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桐庐、仙居、遂昌、北仑、泰顺的美丽乡村建设
1浙江日报2011年9月28日桐庐、仙居、遂昌、北仑、泰顺幸福,从美丽乡村开始诗画江南,山水浙江,我们的乡村,似珍珠洒落在缱绻的自然景色之中,山水隐村落,村落连山水。从田园风光到秀山丽水再到海岛风情,美丽乡村,恰似一幅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作,令人流连。广袤的乡村大地,是大都市的后花园,是心灵的栖息地,更是老百姓们生活着的幸福家园。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纯朴的劳动人民,也是新时期我们致富奔小康的全新起点。这块曾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短板,通过美丽乡村行动,一跃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活力阵地。我们人人动手洁净村庄,我们搭建平台展示新村,我们热情好客笑迎宾朋,我们收获服务享受政策,我们全民共建美丽乡村。这是一次次蜕变和提升,一份份期盼和感动。变化时时刻刻,惠民点点滴滴。幸福,从美丽乡村开始!勾画美丽幸福起步去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美丽乡村建设决策部署后,各地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各县(市、区)按照《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计划(2010~2015年)》的要求,都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了高规格的部署会,建立了组织严密、职责明确、赏罚分明的工作机制,把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与各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谋划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把建设“四美、三宜”美丽乡村,让全体农民充分共享现代文明、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全省各地针对当地的突出优势和主要矛盾,确定一个标新立异的创建主题,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量身定制一揽子扶持措施,科学安排一批建设项目,精心打造一批特色样板,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呈现出丰富多彩、亮点纷呈的创建局面。目前,各地已推出颇具地方特色的创建品牌30多个,一批品牌已经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如安吉县的“美丽乡村”、桐庐县的“潇洒桐庐”、江山市的“幸福乡村”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各地把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新2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村集聚有机统一起来,一手抓村庄环境治理,一手抓人口集中居住,加快村庄整治建设由治脏治乱向治理布局分散转变,同步推动了生态环境优化、土地集约利用和公共服务提升。捆绑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中心村建设,采用村庄搬迁、宅基地互换置换、经济补偿等办法,引导撤并村、小型村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美丽乡村的建设,少不了规划布局的定位和引领。不少地方都邀请知名专家和大院名校担纲规划设计任务,舍得花钱做有用的规划,以先进的理念指导美丽乡村规划编制,以科学的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诸暨市从专项资金中拿出10%用于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努力把县域农村打造成为“3A”级风景区。安吉县以“立意上求高度、平面上求广度、类别上求纬度、推进上求经度”为架构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总体规划。各地遵循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全域建设的理念,推进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雕琢美丽幸福人居溪水潺潺、野鱼畅游、河岸葱翠,看不见垃圾的村道、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这是遂昌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在这里,不仅仅是游客,遂昌乡村的群众也都有同样感受:“以前村里鸡鸭乱跑,垃圾乱丢,村里脏得不像样,现在走到哪里都干干净净的,看着都舒服。”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是美丽乡村最基本的修饰。全省各地在继续推进村庄整治的基础上,着眼于区域农村整体面貌的改变,加快推动村庄整治建设方式转型,从以点上整治为重点向以连片整治为重点转变,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发生整体性改变。各地深入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本建立起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全省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6%;228个乡镇开展了整乡整镇的整治,对辖区范围环境开展全域性的全面治理,实现了整治一片、改变一片、巩固一片的效果;大力推进铁路、公路、通航河道沿线以及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周边的治理,提升了地区形象、保证了饮水安全。在加强生态设施、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等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管理,加快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运转机制。从队伍、职责、制度、经费等环节入手,创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模式,加强村庄卫生保洁和设施的长效管理,保护来之不易的村庄整治建设成果。萧山、诸暨、安吉等地积极探索市场化保洁机制,长兴、德清等地建立农村环卫管理机构,嘉兴市全面开展3垃圾收集有偿服务试点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75个县(市、区)安排农村卫生长效管理专项经费5.1亿元;784个乡(镇、街道)安排专项经费4.04亿元。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各地还把管理养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指导、农民参与的办法,区分各类基础设施的不同性质,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管护养护的途径。金华市全面推进“农村公共设施物业化管理”制度,将村庄卫生保洁及垃圾收集、污水处理、路灯照明、用水设施、村道养护等纳入日常管理养护,初步实现在整治村中基本覆盖,义乌市等地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各地还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有组织的管理,通过文艺宣传、规则约束、文明评议等途径对农民开展教育,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经营美丽幸福增收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洁净的村庄环境也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从农村的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以及群众基础等实际出发,以特色村为节点、以中心村为核心、以景观带为轴线,结合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线美、点亮的示范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一批经典的美丽乡村区域品牌脱颖而出。如以四条主题精品带成就第一个美丽乡村的安吉,以“5525”工程为特色的“潇洒桐庐·秀美乡村”,以“一环、四线、八区”为建设重点的“金平湖·美丽乡村”,以“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为建设愿景的诸暨,以“一轴二线三区”为建设重点的江山市的幸福乡村,以“一溪、二区、三线”为建设重点的“人间仙居”,以九条自然景观带为重点打造美丽乡村精品区域的义乌,以“美丽海岛”建设为特色的普陀,以“建设美丽新乡村、打造港城后花园”的北仑,以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为特色的“金山林海·仙县遂昌”。这些区域品牌,具有深刻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味。