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红楼梦曹雪芹家世图贾府世系图曹雪芹简介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常以阮籍自比。贡生。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其先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是为旗人。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的说法。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已经写完,但80回后的内容散佚了)。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后改为《红楼梦》。)《红楼梦》——创作背景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光景常新说不尽1.在《红楼梦》这部举世无双的巨著中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他把民族的智慧、文化和才华,发挥到极致,无论思想和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红学,是因为它博大精深的知识底蕴、文化积淀造就的,人们常说一句话:“说不完的红楼梦”,是极其准确的。2.其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制度、宗教制度、婚姻制度、奴卑制度、嫡庶制度等都有涉及和描写;再如意识形态方面:佛教、道教、老庄思想,以及明清时代思想解放的萌动等等。3.其文学创作的实践和思想,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且不论叙事艺术之炉火纯青,单就小说中运用诗词歌赋这一点,形式全备,几乎囊括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诗体,有拟《春江花月夜》之格的,仿《长恨歌》之体的,师楚辞之魂的,……更不用说唐代王维、李贺、李商隐诸多诗人的名句和意象,自然化入,既与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意绪、性格特征相匹配,又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扩张了美学境界。民族艺术——《红楼梦》1.其所展示的中国民族艺术,简直是异彩纷呈。他对绘画艺术,有着独具慧眼的见解,在小说人物的言谈笑语中透出独特的美术理论和美学情趣,与小说叙事互为表里,相映成辉。他对音乐及民族乐器的描写,别有洞天,对雅音乐的追求,对琴理的透彻,熠然照亮传统高雅音乐与人格、人品、人文环境的契合所在,幻化出贵族之象。还有服饰描绘,既有对典型人物宝玉、风姐等人物穿戴的工笔,又有大场合中对众人衣饰的小写意;既刻画出人物衣饰的考究,又几笔点画出人物穿戴的个性化。锦衣绣袄,珠环翠绕,令人巡礼了中国古代民族的服饰。2.其对文化民俗的描写,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且不论人们熟知的《红楼》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单就陶瓷文化,全书就有十五个章回40多处的描写。陶瓷中的名品、珍品荟萃,有宋代汝窑、定窑的,有明代成窑、官窑、宣窑的,令人美不胜收。当然还有竹、木、藤质的明清家俱摆设。其对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描述,更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在叙事过程中结合人物的疾病和治疗描述,多达290多处,5万多字。使用的中草药和各种方剂有40多种,提到的太医、御医、游医14名。虽然都是为叙事情节的需要而设置的,可作者写的如此合情合理,自然而然道出中医学基础理论,简直是大手笔。红学之红1980年,红学会在世界成立。红学之谓红学,首先是其博大精深的知识底蕴。恰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里面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异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其包含的文化因子来说,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文学、艺术、技艺的各种形式,包括诗、词、曲、赋、歌、赞、诔、偈、匾额、对联、尺牍、谜语、笑话、酒令、说书、百戏、雕刻、泥塑、参禅、测字、占卜、医药,以及诗话、文评、画论、琴理,《红楼梦》中应有尽有,真可以说是文备众体。没有多方面的文化积累,断写不出《红楼梦》这样作品。同样,真正读懂《红楼梦》,也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曹雪芹是天才,读懂天才所写的书,也需要知识。特别是学者对它的研究,对这座富矿的开采和提炼,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门学问。中国现代学术是以《红楼梦》研究开其端的,以至在当代几乎成为一门显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列为中国三大学问。简谈红楼文学(上)1.《葬花吟》与前代葬花惜春文学的渊源关系一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的《葬花诗》更是令人回味无穷。然而,这段千古绝唱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我们除了肯定曹雪芹的天才之外,还可以从我国丰厚的文学遗产中找到渊源。二与唐寅的落花诗相袭:早在明代,大才子唐寅就有过“葬花”之举。