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一章实证主义-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
1现代西方哲学实证主义厦门大学哲学系2011-04-142实证主义的产生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我们被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所打败,但对于西方文化来说,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大航海、大工业、大开发都在这个时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自然科学研究中,数学上,康托尔开创了集合论。逻辑学上,弗雷格变革了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缔造了数理逻辑。生物学上,达尔文的进化论正日益成为一种基本看法。物理学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取代了牛顿经典力学。在老学科诞生新成果的同时,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机化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心理学、胚胎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自然科学上的巨大进步强烈地刺激了哲学家的思想。3实证主义与科学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实证主义的一般精神是,哲学只应当关心实证地给予的东西(这也是‘实证的’一词的含义),应当避免任何在所予经验之外的思辨。因此,实证主义把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作为其主要任务,并使自己呈现为一种科学哲学。”——Blackwell哲学词典“除了康德主义,当代没有哪种哲学运动像实证主义那样与精确科学密切相关”——石里克4实证主义基本特征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所谓实证positive,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5孔德的实证主义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1814-1816年就读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1817-1824年担任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这时他的实证主义思想已开始形成,他在《为了重新组织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研究的计划》(1822)中就已勾画出了实证主义思想的轮廓。1826年起他设堂讲授实证哲学。1833年起他回到巴黎综合技术学校任数学教师。孔德的著作:《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此外重要的还有《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44)、《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实证宗教教义问答》(1853)。6孔德的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努力将哲学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第二阶段:致力于将哲学转化为宗教,最终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创立人道教,自诩为先知和大祭司,其目的在于完成人类社会的革命。总的目标: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7人类发展的三阶段论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的导言中,通过论述人类智力发展史,阐明了实证哲学的基本内容。孔德认为:“要认识清楚一种观点就必须考察经由这种观点的历史发展,若要说明实证哲学的本质和特性,就必须考察人类精神发展的过程。”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从人类精神的本质去看,人类任何一种知识,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连续地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的或假设的,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8金泽《孔德在人类宗教中重建社会秩序》一文中的整合表9人类的知识体系及其研究方法实证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社会学10孔德认为,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4种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1.一方面,实证理论建立在观察基础上,另一方面,观察需要理论的指导。2.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没有严格的区分,孔德认为它们都需要使用实证科学的方法。人类的知识体系及其研究方法11孔德实证主义的结论1.数学是各个学科的基础;2.实证哲学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而是人类知识的综合,或者说是人类知识体系;3.实证哲学的目的在于探讨人道的发展,虽然每一学科都与人道有关,但直接讨论人道的乃是社会学。简而言之,孔德认为只有实证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其对象是宇宙万物,而其任务是统摄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是各个学科哲学化,又使哲学科学化,最终目的是建立无所不包的实证哲学体系。12穆勒:科学研究方法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在其父詹姆斯·穆勒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成才。穆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方面都有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汉密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5)、《孔德和实证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13穆勒:物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穆勒把物质定义为“感觉的恒久可能性”。举例说,我看见一张白纸,当我闭上眼睛或到另一个房间,我看不见白纸了;但我仍记得它,并相信如果睁开眼睛或再回到这个房间,我仍将看到白纸。所以我们对某物的存在的信念主要不只是由于我们现在感觉到它,而是由于我们相信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都能同样感觉到它,这就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这些感觉的恒久性、固定性、有规则性构成了对象、物,使我们相信它们的存在,离开了感觉,物、对象只能是一种假设。14穆勒:规律是心理的联想穆勒:规律不过是现象之间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这些关系产生于感觉的恒常联系。