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奥体森林公园林地景观生态修复手法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地考察“林地生态”林地植物种类及植物配置概况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地整体规划以生态自然景区及少量社区活动场所为主,规划建成一片原生树种种源基地及鸟类保护区。区域内本就植有一定数量的植物,在设计植物景观时,尽量保留了现有大树和长势较好的苗木。在现有大树周围以地被植物为主,展现大树的自然风致美。选择乔木时主要以抗性强、易成活、形态优美的乡土树种为主,片状配置成自然式混交林。自然式混交林根据植物搭配的不同分为乔木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乔木混交林主要有: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在一些管理较为粗放的地段应用,并可以提供林下活动场地,供人们休闲娱乐、森林浴,形成一种特殊的景观效果。植物种类黄栌银杏马褂木金银木沙地柏杨白蜡植物配置奥体森林公园坚持以北京的乡土树种为公园的骨干和基调树种,合理进行乔、灌、草的搭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搭配,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搭配,并建立多种多样的景观、群落类型,从而实现景观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重功能。林地群落中运用植物的色、香、姿、韵等观赏特性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春景、夏景、秋景、冬景。植物配置春景营造:上:旱柳、油松中:锦带花、连翘下:二月兰此配植早春柳吐新绿,二月兰、连翘、竞相开放,晚春有锦带花盛开,营造美丽而持久的春季景色。夏景营造:上:栾树、刺槐中:珍珠梅、紫薇、月季下:萱草、麦冬此配植以连翘的春花开始,夏季有刺槐、珍珠梅、栾树、萱草,紫薇等次第开放,再加上月季,整个夏季花开不断,麦冬则可以维持冬季景观。植物配置秋景营造:上:杨白蜡、火炬树、油松中:红瑞木下:地被菊、沙地柏此配植中杨白蜡的枝干,地被菊的色彩,白皮松的苍翠,增加景观层次。冬景营造:上:刺槐、青杆、白皮松中:红瑞木、云杉此配植中,红瑞木表现植物群体美,不仅春有花,而且冬有干,红(红瑞木)、绿(云杉),白(白皮松)、黑(刺槐)创造冬季丰富的色彩和不同姿态的景观。植物配置补充:采用乔灌草的自然式配置方式,充分模拟天然植物群落,植物景观以绿色或红色为基调,具有良好的效果。上:元宝枫、银杏、油松中:香茶镳子、山楂、黄栌下:紫花地丁此配植以秋季红色为基调,秋季丰收为主题。山楂鲜红色的果实和元宝枫,银杏、黄栌的红色叶,构成了丰收的景象。春季亦有香茶镳子、紫花地丁;夏天有苍翠的油松使得群落有三季景观变化。植物群落的重要性森林公园被称为北京北部的一块“绿肺”。植物是景观构成元素中对生态环境贡献最大的元素。通过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尽快把园区建成一个植物种源库,进而为其他生物如哺乳动物、鸟类、土壤微生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从而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长远看来,这块绿地本身及其营造的内部环境对于生物物种保护、乡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无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所采用的技术,以及在公园建成后所提供的建立生态群落的经验,都对恢复北京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雨水利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雨水利用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与园林绿地之间的供需矛盾,降低养护成本,同时兼有减缓洪涝灾害、补充地下水、控制径流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重意义。奥森的雨水收集体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国内第一个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的大型城市公园,全园雨洪利用率高达95%,按北京地区年平均降雨量20mm计算,公园年雨水回收量达134万立方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国内第一个实现了全园污水零排放的大型城市公园,实现了污水零排放、污水循环回用和确保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目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用的智能化灌溉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相比常规灌溉系统,智能化灌溉系统每年可节水100万立方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用的膨润土防渗毯措施,能够保证湖内外适量的水交换,实现长期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奥森的雨水收集体系排水方案:土壤径流入渗系统由雨水收集、入渗设施等组成;渗排组合系统由雨水收集、排放和入渗等设施组成,设施基本沿道路设置;排放系统由雨水收集和排放管道等组成,设施基本沿道路设置;北园部分区域利用自然地形的低洼地作为汇水区域,低洼地的下部铺设碎石等形成蓄水层,低洼地内种植耐水湿植物,形成良好景观效果。