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平均分》教学案例双林庆同小学王新英【案例背景】“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所以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关于“平均分”的经验和能力进行前测,发现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按群分的经验和能力,只是孩子理解的平均分并不是真正数学意义上的平均分,根据调查,大部分孩子所认为的平均分都有以下特点:1、认为平均分只能分成2份;2、认为单数不能进行平均分;3、认为1个物体不能进行平均分。同时对于具体如何分、如何得到这个结果仍然是模糊不清。为了突破孩子们这种平均分认识上的局限,我试教了多次,每次上完一堂试教课我都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这里我想借助《平均分》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片段,谈一谈我的体会和思考。【案例片段一】情境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把喜羊羊和美羊羊也请到了我们班,现在老师想把这8颗草莓分给两只小羊,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分呢?这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同学们的发言也正如我课前调查的一样,都选择了4个4个地分。师:咦,老师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大家都选择喜羊羊4颗、美羊羊4颗这种分法呢?生:因为这样分公平。师:是呀,这样分两只小羊分得的草莓个数就同样多了。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公正。其实,像这种公平的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分”,今天这节课陈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平均分”。【反思一】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本堂课借助学生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场景导入本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按群分的经验和能力,当问及“如果要将这8颗草莓分给两只小羊,你会怎么分?”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分给喜羊羊4颗、美羊羊4颗”这种分法。所以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课堂,更是对学生的起点进行一个测试,了解学生关于“平均分”知识的真实起点,进而导入本课。【案例片段二】动手操作(第一步):将6个苹果分一分1、(1)师:老师这里有6个苹果,你能把它们平均分吗?师:老师请你用圆片代替苹果试着将它们平均分,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想到的分法多。(2)反馈交流(3)小结:看来平均分不仅可以分成2份,分3份、6份都可以是平均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师:是的,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2、解决单数平均分。师:刚才6个苹果是双数我们可以进行平均分,现在老师增加3个苹果,变成几个?(9个)是的,那你知道像9这样的单数可以平均分吗?【反思二】第一步的导入环节,学生已基本了解什么是平均分,但此时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平均分只能分成2份”这一观点上,所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第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分6个小圆片,初步尝试平均分。在学生摆一摆的过程中,我下去巡视,不出所料,学生多数将6个小圆片分成了2堆,每堆3个,只有2个同学将6个苹果分成了3堆,每堆是2个,而平均分成6份的一个都没有。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这一部分的反馈环节分成3个层次展开,首先是让第一个学生自己上来分,分好后由自己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分法,然后让大家来判断平均分;第二个学生上来分好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自己来介绍,因为有前一个学生的介绍作铺垫,学生很容易便能看出分的方法,所以在第二个学生分好后,我直接把判断的权利交由其他同学;由于刚开始多数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仅限于平均分成两份,在第二个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展示出来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平均分还可以分成三份,此时想到“还可以平均分成6份”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第三个学生,我仅让他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然后由我来帮他分好,再由其他学生进行判断,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在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之后,为了突破学生的定向思维“只有双数可以平均分”,在6个苹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苹果,由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3份”和“每1个一份,可以分成9份”这两种分法,从而解决“不仅双数可以平均分,单数也能平均分”这一难点。【案例片段三】动手操作(第二步):将12根棒棒糖平均分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都很棒,羊村的4只小羊表现得也都特别好,慢羊羊村长买了许多棒棒糖想平均分给这4只小羊,你能帮他平均分吗?出示一捆棒棒糖,学生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根。这下把学生难住了:不知道有多少根棒棒糖,该怎样平均分呢?部分学生拼命地想数出有多少根棒棒糖,也有部分皱着眉头,面露难色。看到这一情形,我马上问学生:有什么困难吗?学生迫切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们看不清楚有多少根棒棒糖。这时,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是呀,当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根棒棒糖时,我们可以先怎么分呢?然后让学生在明确教师要求的情况下和同桌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1、同桌合作讨论后交流。师:哪一对小伙伴想到了好的办法?生:1根1根分。师: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吗?第一根分给——暖羊羊,第二根分给懒羊羊……第五根分给谁?师:这种分法谁听明白了?师:刚才我们是在不知道数量的情况下,先确定分给4只小羊,然后一根一根地分。这时有一个学生很快地举起了小手,他说,“老师,那如果有很多很多的棒棒糖,我们要是一根一根地分,就太麻烦了吧!”这一学生的提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教材资源,所以,在对这位学生敢于提问进行表扬肯定后,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如果有很多棒棒糖,要平均分给4只小羊,我们该怎样分?学生随即想到了可以先每只小羊分2根,多下来的再一根一根分。师:刚才我们是在不知道有多少根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根一根地分,现在如果老师告诉你,一共有12根棒棒糖,你会怎么去平均分呢?生:我们可以先想好每只小羊分几根,然后分一分。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是的,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两种分法都可以进行平均分,你们想不想动手分一分?(想!)师:老师呀把和棒棒糖相同根数的小棒捆成一捆放在了小朋友们的信封里,请你用小棒代替棒棒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平均分。2、生动手摆一摆后交流。【反思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所以在掌握平均分的分法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场景,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同桌之间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找到不同的分法,并从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的摆一摆等活动,主要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对前面找到的方法进行验证,储存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学习。与此同时,课堂上学生的意外提问给了我惊喜,也给了我许多思考。比如在“了解平均分的分法”这一环节,学生提到“多麻烦!”时,我没有将这位学生忽略,而是借助这位高层次的同学进一步探索平均分的分法。“一个一个地分”只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这种方法给孩子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多麻烦哪!”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地强调这种方法,2个2个或者3个3个地分在不知道总数而数量又很多的情况下就比1个1个地分快得多。本堂课我非常庆幸没有死板地按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一步一步走,而是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地作出回应,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得到满足,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数学课。
本文标题:平均分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1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