除了《落花诗》三十首之外,唐寅还作有《一年歌》、《花下酌酒歌》、《花月吟》等,都同《葬花诗》有一定联系。明代中叶,唐伯虎在他的桃花庵前种过不少牡丹,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时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以送之(《六如居士外集卷六》)。唐寅《花下酌酒歌》里的“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知是谁?”极似黛玉的“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据《唐伯虎佚事》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童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在《和沈石田落花诗》中有“万片风飘难割舍,五更人起可能留。妍媸双脚撩天去,千古茫茫土一丘。”与《葬花吟》中“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句很相近。在《葬花吟》句“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与他的《花下酌酒歌》中有:“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契合。“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与《花下酌酒歌》中“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鬓边旧白添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三基于《花冢铭》:明末清初诗人杜浚作有《花冢铭》,从《花冢铭》可知其亦有过“葬花”之举,《花冢铭》文字如下:“余性爱瓶花,不减连林,偿有概世之蓄。瓶花者,当其荣盛悦目,珍惜非常;及其衰颓,则举而弃之地,或转入混渠莫恤焉,不第唐突,良亦负心之一端也。余特矫共失,凡前后聚瓶花枯枝,计百有九十三枚,为一束,择草堂东偏隟地,穿穴而埋之。铭曰:汝菊、汝梅、汝水仙、木樨、莲房、坠粉、海棠、垂丝、有荣必有落,骨瘥于此,其魂气无不之,其或化为至文与真诗乎?”正是杜浚的这些言行激发了曹雪芹的创作灵感,从而正如杜浚所预料的那样,创作出这段妙绝千古的《葬花吟》。简谈红楼文学(中)2.“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与叶小鸾诗句的渊源关系明末文学家叶绍袁在《续窈闻》中记载其女叶小鸾说自己曾“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叶小鸾灵慧早熟,工于诗律。“三四岁,口授《万首唐人绝句》及《花间》、《草堂》诸词,皆朗然成诵,终卷不遗一字。”浓发覆额,体质修长,娟好如玉人;随父到了金陵,教之学咏,遂从此能诗,多佳句。14岁能弈棋,16岁善弹琴,清泠可听。又擅绘画,摹山水,写花蝶,书法亦秀劲。小鸾性格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自恃颖姿,视金钱若污物,淡然无求,而济楚清雅,所最喜矣。能饮酒,善言笑,潇洒多致,高情旷达,仁慈宽厚。但是她未嫁先卒,作为一个早逝的才女,《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格特征与人物形象方面是有一定影响的。据学者考证,“花魂”二字首出于叶小鸾句。其中也可看出曹雪芹在继承前代文学形象的种种迹象。简谈红楼文学(下)《秋窗风雨夕》的诗学渊源师学于《春江花月夜》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林黛玉《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代别离”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曹雪芹自称此诗在立意、格调句法上师学于《春江花月夜》。经比较,两诗体格均是每四句为一节,四句三韵,在转韵的结构布局上,与《春江花月夜》同出一辙。表现手法上,借鉴了《春江花月夜》反复铺陈,一咏三叹,蝉联复叠等手法。据统计,《春江花月夜》中,“春”字出现了十二次,“月”字出现了十四次,而《秋窗风雨夕》中,“秋”字叠现了15次,“风”、“雨”,各出现了五次。曹雪芹不仅在章法、表现手法上取学于《春江花月夜》,尤其在句法方面更为明显。其中“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句学于《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取“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句。从中也可见曹雪芹对唐诗的品学与借鉴。当然,在借鉴唐诗方面的优秀成分,还有刘希夷的《代白头吟》等作品。《春江花月夜》与《代白头吟》都是魏晋以来的乐府旧题,这也证实了曹雪芹对汉魏晋诗歌的继承与发挥。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红楼梦》中,类此《秋窗风雨夕》、《葬花吟》等诗学渊源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桃花吟》、《五美吟》、《姽婳词》等不胜枚举。对于红楼文学的研究与赏析是永远说不完的。吴世昌曾指出“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这正是《红楼梦》不息生命的魅力所在。此处由于制作者的水平有限,只能就此打住。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红楼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5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