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1出身与时代背景(BC384—BC322)BC384,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2青年求学材料: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院,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3授课亚历山大材料1:公元当时前三四三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亚历山大13岁,亚里士多德42岁。材料2: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亚里士多德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4重返雅典材料: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院——吕克昂学院。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5晚年及逝世材料: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二亚里士多德的治学态度1亚里士多德在治学当中,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但是绝对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尽管他对自己的老师怀有高度的敬意,但是自己的著作中,经常把柏拉图作为批评的对象。2亚里士多德还与当时著名的学者激烈争论。例如,他和同样研究修辞学的伊索克拉底学派商榷,和主持柏拉图学院的斯伯西波斯辩难,和智者学派交锋,和主张苦行的哲学家争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真理越辩越明Platoisdeartome,butdearerstillistruth.——Aristotle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结合课文说说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不同?材料1: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理念,它是世界的本原。————柏拉图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每一物体都由形式和物质组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答案:柏: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亚: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材料1: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海德格尔材料2:柏拉图认为,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理念,它是世界的本源;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起源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每一物体都由形式和物质组成。柏拉图认为,研究物质世界只能获得不确定的“意见”,而不能获得知识;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世界值得研究。尽管认识中有错误,但也是有真理成分,科学的任务就是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知识。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回答:如果说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那么上述言论使你领悟到的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提供了怎样的启示?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思考的一生,尊师而不盲从,是追求真理的一生。也体现了良师益友、勇于创新的思想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成就材料1:在进行研究时,他广泛收集材料,从别人的著作中选出有用的知识,制成一览表。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论题下。随后对收集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有条理的论断。材料2:亚里士多德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馈赠的一大笔钱雇了数千名助手,派往各地收集材料。亚里士多德也亲自收集了数以百计的手稿,是吕克昂成为最早的图书馆之一。他收集地图、自然界的各种实物与标本,是吕克昂成为最早的博物馆。亚里士多德讲究科学方法亚里士多德首次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和创造的科学三类。他在逻辑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著作,流下了丰厚的遗产。(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逻辑学——三段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分析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研究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材料1:大前提:所有动物都会死小前提:所有人都是动物结论:所有人都会死材料2:凡人都有死(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有死(结论)。或者:凡人都有死。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所以:所有的希腊人都有死。三段论•大前提:凡金属都能导电•小前提:铜是金属•结论:铜能导电•大前提: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小前提: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结论: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政治学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专门讨论政治问题和原理,他把希腊各个城邦的政治体制分为六种,即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及平民政体。亚里士多德还对政体发生革命和内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材料: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在理想国中把公民分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三个阶级。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作出最适当的判决…《政治学》提问:根据材料结合课文说说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政治主张的不同答案柏:理想国是哲学王人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亚:法治优于人治亚里士多德对希腊各城邦的政治体制的划分。希腊城邦政体君主政体以一人为统治者,又照顾全体公民利益的政体。贵族政体以少数人为统治者,又照顾全体公民利益的政体。共和政体以多数人为统治者,又照顾全体公民利益的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统治者,而且施政以个人利益为依归的政体。寡头政体以少数人为统治者,而且施政以富人利益为依归的政体。平民政体以多数人为统治者,而且施政以穷人利益为依归的政体。伦理学——“中道”理论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道”理论,鼓励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以理性为准绳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幸福与美德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中道学说,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亚氏的中道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通常所说的折衷调和主义有本质区别,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火花。亚氏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于节制人的私欲,提升人的道德情怀有着重要意义。提问:阅读材料,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的异同。材料1:亚里士多德指出:“作为一个真正善良和坦荡的人,我们对一切实际都要很好的加以利用,从现在的条件出发,永远做到尽可能好。”他还说:“勇气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多读恐惧而畏惧不前就变成了怯懦。”材料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孔子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文雅是滑稽和呆板之间的中庸。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亚里士多德《中庸》和《尼克马可伦理学》答案:相同: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不同:亚的“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侧重哲学的思考;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天文学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物理学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还认为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此结论后被伽利略推翻)!四亚里士多德的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集古希腊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学说不仅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基础,而且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他把希腊哲学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来一笔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谢谢
本文标题:9亚里士多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7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