雨水利用措施目前有效的雨水利用措施可概括为雨水集蓄利用和雨水渗透利用。雨水集蓄利用需要结合配套设施,施工运行成本较高;相对而言,雨水渗透利用在园林绿地中应用几乎不需要任何特殊设施就即可有效利用雨水,且施工简便,方法经济实用。雨水渗透措施雨水渗透井:除降雨过程中初期较脏的雨水雨水渗透措施渗透性铺装:减少地面积水,提高地区防洪能力,增加地下水补给量。林地范围内的嵌草石板路龙行水系旁小道:木塑地面停车场:碎石底草格路面改造微地形通过低洼绿地进行雨水收集利用可代替部分管道的作用,且绿地中收集的雨水污染性小,可用于植物灌溉和蒸腾,不仅节约了成本,也实现了生态效益。改造微地形下凹绿地:绿地与铺装路面形成高差,将路面未能渗透的雨水有效的排入道路两旁的绿地中,进行进一步的渗透,过滤。改造微地形渗水边沟:林地边缘和道路边缘设置有渗水边沟,可将顺坡道排下的雨水分级收集,进行渗透,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改造微地形微地形与草坪相结合:奥体公园为自然式规划,竖向设计丰富,故可将草坪与微地形进行结合,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并引导雨水流向,在丰水期达到降低园路地表径流和灌溉植物的双重目的。学习与借鉴德国林地的生态修复综述德国是一个林业发达的国家,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德国生态林业的发达不仅表现在它拥有广袤的高质量林分(全国的森林总面积达到了1074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0.7%.木材蓄积量达到了270m3/ha),更重要的是它在林业立法,行政,科技教育以及形成独立产业等方面都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为世界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纵观德国的历史,其历史上对林地大面积的破坏又加以生态修复的曲折历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历史背景德国森林发展的历史悠久,古代,国土的75%被原始森林所覆盖,曾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到了公元9世纪,德国森林的覆盖率已经下降到了20%.16世纪以后,随着德国工业化的开始发展,以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对于主要用作燃料的木材的需求量也持续增长,造成了全国森林资源的普遍过量采伐.18世纪初,德国的森林已经濒临灭绝,出现了震惊全国的”能源危机”.第一次林地修复的尝试在木材供给严重短缺,自由资本主义理论盛行以及林业科学技术水平限制的背景下,为了修复被破坏的林地,德国政府制定并且实施了大面积的造林计划,但是局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树种的选择和群落的结构并没有提上日程,对林地的生态功能更加没有考虑.为了追求在最小的面积的林地上产生初最高量的木材以及造林与管理的简便易行,大面积的营造了人工针叶同龄纯林.主要的树种仅有挪威云杉欧洲冷杉欧洲赤松欧洲山毛榉等第一次林地修复的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特别是第一代人工林的收获时,这类人工针叶纯林的确达到了人们造林前的预期目标.比如第一代人工云杉纯林的公顷蓄积量达到了700-900m3,可以说的到了高产量,高收益的效果,这样大面积的营造了两三代同龄针叶纯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工针叶纯林越来越暴露初林分生长量下降,地力严重衰退以及抗灾能力减弱等问题.第一次林地修复的结果第一次林地修复的结果失败的主要表现:林分生长量逐年的下降,如云杉纯林第一代每公顷的蓄积量为700-900m3,第二代就下降到了400-500m3,到了第三代就少于300m3.地力严重的衰退.针叶堆积形成的腐殖质使土壤酸性越来越强,土壤的结构遭到了破坏.针叶纯林的抗性比较差,例如1972年的风灾刮倒了2900万m3的林木,1990的风灾又刮倒了7500万m3的林木.从失败中得到的经验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德国的工作者们认为,在森林遭到破坏以前的地带性树种组成的林分才是最理想最舒适的林分,在木材不再是森林唯一对人类的贡献的今天,人类更加应该依照森林原貌来保护和建设森林.最新的修复手法从18世纪开始的德国造林运动几乎把林地全部转变为人工林,而随后的两个世纪则是成为改造林地的时代,在近100年左右,德国的人工林营造的技术可谓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人工林的衰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林经营目标被摒弃,德国的林业技术路线也在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德国创立了被称之为”近自然”生态修复手法.在多年生的针叶林内进行林冠下的造林,群状栽植橡树和山毛榉,阔叶幼树成活并长出适当高度时,将部分老针叶林采伐,以促进阔叶幼树的生长和针叶树的天然更新,针叶树更新达到满意程度的时候再伐掉大部分的老针叶树.结果通过这样的生态改造,同龄林变成了异龄林,单层林变成了复层林.针叶林变成了针阔混交林.这样显著地提高了林分的质量,增强了林地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林地的多功能效益.
本文标题:奥体森林公园林地景观生态修复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9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