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倾城之恋-张爱玲 论文
1《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创作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美感,文本论述语言也极具特色,同时又散发着浓重的悲凉气息,作为张爱玲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作品《倾城之恋》,张爱玲在其中的环境描写上也颇具特色,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描述手法,本文将从其多样的色彩化语言符号,独具特色的意象化描写手法和通过对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环境三个方面去论述,展现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对通过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性格、心理、命运。关键字环境描写色彩语言意象心理张爱玲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据此,女有美色,倾城也倾国。张爱玲以“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题目,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总以为这是一个美满的恋爱传奇,而故事读完,它确实是一个传奇,只是这份传奇染上了无法晕开的苍凉的意韵。《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1943年9月创造的一部小说。而在去年,除了《香屑:第一炉香》外,她还完成了《茉莉香片》、《封锁》和《心经》等经典名篇;之后的一年内,她又写出了代表性的《金锁记》、《红玫瑰和白玫瑰》等。所以我个人认为,《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自己创作高峰期的一个成熟的作品,并且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香港”和“上海”这两座城市最常见,而《倾城之恋》中的男女主角更是徘徊在这两座城市之间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一般来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时代特征的反应有着重大的作用,张爱玲作为现代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能够准确的把握人物生活时代的环境特征,为人物塑造创造典型的环境氛围。本文将着重分析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展现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于环境氛围把握的独特语言。(一)艳丽的色彩语言符号张爱玲在小说中大量的运用了色彩语言符号。色彩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中表示颜色的那些词汇,比如说“红”“绿”“蓝”“黄”等等。当然这些词汇不是单纯的颜料中的颜色,它们是语言的符号,是作家依据以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用特定的色彩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一种朦胧、微妙的情感。达到读者与作者在阅读文本中的共鸣。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于色彩、音符都极为敏感,擅长运用色彩语言做为描绘环境的工具,来渲染氛围,反应人物的内心感受,使环境成为人物情感的外部表达,是读者能够更真切深刻的理解作品,产生心灵的沟通。比如说书中曾出现的场景:“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1)这是女主人公白流苏初到香港时看到的景象,作者在描写中用到了“红”“橘红”“粉红”还有“绿油油”这四个色彩语言,正如张爱玲所说这是“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红和绿在中国绘画审美中是忌讳的,因为这种搭配是太扎眼与夸张。女主人公白流苏跟随徐太太离开上海,离开白公馆,离开那个束缚的家,赌上自己后半生的命运。此时她的心中并不是为了爱情,她内心充满了不确定和矛盾,充满了不安和挣扎,所以她极目望去大红大绿,勾勒出都市香港的光怪陆离、喧嚣繁华。这座城市下的人是不安分的,是躁动的,所以也暗示着白流苏与男主人范柳原之间也是不平静的,是要讨价还价和权衡利弊的。“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故事里的白流苏终究没有免了是在白公馆承受这些流言蜚语。在张爱玲眼中,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2种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在世俗的婚恋中是没有爱情可言。”【1】所以女主公白流苏的资产被势利穷酸的兄嫂瓜分殆尽后,失去了经济的保障,无立锥之地。这时候的范柳原给了她一次下赌注的机会,赢了就是摆脱了白公馆里压抑的一切,输了可能连五个孩子的后母都没有办法做,名誉扫地。所以作者用刺激鲜艳的色彩语言符号来描写白流苏看到的环境,正是对白流苏孤注一掷却又前途迷茫的心理再现和爱情坎坷的预示。除此之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对于主人公生活日常的环境描写中也大量运用了色彩语言符号,让读者在艳丽的色泽中看到曾经生活的富贵,获得一种古朴典雅的感受,还能在无形之中感受到这繁华背后的腐烂和对人性的压抑。充分理解女主人公赌上一切也要脱离这种束缚。“屋里没有灯,影影绰绰的只看见珠罗纱帐子里,她母亲躺在红木大床上,缓缓挥动白团扇。门掩上了,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透进两方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蓝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2)“红木大床”、“白团扇”“朱红对联”、“金色寿字”、“墨汁淋漓的大字”。让我们一窥家庭日常用品的艳丽,扑面而来一股富丽堂皇的气息。而主人公却觉得那对联上的字是虚浮的,是不真实的,就像自己明明是在自己的家中却感受不到母女亲情,兄妹感情,这破落虚无的繁华背后是可怕的人心,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越是艳丽的色彩越是衬托心中的孤寂。(二)意象手法的运用张爱玲十分擅长运用意象的手法,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过:“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2】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运用高超的意象手法对环境氛围进行了很好的营造,成功的反映了沪港社会陈旧道德下通过金钱纠葛的男女婚姻,突出主人公在整个典型社会环境中的典型命运,是整部作品透露出苍凉的的意蕴。其意象有以下几个方面:月亮、胡琴、蚊香和镜子。