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讲 演示文稿
第五讲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人文学院郭丽萍guolp@263.net本讲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才是硬道理”。经过8年的思考和探索,邓小平提出、制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987年已经达到)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至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Ⅱ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计划,即新“三步走”战略部署: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十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用接下来三十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依据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依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不能超越现阶段生产力的水平。人口多、素质低,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的第二个依据。人口多、素质低,高科技人才不足、高科技人才浪费必然制约发展。人均占有资源严重短缺是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个依据。一、(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Ⅰ1、“小康”的概念:邓小平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即我国脱离贫困后尚未到达中等发达国家之间那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称为“小康社会”。邓小平所说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明确要求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一、(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Ⅱ2、“小康”的标准: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曾经概括地表达对于“小康”的理解:第一,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第二,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第三,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全国实现小康是逐渐推进的,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刻表。附:1994年《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一、(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Ⅲ3、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如何理解“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P112-113)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我国的人均GDP1998年是750美元,2000年为800美元,目前刚过1000美元,还属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水平。现在的小康还是一个发展不全面的小康。偏重于经济方面,尤其侧重于基本消费和生存消费的小康,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在人们消费中还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现在的小康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地区、城乡和阶层之间存在着差距。一、(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Ⅳ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20世纪前20年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教材P113-114。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是: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注重全面协调发展。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国内发展战略理念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国际发展战略理念二、(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严重浪费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来的。“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改革处于攻坚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世界各国传统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既满足当代,又不贻害后代”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被国际社会认同和接受,成为许多国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二、(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坚持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含即“以民为本,发展为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提出的发展理念。是解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而提出的调整发展方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客观要求。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加快的新形势提出的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一次重大调整。二、(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要处理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二、(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国内发展理念和谐社会是活力迸发的社会劳动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就是要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又是财富的主要享用者。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公平既包括机会公平,标准公平,分配公平,还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和谐社会是安定团结的社会和谐社会是民主与法治的社会5、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战略理念中国的发展以实现与自身大国地位相称的实力、地位为目标。中国的发展是以赶超先进强国为目标的以具有一定速度为条件我国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是谋求霸权,搞对抗。本讲结束2000年,中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降低到了7%左右。中国新生人口中的入学率基本已经达到了99%以上。各不同地区的文盲率有显著的差异: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文盲率较低,绝大多数省份都在5%以下,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文盲率却较高,西藏的文盲率甚至于在32.5%左右。其他如青海、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安徽的文盲率都在10%以上。2000年,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6%;占同龄人口的8%。而美国已达到60%,韩国达到了35%。2005年,我国小学入学率基本已经达到了99%以上。我国初中入学率为94%上。我国高中入学率为48%。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同龄人口比例为19%。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1939年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多地少水少油少,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257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5%,其他资源如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国家统计局1994经济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物质生活: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居住……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平米√农村人均钢砖木结构住房面积15平米√营养……人均日蛋白质摄入量75克交通……城市人均拥有铺路面积8平米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结构……恩格尔系数50%√(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额÷生活总支出额、40%至50%为小康)人口素质:文化……成人识字率85%√健康……人均预期寿命70岁√婴儿死亡率31‰√精神生活: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电视机普及率100%生活环境:森林覆盖率15%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率100%我国的城乡居民生活中的恩格尔系数情况:1978年,城市57.5%、农村67.7%;2002年,城市39.2%,农村49.1%;2003年,城市37.1%,农村45.6%;2004年,北京市居民31.7%.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达到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富裕,低于30%最富裕。英克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内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中国人均不到1000美元)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超过15%;(1980年28.1%,2002年15.9%)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45%以上;(2002年,33.6%)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相差较多)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重70%以上;(相差较多)成人识字率80%以上;(已达)大学生占20—24岁人口比重10%—15%;(已达,地区分布不均)人口净增率1%以下;(200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695%)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2001年,71.4岁)平均1000人有一名医生。(1000人平均有医生2.8,地区分布严重不均)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1987年,日本东京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我们共同的未来》,为“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地球问题首脑会议:《21世纪议程》,是第一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计划。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审视了全球过去十年可持续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并为今后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可持续发展在中国1995年可持续发展首次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被载入党的正式文件;2002年“十六大”上,可持续发展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沙漠化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2%,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我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九十年代近岸海域发生赤潮380次。近年长江流域的捕捞产量只能维持在10万吨左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目标: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合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五大执政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本文标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讲 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0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