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当前课题研究范式及热点问题透视
当前课题研究范式及热点问题透视吴永军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专业支持工作组核心成员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专家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教授一、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的主导范式当前,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急需重建新的教研制度,应运而生的是“校本教研”——一种“草根化”的研究范式。为什么会有校本教研?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质是什么?如何操作?(一)、为什么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生长出的制度;▲新课程的推进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必须转化为学校、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才能落到实处。▲新课程的关键是教师,而校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2、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共同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它的主要方式是“研究”;▲古今中外名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表明:结合自身的教学进行研究是最好的成功之路;当前教师们面临机遇与挑战;▲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研究型组织的内在需要。(二)、校本教研的含义及要素1、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的简称,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的研究活动。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而课例研讨则是校本教研的具体形式。2、校本教研的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没有教师个人对教学现象和问题的敏锐的意识,就不可能有校本教研;▲同伴互助是标志,是区别于过去那种“教师个人的行动研究”的主要因素;▲专业引领是关键,没有它,校本教研就只能低水平重复,更可能流于形式。专业引领既可以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教研室的专家和教研员对教师的指导,也可以是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等对教师的指导,更可以是专业书籍、理论读物对教师的指导。校本教研“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它们应当是一个整体,否则校本教研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据顾泠沅先生的一项调查:教师们最需要、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指导改进;影响很小、不太受欢迎的是听纯理论的讲座、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不结合课例)、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等。(三)、校本教研的操作程序1、问题2、设计3、行动4、反思5、再行动6、解决问题提出并阐述问题:需要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自己的、有意义的问题;我们特别强调广大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问题,这是“校本教研”提出的内在依据和主要价值所在,它是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的体现;当然,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整合,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中课题”或“大课题”,引下“而上”,不断提升研究的档次和品位。行动:1、公开课、观摩课与研讨课;2、集体研讨、同伴互助;3、主题沙龙;4、理论学习、查找资料等。反思:1、寻找“教学的成功”:学生获得实际的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获得成功体验和发展;2、寻找“教学的遗憾”;其依据和“教学的成功”一样;3、把自己的“做法”说出来——讲自己的课程与教学故事:研究专题反思的叙述(阶段性);教学反思日志(片段性);读后感(与他人智慧产生共鸣);自传。二、适合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各种矛盾、问题不断涌现,适合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一)有效教学1、有效教学的标准:尽管有专家论述,但多半是思辨的(如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的推论),缺乏“实证研究”,缺乏强有力的现实考察;2、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其中核心问题有:有效思维及情感体验在各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独特体现;不同学习方式的组合以及与不同内容的匹配问题;课堂有效评价;(二)教育智慧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热销,教育智慧、智慧型教师无疑是近几年来的热点话语。追求智慧、做智慧型教师已成为许多学校、教师力求达成的理想境界。需要研究的问题:1、智慧型教师的特征和表现的实证性研究;2、智慧型课堂的基本特征;3、教师教学智慧的要素。(三)教师专业发展尽管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它依然具有许多亟待深化的研究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施以何种策略最能使其获得最大发展,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等。(四)自主课堂的建构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一个图景?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具有“共识”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互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意义。如果我们从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洋思中学、忻州七中、东庐中学等)来看,则明显地表现为这样的共性: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这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的诉求。关于“自主课堂”有不同的理解,当然“自主学习”应当是“自主课堂”的核心。但是,对于自主学习,比较常见的理解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习)”当成是重要的外显行为,有的甚至规定学生的“自学(习)”不得少于十分钟。实际上,“自学”并不一定就是自主学习,那种“学习内容”或“学习目标”始终由教师设计、控制的“自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那么,自主课堂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呢?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其背后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个性的呈现,即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于自己“个性”的方式,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五)多元智慧理论的教与学研究为每一个学生设计适应他发展的课程与教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追求的价值取向,多元智慧理论的教与学研究恰恰表达了这一追求。(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操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教学评价”的论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挥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本次高中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概念,可以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谢谢
本文标题:当前课题研究范式及热点问题透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6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