走进江山市新塘边镇日月村,看见一幢幢三四层高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村庄水泥路宽畅整洁,村主干道两旁树木葱郁,家家户户庭院绿意盎然,呈现一幅美丽画面。日月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家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美丽乡村与农家乐互促互动的良好关系,并通过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将农家乐在网络上推介展示。说到自己的“农家乐”上了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块,“日月人家”农家乐的老板祝爱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有了这综合服务平台的免费对外宣传,我这原本生意清淡的‘日月人家’,今年客人来得格外多,月均接待来客有60批以上。”各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是停留在片面的建设和管理上,而是4以发展的眼光来经营村庄,充分利用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今年上半年,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5232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36.2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7.4%和32.4%。不少地方还通过推动规模经营、宅基地整理、村级留用地政策、异地发展物业经济等途径,探索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义乌市通过推进城郊传统村落的社区化公寓化改造,不仅改变了生产生活混合状况和分散管理的难题,还实现农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和财产收入的大幅增加,全市农民每年房租收入可达20亿元;一些城乡接合部的村通过引进专业街、发展电子商务等途径,形成了以新社区为平台的二三产业集聚区,促进村级物业经济快速发展,村集体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村庄整治和中心村建设还促进了庭院经济的发展和来料加工的水平提升。提升美丽幸福均等如今,“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面向村民的公共服务中心越来越受到村民们的欢迎。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不发达的山村,以往村民们要跑好几个地方,走好几个部门才能办好的事情,现在只用走进服务中心就能做好。杭州西湖区结合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在全区49个农村社区建立了村党组织、村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管理新体制。温州市大力推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将乡镇(街道)数量由290个调整为140个,将行政村从5405个规划为800个新社区,为加快新型城市化、激活农村产权要素创造了条件。美丽乡村建设也推进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社区服务组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方式,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省中心村数量约占行政村数量的12%,但居住人口已占农村总人口的28%左右。人口的集聚也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条件。各地结合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公共资源向中心村配置,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人口集聚和公共服务提升之间的互促互动。目前,全省班车通村率到达91.6%,城乡客运一体化率到达48.6%,中心村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初步覆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顺应我省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宅基地异地置换机制、有偿退出机制和有偿使用机制,开展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5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促进了城市化加快推进和土地集约利用。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房、土地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等抵质押贷款,推广建立政府和社会各方入股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如仙居县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当地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由杭州龙井草堂投资的遂昌躬耕书院带动了当地原生态农产品与农家乐发展。两年来,全省共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46.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72.5亿元,占总投入的49.4%。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通过村庄整治、农房改造、中心村培育、土地综合整治、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推动现代农业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依托生态资源秉赋,乡村休闲旅游业迅猛发展;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村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节庆活动齐头并进。各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改善了人居环境,富裕了当地农民、繁荣了农村经济、弘扬了乡村文化,走出了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农村全面发展的好路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热烈祝贺全省“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现场会在桐庐召开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桐庐潇洒桐庐秀美乡村点评·美丽乡村拥有独特山水风光和深厚人文积淀的桐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精品示范为目标,按照“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网络化空间结构体系,建设集“富裕、山水、人文、活力、和谐”五位一体的“潇洒桐庐”。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化、个性化、品质化的以打造综合环境优势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农民的创业增收,始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桐庐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提高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要拓展农民创业就业6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桐庐将重点放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上,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让乡村更加美丽,更加富裕。美丽乡村在桐庐“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三国吴王孙权黄武四年(225年),富春县分出相溪乡置桐庐县,属吴郡,这是桐庐建县之始。《方舆胜览》载:“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此乃桐庐得名出处。1700多年前,“潇洒桐庐郡”、“流水带花香”成为了文人墨客对桐庐的吟咏,千百年历史烟云散尽,但桐庐依然以其钟灵毓秀的秉性和大气磅礴的气质,紧紧勾住世人的心神和眼球,继而演绎了一个厚重而又轻灵的特质——潇洒。“潇洒”一词,在辞典里被解释成两种意思:一是自然大方,不拘束;二是清
本文标题:桐庐、仙居、遂昌、北仑、泰顺的美丽乡村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9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