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吴金华《三国志》语词笺释
《三国志》语词笺释吴金华作为中古时期涌现的史学名著,《三国志》(陈寿著,裴松之注)富有吸引现代读者的特殊魅力。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这部杰作,使《三国志》多种课题的探讨形成了文化研究中持续上升的热点。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我们的目光常常投向蕴藏于《三国志》的中古语词,于是便产生了如下三点印象:印象一:新词、新义层出不穷;揭示这些内容,可以大幅度增添汉语史研究的鲜活语料,有助于填补大型辞书的诸多空白。印象二:误读、误注、误译的现象不胜枚举。讨论这些内容,可以丰富古文献学的研究资料,有助于提高古籍整理研究的学术水平。印象三:要揭示上述内容,必须在宏观考察的背景下,开展以《三国志》本体研究为基础的个案分析。下面的语词笺释七十多条,是我们最近几年间从事个案研究的一部分内容。本文引用《三国志》中供讨论之用的文句时,均括注流行较广的中华书局校点本《三国志》(简称校点本)的页码,以便读者查核。举闻《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書》:長吏受取貪饕,依倚貴勢,歷前相不見舉;聞太祖至,咸皆舉免,小大震怖,姦宄遁逃,竄入他郡。(页4)[笺释]“闻”字应属上。陈乃乾校点本(中华书局出版)在“举”字下面断句,以“闻太祖至”为句,拙文《三国志标点献疑》(载《中国语文通讯》1982年第3期)曾断言其误。现在要补充的是,“举闻”谓举报上闻,虽然至今不见于大型辞书,但它作为古汉语中的双音词,并非孤例,又如《旧唐书·食货志下》载元和五年诏曰:“政有所弊,事有所宜,皆得举闻,副我忧寄。”固天所縱《魏志·武帝纪》注:河间张超……稱遺“有冠世之懿,幹時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縱”。(页7)[笺释]“固天所纵”喻指天生之才,不同凡响。又如本志《钟繇传》载疏文曰:“先帝聖德,固天所縱,墳典之業,一以貫之。”晋人或作“固天攸纵”,例如《晋书·儒林传》:“夫子将圣多能,固天攸纵,叹凤鸟之不至。”鉴于辞书尚未收录上述魏晋成语,兹就其来源略作说明。“固天所纵”源于《论语·子罕篇》:“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我们把“将圣,又多能也”作为一层,是采用汉末魏晋读法,《风俗通·穷通第七》:“《论语》‘固天纵之’,莫盛于圣,然时有然否。”全祖望《经史答问》:“固天纵之,吾丈句读甚新,但果何出,幸详示其所自。答:此本汉应劭《风俗通》。亡友雪汀最赏其说。盖‘多能’本不足以言‘圣’,亦有‘圣’而不‘多能’者……子贡则本末并到,故曰‘固天纵之’,兼该一切;‘将圣而又多能也’,则‘将’字、‘又’字俱圆润,此突过前人者。”兼乘《魏志·武帝纪》注引侍中王粲作五言诗以美其事曰:“徒行兼乘还,空出有馀资。”(页47)[笺释]王粲以“兼乘”形容装载量超乎寻常,是我们前面能看到的早期语例。由于“兼乘”在传世的汉魏六朝文献中颇为罕见,下面再举两个不为辞书所载的例子:庾信《周兖州刺史广饶公神道碑》:“兼乘而反乎谯郡之城,载宝而归于临川之水。即日赐姓宇文,与国同族。”《旧唐书·薛收传》载其上书谏猎,太宗手诏答曰:“明珠兼乘,岂比来言?当以诫心,书何能尽!”巴蜀书社1990年出版的《建安七子诗笺注》将王粲诗的“兼乘”注释为“骑马兼程”,当属误解。《汉语大词典》第2册156页引唐代及清代文献为例,释为“两辆车。谓每车备一副车”,虽然释出了基本意义,可惜第一书证偏晚。天禄永终《魏志·文帝纪》载汉帝册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承肃天命。(页62)[笺释]“天禄永终”指享尽该享的天福,是汉魏常用的嘉词吉语。《吴志·妃嫔·吴主权步夫人传》载策命云“伤后殂逝,不终天禄”,意谓未能享尽应有的福禄。“天禄永终”见《论语·尧曰篇》,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说是:“天禄所以长终者,言享天禄能终竟之也。”然而,这个成语在朱熹《论语集注》里已被看作恶词,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的停止了”,跟朱说一致。臣妾《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载魏王侍中刘廙等上言:“臣妾远近,莫不凫藻。”(页63)[笺释]刘廙等自称“臣妾”,意味着魏王曹丕已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天子。