穆勒认为科学所揭示的只能是经验现象内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一切科学知识都不过是关于经验现象的知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知识。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原因的“形而上学”知识是根本认识不到的。他认为人们的知识也是相对的,相对的知识仍具有其确定性和正确性,而这种确定性则是对经验现象的恒常不变性的把握,那种最终意义上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15穆勒的方法论穆勒反对从一般概念出发的认识论,强调包括物理科学和道德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知识均起源于经验,认为借经验直观所认知的真理是一切其他真理所由以出发的根本前提。哲学应当成为研究经验事实和科学方法的理论。16穆勒:归纳是演绎的基础穆勒认为演绎法不是一个科学方法。首先,演绎推理从内容方面来说是同义反复。演绎推理的结论并不增添新知识,结论已经包含在大前提里,结论只是对大前提的内容的重复。其次,演绎推理在形式上犯了窃取论据的错误。因为演绎推理结论的正确性是由大前提的正确性来保证的,而大前提的正确性又是以归纳法作基础的。没有归纳法,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只能是窃取一个没有经过论证的论据来作前提。17穆勒的归纳方法穆勒认为简单枚举的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都不能推动知识和科学的进步,他把制定科学的归纳法当作自己的使命。他认为科学归纳法的基本特征即在于它能通过已知而推断出未知,也就是由考察某个(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出该类所有事物均具有这种特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假定各类事物均有齐一性,也就是同一类事物和现象有共同的、一般的规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果律;其次,归纳推理的目标也正是发现这一齐一性。因此,假定和发现自然的齐一性就成了归纳推理的基本原则。18归纳科学的前提是假定每一事件均按因果律发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归纳法就是发现因果联系的方法。穆勒认为过去人们之所以责备归纳法不能保证其结论的可靠性,主要是因为这个方法太粗糙、不严密、不科学,为此他创立了“归纳五法”,以达到获得知识的可靠性即求同法(契合法)、求异法(差异法)、剩余法、共变法,再加上求同求异并用就成了穆勒归纳五法。19穆勒五法1、契合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条件。例1:在两块麦地上施氮(A),一块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2、差异法:a与AB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必要条件。例2:在一块麦地上既施氮肥(A)又浇水(B)又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3、契合差异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进一步肯定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4、剩余法:已知B是b的条件(原因),C是c的条件(原因),abc与A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4:天文学家观察出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有倾斜现象(a、b、c),已知倾斜现象a、b是受两颗行星(A、B)的吸引,于是可以猜想还有一颗行星(C)影响天王星的轨道倾斜(c)。5、共变法:A与a以同样方式发生变化,而BC则不以这种方式变化。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5:改变单摆的摆长(A)则单摆的周期(a)随之改变,但改变摆球的质量(B)和摆球的材料(C)则周期不变。则可以认为单摆的摆长(A)决定其周期(a)。20斯宾塞的综合哲学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19世纪下半期英国实证主义的最大代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开创者。他少年时因病未能上学,除了最初从作为中学教师的父亲那里获得某些指导之外,他基本上靠自学成才。由于他的思想体现了当时欧洲思想的脉搏,加上他知识广博,他在世时即已获得世界声誉,但他个人则过着孤僻、独身的生活,与人往来不多,也没有接受教授职务和皇家学会会员等的荣誉称号。他的主要著作:十卷本综合哲学,即《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2卷),《心理学原理》(2卷),《社会学原理》(3卷),《伦理学原理》(2卷)。21斯宾塞的基本哲学观点斯宾塞在《第一原理》中论述了他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科学和哲学均应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绝对存在本身则超出现象范围,从而也超出了哲学和科学的范围,是人的认识和概念所无法表达的。斯宾塞认为现象之间有两种关系,一是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一是空间上的彼此并存关系。它们都只是现象的外部关系,不是事物的内在关系。思维就是发生关系,即从时空上将现象材料作连接分类。他把知识分为最低级的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三类,三者都是关于现象的知识,彼此之间没有内在本质的不同,只有外部相联和抽象程度的不同。他承认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是各种信念的对立中最重要的对立,但以为通过把最高和最后的实在当作不可知的东西,宗教和科学就可得到调和。科学的终点(即不可知的东西)就是宗教的起点,科学和宗教可以并行不悖。22斯宾塞认为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可知的“力”,由“力”所推动的现象世界的各种运动变化均受进化律支配。斯宾塞十分推崇进化论,进化论可以说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斯宾塞认为“进化”概念有三层意思:首先,进化是事物变化的第一个阶段,即从分散的未成形状态到集结为可感知事物的过程。其次,进化是一个事物由单一变成多样化的过程。第三,进化是指事物从不稳定走向稳定、固定的过程。斯宾塞认为进化和退化现象都是普遍的,地球、生物、社会组织、语言等都有这样的过程。23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认为社会和生物体一样,是一个有机体。他认为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像生物体的器官一样,社会分工类似于生物体各器官的分工。生物体的器官分别担负营养、分配与循环和调节功能;社会也有类似现象,社会中有负责物质生产提供营养的部分,也有进行商业、交通、银行活动的分配与循环的部分,也有执行管理统治的调节职能部分。相应于社会中的三个部分,可以把社会中的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农民等;二是担负分配与流通的商人、企业家和银行家;三是进行决策指挥调节的管理人员即政府官吏。生物有机体各组成部分如能谐调平衡,生物体就可以平稳发展;而社会中的三部分人如能彼此合作,各司其责,社会就能稳定和进步。24斯宾塞认为社会进化与生物进
本文标题:第一章实证主义-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0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