舞蹈和谐统一,在艺术整体上显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在承继民族戏曲传统的基础上,拓展出表现新的时代的民族新歌剧。第三节诗歌创作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繁花似锦的一个领域,在新诗的园地也是如此。对于解放区的诗歌来说,要超越前20多年新诗的水平,是很难的,因为,新诗已经建构了一个很高的基点。从艺术实践来看,解放区的诗歌也的确没有超越前20年诗歌的水平。值得庆幸的是,解放区的诗人们在新诗的创作中,走了一条新路,这就是向民歌学习的路,用民歌的形式,负载新的内容。这种民歌形式就是“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又称“顺天游”,其话语方式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它的曲调悠扬高亢而多变化,歌词活泼自由,篇幅短小,往往两句一首。第一句多为比兴句,如“羊肚子手巾包冰糖,我的哥哥好心肠“山丹丹开花红姣姣,干妹子人才长得好”。信天游多以7字句为基础。每句字数不定,一般押脚韵,也有不押韵的。句中多用叠音词和衬字,如“清水水玻璃隔着窗子照,满口白牙对着哥哥笑”。信天游的内容,在民间多歌唱爱情,表现对自由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爱而不得的苦闷等。解放区的诗人则用它表达解放区人民从奴隶到主人的翻身解放的新生活、新面貌,反映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斗争。李季,是解放区诗人的代表。他创作的《王贵与李香香》代表了解放区诗歌走向民间艺术追求的特点与成就。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个革命与爱情的故事。王贵与李香香是一对苦娃,一个是无衣无食,13岁就被迫去打工的农村无产者;一个是“累死累活吃不饱”,“没有兄弟死了娘”的贫农的女儿。生活的磨炼铸成了他们纯真的爱情和宝贵的伦理观念:“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量米不嫌哥哥穷。”“妹妹生来就爱庄稼汉,/实心实意赛过金钱。”可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恶霸地主催二爷的摧残。诗歌也就由此展开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王贵与李香香争取爱情幸福的斗争;一条是王贵与李香香反封建压迫的革命斗争。两条线索相互依存:革命的失败与爱情的挫折一致(革命的两次挫折,也直接带来了爱情的两次挫折);爱情的胜利,与革命的胜利相随,从而形象地揭示了革命的成败对处于阶级压迫下的穷苦人爱情、幸福的决定性作用:“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诗歌按照新的美学原则塑造了忠于革命和爱情的农村新人的形象,展示了求翻身解放的中国农民崭新的精神面貌。诗歌对陕北信天游民歌形式的成功利用,为新诗的发展开了一条新路,拓展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现代化与民族化的途径。第四节报告文学与散文创作解放区的报告文学与国统区的报告文学一样,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些报告文学多以记叙解放区的重大事件和写重要人物为内容,留下了历史的辉煌面影。《冀中一日》以不同是视点,凝聚了抗日战争中解放区和敌后抗日军民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的事迹;《渡江一日》摄取了解放战争中决定性战役——渡江战役的一个镜头。周立波的《南下记》和曾克的《挺进大别山》分别记叙了王震将军率部南下和刘邓大军深入敌后开拓大别山根据地的壮举。马烽的《张初元的故事》,记叙的是特级英雄张初元平凡而伟大的事迹。黄既的《关向应同志在病中》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同志的情谊。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片断》记录了白求恩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形象。等等。解放区的散文创作,是解放区知识分子作家群体执著启蒙主义话语的努力。王实味、丁玲、艾青、萧军、罗烽是他们的代表。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是其代表。这些杂感似的的散文,以揭示和批判解放区的某些不正之风和黑暗面为价值取向,是比较深刻地思考解放区问题的成果。但是,很不幸,他们得到的是激烈而霸道的斗争和批判,王实味还因此而被处决。丁玲、艾青、萧军、罗烽等则受到了不同的冲击和批判。由此,这一股与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而又的确是空谷足音的思潮,就此夭折,并流下了无穷的后患,给他们自己带来了几十年的灾难。第五节小说创作(一)周立波的《暴风骤雨》1、基本内容与主题《暴风骤雨》以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相当完整地反映了东北地区土地改革的过程。小说分为上卷与下卷。上卷写的是从1946年党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到1947年9月全国土地会议前这一段时间的土改运动;下卷写的是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以后农村土改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小说描写的这个时期,正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达到一个转折点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指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统治中国的梦想,广大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一个关系千百万农民翻身解放和中国革命成败的伟大群众运动。《暴风骤雨》反映的正是东北农村进行的这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本书的主题,作者周立波在本书上卷的“扉页”上有一个说明:“上卷内容是去年七
本文标题:解放区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5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