民臣对天子称“臣妾”,是汉代常例。例如《汉书·王莽传》:“安汉公居摄……民臣对称臣妾,皆如天子之制。”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语大词典》第8册720页“臣妾”条没有这个义项,可据补。蒙乱《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少时为董侯,名不正,蒙乱之荒忽,其子孙以弱亡。(页64)[笺释]“蒙乱之荒忽”犹言糊里糊涂,其中“之”字当属衍文,可据《宋书·符瑞志》删除。“蒙乱”与“冒乱”、“瞀乱”等等属于同源词,都是迷乱的意思。学长王继如教授曾撰《“冒乱”考源》(载《文史》第39期,1994),指出“冒乱”为西汉习语;这里的“蒙乱”见于东汉末期的文献,又如刘熙《释名·释天》:“雾,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关于《释名》的文例,毕沅在《释名疏证》中说:“《初学记》、《广韵》俱引作‘气蒙冒覆地之物也’,《事类赋注》引作‘气蒙冒覆物也,昏暗之时则为妖灾,明王圣主则为祥瑞’,《太平御览》引亦同。似此为后人节去。”毕氏怀疑传世的《释名》被后人节去了“昏暗之时则为妖灾”等文,的确值得注意;我们要补充的是,《初学记》、《广韵》等“蒙”下没有“乱”字,可能是引者误删,也可能是传刻脱漏,这同样是值得研究,因为它牵涉到《释名》中有没有双音词“蒙乱”的问题。若合符契若合符节《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载曹丕语:“吾策之於帷幕之内,诸将奋击於万里之外,其相应若合符节。”(页79)[笺释]绍熙本、元本、明汲古阁本等作“若合符契”,南监本、北监本、殿本、金陵活字本作“若合符节”,校点本采用后者,失去了宋元旧本的面貌。《册府元龟》卷一百二十五引作“契”,可与宋元旧本互证;南监本以下作“节”,如果不是南监本的误刻,就属于校刻者的臆改。“若合符契”是魏晋南北朝常用的成语,屡见于《晋书》、《宋书》、《北齐书》、《隋书》等。“若合符节”虽然见于更早的《汉书》,但不能以彼代此。人兵《魏志·明帝纪》注引《魏略》:亮又使详重说昭,言人兵不敌,无为空自破灭。(页95)[笺释]易培基《补注》说:“人兵,培基疑作六兵。”其实,“六兵”反而不成话。“人兵”犹言兵众,是汉魏常用词。如《后汉书·窦融传》载融与隗嚣书曰:“当今西周地势局迫,人兵离散,易以辅人,难以自建。计若失路不反,闻道犹迷,不南合子阳,则北入文伯耳。”本志《三少帝·高贵乡公纪》载司马昭上言:“高贵乡公率将从驾人兵,拔刃鸣金鼓向臣所止。”其例甚夥。投躯没命投躯没身《魏志·明帝纪》注引《魏略》载张茂上书:“是以投躯没命,冒死以闻。”(页106)[笺释]绍熙本、吴本、殿本、局本作“投躯没身”,只有金陵活字本“身”作“命”。究竟哪种可取?卢弼《集解》说:“《册府》身作命。”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校点本作“命”,沿承了金陵活字本。据我们考察,以往校点本独沿金陵活字本时基本上都是错的,而这一次大概没有错。第一,日本古写本《群书治要》卷二十五也作“命”,跟《册府元龟》互证,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唐初及北宋初期流传的《魏志》不作“身”;绍熙本开始作“身”,有可能是误刻。第二,“没命”跟“投躯”并联,又见于《晋书·刘元海载记》:“殿下武皇帝之子,有殊勋于王室,威恩光洽,四海钦风,孰不思为殿下没命投躯者哉,何难发之有乎!”而“没身”虽然跟“没命”同义,但是否也有类似的语例,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洞赤《魏志·三少帝·齐王芳纪》注引东方朔《神异经》:常居火中,色洞赤,时时外出而色白。(页118)[笺释]“洞赤”,汉魏俗语,大概跟今语“通红”的意思相当。又如《后汉书·礼仪志下》:“东园匠,考工令奏东园秘器,表里洞赤。”它的近义词有“洞朱”,如《后汉书·舆服志上》:“轻车,古之战车也。洞朱轮舆。”又《礼仪志下》:“诸侯王……皆梓棺,洞朱,云气画。”洞,有时写作烔。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火烷布”条引作“烔赤”,可见“洞”跟“烔”通用。马骑《魏志·三少帝·齐王芳纪》:又遣士郑像出城传消息,或以语恪,恪遣马骑寻围迹索,得像还。(页127)[笺释]《汉语大词典》第12册788页收录的“马骑”有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坐骑”,引《大唐秦王词话》为例;第二个义项是“骑兵”,引《英烈传》为例。