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从1917——1949年,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划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史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背景一、中国近代进步文学的先导作用二、外国进步文学的推动作用三、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激发作用直接背景和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史陈独秀《新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9月创刊,主编陈独秀发刊词《敬告青年》——宣言书“民主”与“科学”六点希望、两面旗帜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史“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伪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中国现代文学史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史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双簧信”,王敬轩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史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人道主义”为人生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1919年)“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作者心理中既要有清除封建主义的‘旧毒’,也要清除资本主义的‘新毒’,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史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1916年李大钊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史(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2)反对封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提倡表现世间普通男女悲欢的“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表现个性解放的“人的文学”;(3)反对“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反对一切拟古、师古的形式主义,提倡真实地描写人生、反映社会问题的“写实文学”。(4)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尤其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新诗:胡适《谈新诗》俞平伯《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新诗的我见》小说: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胡适《论短篇小说》刘半农《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散文:周作人《美文》文体建设方面的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史•小说: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诗歌:刘半农《相隔一层纸》郭沫若《凤凰涅槃》《匪徒颂》•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文学革命的创作实绩中国现代文学史•白话文运动:1920年,北洋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主要有两大方面:•1、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2、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史•脱胎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难免肤浅的见地•意义:使人们认识到新旧文学交替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学革命获得全面的社会认同与支持。胡适与陈独秀的文学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人的文学》•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直接来源:日本“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周作人的人道主义文学观中国现代文学史•周作人“五四”时期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1、提出新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的主张。•2、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3、提出了文学革命不仅要实行“文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实行“思想改革”。•总而言之,周作人在新文学运动中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方面有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人道主义的局恨性。中国现代文学史•周作人(1885.1.16~1967.5.6),原名櫆寿,自号启明、知堂等,笔名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以散文成就最高,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哲学思潮: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五四时期引入的重要文学思潮与哲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史•翻译阵地:《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周报》、《少年中国》等。•翻译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雁冰、瞿秋白、郑振铎等。翻译阵地与翻译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艺思潮涌入的影响1、促进了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艺术应与时代同步、人道主义观念的初步形成、注重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各种哲学思想、文学流派的进入。2、指导并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期创作:许多新文学作家的创作都吸取了来自异域的文学艺术营养。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中国现代文学史•1921年后,新文学社团的峰起。•受不同文艺思潮和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都聚集各自的文学社团,并竞相创办各种文艺刊物。•据统计,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社团40多个,刊物50余种。•而到1925年,社团和刊物都剧增到100多个。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人生的艺术”“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史贡献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理论方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形成了现代文学中两种文学观念的互补。批评方面: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对打破其对文坛的垄断起了重要作用,扩大了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局限:1、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2、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创造社:1921年7月,日本东京成立其代表人物: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以1925年“五卅”为界大体分为前后期,前期是以“异军突起之势鼓起浪漫主义”狂风暴雨而驰名文坛,后期以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现代文学史“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文学家便是良心战士”。充满浪漫激情和叛逆精神中国现代文学史1、创造社的文学观念前后期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就是在同一时期,也存在含混和矛盾性。创造社的文学观念和人际关系都不是十分和谐一致。2、在革命文学的倡导过程中,由于受外国左倾思潮的影响,曾错误的批判过鲁迅、茅盾作家。在理论上、组织上表现出较多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倾向。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刊物:《现代评论》、《晨报副刊》、《诗刊》中国现代文学史提倡新格律诗为宗旨,“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中国现代文学史语丝社:鲁迅、孙伏园、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川岛等1924年11月《语丝》:“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斥”。文明批评、社会批评、语丝文体中国现代文学史《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承续了五四“随想录”的思想精髓,更为洒脱,形成了“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中国现代文学史“语丝文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鲁迅语)散文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锐利活泼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文。中国现代文学史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上海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戏剧》月刊;中国现代文学史湖畔诗社:1922年,杭州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等《湖畔》,《蕙的风》中国现代文学史浅草/沉钟社:1923年《浅草》;1925年《沉钟》陈翔鹤、陈炜漠、林如稷、冯至“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文学社团建立的意义1、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而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新文学。2、标志着新文学已从一般革新运动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独立的运动。3、培育了大量文学新人。4、催化孕育了文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5、有利于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中国现代文学史1、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2、与学衡派的论争。3、与甲寅派的论争。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国现代文学史与复古派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荆生》、《妖梦》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鲁迅:《现在的屠杀者》中国现代文学史与学衡派的论争学衡派:1922年1月,《学衡》吴宓、胡先骕、梅光迪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估〈学衡〉》:“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矛盾,倒也不失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愧煞人!‘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中国现代文学史与甲寅派的论争甲寅派:1925,《甲寅》,章士钊,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尊孔读经,禁止用白话作文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沈雁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评文化运动〉》徐志摩:《守旧与玩旧》中国现代文学史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整理国故1924年,胡适、陈源、徐志摩创办《现代评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和“三一八”事件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什么称之为五四新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史五四“新文学”的“新”的涵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主题,新的内容
本文标题:五四新文学革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6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