(一)月亮夏志清说“张爱玲的世界里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3】在张爱玲的的小说中月亮是最频繁的意象也是最成功的意象。在《倾城之恋》中共有三次描写月亮,月亮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者主人公心路历程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月亮第一次出现是在白流苏因为范柳原的一段话而生气,她听见电话里范柳原的轻声对她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3)月亮是大的但同时也是模糊,我想这轮满月之所以是模糊的,是因为主人公眼里盛满了泪水,泪水模糊了双眼让她看不清月亮,更无法看清自己的命运,一度对婚姻的美好与渴望可惜模糊地难以触及。“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4)的誓言抵不过现实的悲哀与无奈,忧虑与落魄。第二次写月色是在白流苏不甘心做范柳原的情妇返回上海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月亮”代表了白流苏本人,成了美人的象征。“可是柳原既能抗拒浅水湾的月色,就能抗拒甲板上的月色。他对她始终没有一句扎实的话。他的态度有点淡淡的,可是流苏看3得出他那闲适是一种自满的闲适──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5)这个时候男女主人公都处在恋爱的相互推脱阶段,范柳原显得技巧更加高超一些,他想让白流苏不得不成为他的情妇,让她无法逃脱流言的暗伤,所以他拒绝了在浅水湾里白流苏那一低头的温柔,也拒绝了即将起航的轮船上这最后一次机会。后来当白流苏再次回到香港,这一次她和范柳原有了肉体上的接触,而这一次的月亮变成了纤月。“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6)这样一轮纤细的月牙照在冰冷的玻璃上,形成一层霜花。在这黑茫茫孤寂的夜色里也反映出了白流苏此时冰冷的内心,那清冷的月光就是内心真实的影射,塑造出生活环境的悲凉氛围。虽然已经了肉体上的亲密,可是没有达到精神与灵魂的相依不舍,白流苏还是没有得到一直梦寐以求的关于婚姻的承诺。果然第二天,范柳原就告诉她他要一个星期之后去英国。仅仅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白流苏就看似真正的成为情妇了。张爱玲用自己独特的意象手法将人物的内心和命运融合在一起,特征独特,亮点突出。(二)胡琴胡琴这个意象串联起了整部小说故事,故事的伊始胡琴就开始咿咿呀呀的拉着,特有的声音凑想的就是一曲曲苍凉的乐章。白公馆的生活跟不上胡琴的演奏,它在一开始就还处在自己的时间当中,“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扪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7)胡琴渲染出一种没落的氛围,他们还是病态的生活着,封闭在陈旧的道德观念下。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受不住了,她不能再听着胡琴演绎忠孝节义的故事,兄嫂的嘲讽,母亲的不解,流言的压迫使她不得不下一次赌注,面对本能的挣扎白流苏要抓住范柳原这叶浮萍,随着他飘落在另一座城市,去赌博、挣扎与冒险。在白流苏每一次命运的转折时都能听到胡琴咿咿呀呀的凑起,这似梦魇般的氛围始终朦胧的笼罩在主人公的身边,就好像命运的轮回往复,不断抗争却无法避免伤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碰撞,金钱关系越来越缠绕在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中,张爱玲由家庭原因所形成的悲观的爱情观直接反映在主人公身上,白流苏在和范柳原的恋爱过程绝不是因为爱而开始。在结尾处,胡琴声又再次响起。“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8)首尾呼应,也好似命运的永恒的轮回,白流苏成了范柳原的妻,他的俏皮话留给了别人,婚姻重新开始,一切终究没有办法太完美,这已经是一段传奇,如果没有香港沦陷这个机缘巧合,也许白流苏真的就要从白公馆再次跳落到那碧绿色墙壁围成的家,时间流逝,墙壁上漆的颜色总有一天会再次剥落,当初再旺盛的生命力也只剩下苍凉。(三)镜子镜子这种意象也在《倾城之恋》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徐太太给流苏的妹妹介绍婚事的时候,那个时候白公馆里所有的人都在讨论年轻的七妹的婚事,自己是这个家的累赘,只能任人嘲笑。白流苏觉得自己在白公馆里整日看不见太阳,似与这个时代隔绝,抓不住时间,终于她大声尖叫的跑上楼走到扑到自己的穿衣镜前。“流苏突然叫了一声,掩住自己的眼睛,跌跌冲冲往楼上爬,往楼上爬……上了楼,到了她自己的屋子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还好,她还不怎么老。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磁,现在由磁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上颔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的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9)自己还没有老,镜子反映4了主人公的内心,她还可以跟命运抗争,还可以继续挣扎。所以,她做了一次赌博去了香港。后来镜子又出现在了她与男主人公范柳原定情的晚上,“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走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10)镜子变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它映出纠葛在爱情中男女,同时它又是易碎的,就像故事里男女主人公之间脆弱的关系,当镜子打碎的时候它的碎片又是伤人的,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白流苏对这段关系的不信任,一切都可能被粉碎,到时候就是刺到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四)蚊香《倾城之恋》中蚊香这个意象出现过多次,尤其是在故事的末尾。因为香港的沦陷,白流苏终于和范柳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回到了在浅水湾的家中,白流苏蹲在光影中点起了一盘蚊香,想起了闹着离婚的四奶奶,想起了因为战争爆发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更想起了自己,“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11)流苏在惆怅什么?“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12)在这里可以注意一个细节,白流苏将蚊香盘子踢到了桌子底下,也就证明了时间已经很久了,最起码蚊香已经燃尽,那么也就证明白流苏一个人已经半夜未睡,我想这个时候范柳原是不在
本文标题:倾城之恋-张爱玲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9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