现在看来,这两个义项的第一书证实在太晚,因为第一义项至迟可以上溯到西汉的文例,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又《高祖本纪》:“收军中马骑。”第二义项至少应当上溯到东汉、三国的文例,除了《魏志》以外,还有《后汉书·西羌传》载虞诩曰:“今虏皆马骑,日行数百。”列土分土《魏志·后妃·武宣卞皇后传》载陈群奏:“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页158)[笺释]“分土”虽然可通,但日本古写本《群书治要》卷二十五作“列土”,令人不得不怀疑“分”字或许是“列”的形误。“列土”指分封土地,例如《汉书·谷永传》:“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本志《武帝纪》注引《献帝传》载诏曰:“使异姓亲戚并列土地,据国而王。”又《三少帝·高贵乡公纪》注引《魏氏春秋》载荀等议:“三代建国,列土而治。”《晋书·列女·刘聪妻刘氏传》:“宜赏廷尉以美爵,酬廷尉以列土。”其字通常作“裂土”,例如《汉书·霍光传》载徐生上疏:“向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又《陈汤传》载刘向上书:“且常惠随欲击之乌孙,郑吉迎自来之日逐,犹皆裂土受爵。”将列土与赐爵并提,在古文献中颇常见。形体《魏志·袁绍传》: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页189)[笺释]“形”指生殖器,是缩小义。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祗律》卷一有“露形”、“露其形体”,卷二有“食米渐久,便有男女形生”,等等。博士生吴新江研究南朝宋·佛陀什、竺道生所译《五分律》,发现“形”既可指男阴,也可指女阴。无所逃命《魏志·袁绍传》注引《汉晋春秋》载审配与袁谭书:“我將軍進退無功,首尾受敵,引軍奔避,不敢告辭。亦謂將軍當少垂親親之仁,貺以緩追之惠,而乃寻纵蹑轨,无所逃命。”(页205)[笺释]对于“而乃寻纵蹑轨,无所逃命”二句,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白话三国志》译为“不然就会处处寻找逃路,几乎没有地方可以活命”,实属大误。误解的根源,在于忽略了“无所逃命”的含义自有古今差异。春秋时代的“无所逃命”从字面(底层意义)上讲是“无法违背命令”,并不是没有逃路而无法活命的意思;这个成语通常用在两种场合,一是对君上而言表示自己不敢违拒命令,二是对敌军而言表示自己不再退让。作为交战双方的外交辞令,“无所逃命”所表达的意思是“我方对贵方的战争挑衅已无法回避,只有遵命奉陪了”。例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载晋侯向秦穆公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所谓“君若不还,无所逃命”,意思是说,您如果不撤军,就等于要求决战,那我们就按您的命令办了!由此可见,审配与袁谭书的“寻纵蹑轨”实指对方紧追不舍,“无所逃命”犹言我方不得不抵抗。当然,古代汉语中也有用“无所逃命”来表示没有地方可以逃脱性命的文例,但那是晚后才出现的短语,跟上述成语形同而实异,例如《元史·释老·丘处机传》:“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其中“逃命”的“命”指自己的性命,跟上揭审配书、庾亮疏的含义截然不同。同样的误译又见于下例。《吴志·陆逊传》注引《吴书》: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页1348)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白话三国志》译为“如果不这样打算,还想重集残余军队以求一逞,将会全军复没,一个也逃脱不了”,把“我们不得不应战”的意思译成“(你们)一个也逃脱不了”,大悖原意。指《魏志·袁绍传》注引《先贤行状》:乃遣人驰诣邺狱,指杀仲治家。(页205)[笺释]“指”作副词用,犹言径直、直接。又如《汉书·张汤传》:“彭祖又小与上同席研书,指欲封之。”本志《夏侯渊传》注引《魏略》:“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
本文标题:吴金华《三国志》语词笺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1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