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11高考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起名字》1、张解放、李胜利2、“黑蛋”,“大孬”,“狗剩”,“大妮”,“憨妞”3、马跃进、陈卫星、黄大庆4、沈中华、施国庆5、李卫红、毛卫东、马文革社会的符号6、鲁刘湘君”、“高源雨萌”、“丁雪斯娃”7、窦靖童董笑笑8、家谱取名如“景崇隆仕万孔永维育瑞元君文必鸿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为例,说明大众传媒发展给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2011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导语】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⑴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⑵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电话、电影等等⑶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往行、习俗风尚等,都出现了新特征。②以吴老太爷为代表一部分社会守旧群体,在社会进步面前,己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③虽然时代变了,但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请回答: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僵尸”一样?结合书本知识列举。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义和团民众揭帖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材料三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材料四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请回答:⑴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⑵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⑶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⑴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⑵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⑶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化和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进步;(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发展极不平横。(4)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并存,且保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国近现代女子服饰的变化:晚清旗袍——改良旗袍—列宁装和连衣裙——军装——当代时装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建立。主要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具体表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同时流行。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具体表现:列宁装、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婚姻包办——婚姻自由•旧式丧礼——新式丧礼•男子留辫——剪辫易服•女子裹足——迫令放足•迷信活动——破除迷信近现代“风俗”的变化外部原因:内部原因:简单说就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和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推动的结果。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生活方式、文化的涌入.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随之发生变化。国内的历史剧变.(1)政治: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倡导文明、进步和民主,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2)经济: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维新思潮、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等对人们思想的改造;归纳: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①.积极方面: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多姿多彩;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②.消极方面:在近代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特点及原因:1)逐步近代化。铁路航空等都一定程度得到发展。-------历届政府和先进中国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通讯)2)受西文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列强为对华控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中国交通(通讯)3)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木船、马车、轿子古代:近代以来海:陆空: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汽车(1924年上海)、电车(1906年天津)飞机(20世纪20年代)变化趋势:归纳: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表现: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时间成就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正式办理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1896年辛亥革命后1949年11月时间成就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的发展1877年1906年1932年时间段成就电话传入中国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2)电话的发展1882年民国成立后20C80S后截止2003年大众传媒之报业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社会的需求;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1895-98年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大众报业出现的作用:丰富了市民文化消遣娱乐;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大众传媒之广播大众传媒之影视•电影(1)概况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2)特点:经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发展阶段。•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②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大众传媒之网络•发展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产生、发展: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影响: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利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2009安徽文综卷)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2009高考江苏单科)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高考题聚焦BA(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C(2007年海南卷)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2009高考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2009福建文综高考)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CDB(2007天津文综)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C(2009高考上海单科)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A(2009高考上海文综)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
本文标题:11高考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7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