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3-2 辛亥革命
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二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重点: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建立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难点: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教材整理1武昌起义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2)清政府打出了“”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中华民族危机新政2.条件(1)经济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2)组织条件:1894年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1905年,成立。(3)军事条件: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4)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的努力。(5)有利条件:1911年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中国同盟会保路运动3.过程(1)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2)结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湖北军政府[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0“学习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提示】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图解示意]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图中的寓意是什么?漫画中的“葫芦”喻指四川保路运动,“瓢”喻指湖北武昌起义,它预示着清朝统治面临崩溃,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教材整理2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1)时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2)性质:是一个以为主体的政府。(3)措施: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南京革命派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②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③实行。(2)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3)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的灭亡和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国民全体责任内阁制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政体[深度点拨]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教材整理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2)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2.历史功绩(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2)功绩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政体。②沉重打击了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③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④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⑤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君主专制封建主义民主共和近代化[图解示意]辛亥革命后创作的漫画:“猿”(袁)之天下。怎样理解漫画寓意?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轻巧识记]“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1)建立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级共和国——中华民国。(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反映了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3.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探究点一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史料解读史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意每层的关键词“主权”“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等”及“统治权”“立法权”等史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把握关键词“一代人”,应从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上去考虑。【史料应用】1.史料一体现了哪些原则?【提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提示】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史论拓展】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4.评价(1)进步性①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局限性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探究点二辛亥革命的意义史料解读史料一著名实业家张謇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关注最后一句:辛亥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史料二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开创了”“推动了”“打开了”是指辛亥革命的功绩。“完全意义”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方面。【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张謇之所以肯定辛亥革命,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国体之改革”。2.史料二中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提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史论拓展】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2)经济上:辛亥革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解题模板】抓关键关键词“革命独立”“反朝廷”“鞑子”排易误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C项与题干无关;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此时的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反帝,故D项错误验结论从题干歌谣“革命”“独立”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故B项正确【答案】B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这次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并发生在四川的历史事件是()A.同盟会建立B.保路运动C.新军起义D.中华民国成立【解析】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的时机,B项符合题意。【答案】B2.雷海宗说:“这个战国诸子所预想,秦始皇所创立,西汉所完成,曾经维系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以及三四千年曾笼罩中国的天子理想,一股脑儿结束了。”其中的“制度”和“理想”“一股脑儿结束”于()【导学号:17080049】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答案】D3.(2016·汕头高一期末)下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A.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B.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C.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D.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图片中民权大旗高扬在神州大地之上,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发生后各省纷纷响应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的情景,清政府一时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故选C项。【答案】C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导学号:17080050】A.提供了民权政治舞台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D.奠定了民主制度框架【解析】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由磕头变成平等,由盲从变成思考,体现出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响,与题干材料关系不明显,排除。【答案】C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解析】第(1)问要求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寻找答案,直接归纳材料要点即可。第(2)问抓住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即可,注意答案要全面。【答案】(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方式:从改良到革命。(2)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学业分层测评(九)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3-2 辛亥革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2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