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社会学(理论部分)任课教师:黄瓴2003年9月-11月2.4.2城市社会学应用领域①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20世纪50年代:CIAM第十小组(Team10)提出“人际结合”(HumanAssociation)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新起点。希腊学者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概念,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认为人类居住环境由五个要素组成,即:自然界、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甘斯H.Gans的《人与规划》(peopleandplan)(1968),认为:人的生活是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力结构所决定的,而不是规划师们所认为的物质环境(PhysicalEnvironment)及其规划所决定的。1966年,美国规划师杂志上一段话:“我可以稍带夸张,但却颇有几分真理性地说,一代人的规划会成为另一代人的社会问题。在规划工作中所取得的那些‘成绩’,往往会成为产生困难的根源。”J.B.Mclonghlin(1968)提出:“规划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式的控制管理”。“规划不只是一系列理性的过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不可避免地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背景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西方城市规划领域星期倡导性规划(AdvocacyPlanning)运动。主旨: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具有咨询和协商(ConsultationandNegotiation)的特征。城市规划在许多层面上一表现出作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征。在地域上,不同的社区反映了城市社会隔离的物质形态。社区(Community)是在一定地域内围绕某种互相作用模式而由多个群体组合而成的实体。在社会上,社会分层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所谓社会分层,就是以财富、权利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在城市规划中评价和综合各阶层的目标、利益要求和行为方式,成为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规划师进行取舍的关键。P.Davidoff的“规划选择理论”和“倡导”观点,主张规划就是要依据不同的阶层和社区的利益而提出方案,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扩大选择的范围,为各阶层和社区的发展服务。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最明显的是居住隔离。居住隔离指在城市中,人们生活居住在各种不同层次的社区中。结论如下:a.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是呈扇形的,沿交通轴线延伸。b.不同家庭结构的人们居住分布呈同心圆状。C.种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状态不符合社会分层和家庭规模而形成的分布规律。他们一般为了特殊的利益,或仅是偏好,也因为歧视的存在,在城市中某一区域成团状集聚。以上三个因素叠加,形成了总的城市居住社区的隔离分布。③城市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要素联系到一起,使他们一体化。城市社会整合机制一般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认同性整合。三部分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他们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a.制度性整合:指运用国家的各种政策、法规和法律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条理化和合法化梳理,使其纳入统一管理和控制的轨道。b.功能性整合:从同一社会劳动的角度出发,对伴随社会化分工出现的职业异质性加以整合。社会化分工越深入,各专业之间的依赖性就越强,在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下,各专业之间将达成一种有机的联系,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c.认同性整合:指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思想性整合。它通过社会化的学习过程让人们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达到认识上的一致。一个国家在宏观的制度性整合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微观的社会整合往往从社区开始。我国开展的城市文明小区建设,就是从城市社区入手,将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整合的微观切入点。在城市中,单位的整合能力已下降,城市社区成为新的城市社会整合地。城市规划作为社会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形势与手段,在城市社会整合中发挥积极的作用。④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城市社区的特点: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集中;社会组织复杂;公共市政设施齐全;社区成员异质性高。城市社区建设:指在政府倡导下,依靠城市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强化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社区建设设一个制度创新、社会重构、城市工作格局调整的系统工程。eg.二战后西欧国家以大范围空间疏解为特征的“新城建设”,以居住为核心内容,经历了第一、二、三代卫星城的建设,更加重视具体的环境设计手法。六七十年代以后,社区规划转向综合的社会规划,如社区成长与更新,社区情感、社区精神的培育等。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城市更新已成为全世界的主流,居住社区规划偏重社会分析与内在社会机能的建构,公众参与规划的程度越来越大。195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了“社区开发计划”,其宗旨是加强社区间联系,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利用社区自身的力量提高社区经济、社区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解决社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当今西方国家的城市社区建设有两个层次:a.把各种社区看作一个整体,作为城市中社会生活组织的基本单元协调社区间的演替与互动。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大城市纷纷以“邻里复兴(NeighbourhoodRevitalization)”取代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其内容是把城市居住社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单位。b.把城市社区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如社区整合、社区分化、社区成分变迁、社区发展等,宗旨在于充分利用社区人力、物力资源,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与互动精神,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条件。城市社区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方面的复杂社会系统。广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对整个城市社会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全面管理;狭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则是就城市社区内部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管理,主要涉及与社会成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诸方面。无论广义狭义的社区管理,本质上讲,都是对社会系统的社会管理,都是借助系统方法、层次方法所实施的社会管理。城市社区管理与一般的城市管理不同,它把实现社区社会效益和心理归属作为最终目标,借助系统、层次的方法对社区诸领域进行社会管理,以确保城市社区持续、稳定的发展。⑤城市更新(UrbanRenewal)作为一门社会工程学科的提出,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产业革命——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病)——局部添建和零星改建——城市更新)与城市更新类似的术语——城市改造、旧区更新、旧区改建、城市再开发、城市复兴、旧城整治等。城市更新的特征:a.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更新规划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如何处理继承保护(城市特色等)、预测引导城市发展,强调更新的过程和连续性。b.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c.城市更新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随着城市更新规划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一向以大规模拆除重建为主、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城市更新和贫民窟清理出现蜕变,转向了以谨慎渐进式改建为主,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的社区邻里更新。社区邻里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西方许多大城市中最为关键和最为严峻的问题,正是由于社区邻里内部出现的社会混乱和经济萧条,导致了社区邻里的衰退。20世纪70年代,共识:城市更新不可能为一趋向物质转变,它必须涵盖更广泛的社会改良和经济复兴,必须更多地主中政促制定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问题。一系列复兴城市的对策:a.优化城市设施布局b.降低服务成本c.刺激城市就业d.控制市区土地和房产价格e.在城市内设立条件优惠的“企业区”等纵观西方现代城市更新运动的发展演变,可看出以下几方面的去向:a.城市更新政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区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社区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b.城市更新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城市更新工作发展成为制定各种不可分割的政策纲领;c.城市更新方法从急剧动外科手术式的推倒重建转向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的谨慎的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②城市社会隔离研究人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人群包括两个获两个以上的人,他们有相同的身份或某种团结感,有共同的目标和期待。在面对同样的境况下,他们会做出相同或类似的结论。在所有的社会群体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首属群体(PrimaryGroup):一种较小的多目的群体,最主要的群体是家庭。次属群体(SecondaryGroup):为了实现实际的目标而形成的专门群体,它主要是有一种专门化的、相对来说非个人的感情淡薄的关系所形成的,成员只表现出其个性的某一方面。我国:一方面旧城改造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的空间形态将有一水平方向拓展为主的平面形态向以调整、配置、组合再开发为主的立体形态转变,城市建设将由外延转向内涵发展。充分表明综合开发已有新区开发为主转向新、旧区开发相结合。⑥规划的公众参与规划是难以保持完全中立的状态。在多元思想的影响下,Davidoff和Reiner于1962年提出“规划选择理论”,强调规划师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供社会选择。根据这一理论,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就可以被看成是通过一系列选择来决定今后行动的过程。城市规划非一次性行为,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规划的是使更是一项社会过程。许多学者对规划实施后果的研究,促进了对以专家意志表达为基础的城市规划的反思。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吸收有关人类活动的多价信息(PolyvalentMessage),使城市规划能够接受并运用这些信息,规划内容须与此相配合;其次,通过对人类活动场所空间的要求进行研究,将活动与空间统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相互关系,进而发展到对空间使用者在活动场所空间中的作用的重视。在城市规划领域,确立了倡导性规划(advocacyplanning)概念。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一些城市成立了社区改造中心;联邦政府开始了新区计划和示范城市计划。英国住房和地方政府部成立了规顾问划小组以及公众参与规划委员会等。197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会议通过宣言,提出:环境是人民创造的。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政治和思想保证。城市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现已成为许多国家城市规划立法和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步骤。《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公众参与的作用:a.满足市民自治的要求,进而促进民主的思想;b.再不改变现存体制的原则下,鼓舞市民去支持政府,以保社会安定;c.通过参与,使市民更能接受政府的决定,不做“非分”之想,以稳定民心,使市民对规划方案的实践采取更合作的态度;d.市民作政府的监察,确定政府维护“公共利益”,不受“特别利益”的影响;e.增加市民的信任,削弱市民的离心倾向,并且通过市民的反馈,使规划实践工作进行得更顺利。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等规划实践来看,真正有效的公众参与不是个人层次的参与,而是以社区组织为居民代表的参与。社区组织实力越大,公众参与的成效越显著。我国的公众参与仍停留在初级层面。⑦城市管治(UrbanGovernance)1989年,世界银行提出“管治危机”(CrisisinGovernance)一词,引起了较大反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治频繁出现在联合国、多边和双边机构、学术团体及民间组织。管治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地方上的问题。在后来的几十年里,管治的模式渐渐由中央政府这一层次推而广之。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长期变化,出现了社会经济新情况和与之相伴随的问题,这些问题再也不能简单的借助自上而下的国家计划或凭借市场中介的无为而治寻求解决了。国际政治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政府无
本文标题:城市社会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3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