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解放军班用枪械——53式到03式ZZ(2009-12-0822:03:53)标签:军事班用枪械是军队装备最为广泛、也是最为基础的武器装备。我军自1927年建立以来,经过22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但是建国之初,我军装备的班用枪械均系缴获,型号繁杂,口径不一,新旧混用,给部队作战、训练、后勤保障带来巨大的困扰。一、完成制式化的第一代班用枪械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我军原有的万国牌枪械越发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为此,我国不得已花费宝贵的外汇向苏联购买几十个师的武器装备以应战场急需。但是,我国有限的财力并不足以满足全军换装的要求,而且象我们这样的大国全部依赖进口武器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在引进苏联武器成品的同时,也引进了相关的技术、图纸,模具由国内军工企业自行仿制。到1953年前后,我国先后仿制成功了苏联莫辛纳干M1944式的1953年式7.62MM步骑枪,仿制于PPSH-41的1950年式7.62MM冲锋枪,仿制于PPS-43的1954年式7.62MM冲锋枪,仿制于DP轻机枪的1953年式7.62MM轻机枪。这四种枪械构成了我军建国后第一代班用枪械。从技术水平看,这四种枪械都是二战苏军主力枪械,在二战中大规模使用,其设计成熟可靠。但当我们仿制成功并大规模换装时,其技术水平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53式步骑枪53式轻机枪54式冲锋枪50式冲锋枪53式步骑枪外观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经典步枪来说显得粗糙,但远距离射击精度却很好。该枪全重3.92千克,弹匣容弹量5发,故障少而很可靠,射程远而杀伤力强。由于是手动直拉式枪机设计,其射速很慢,近战时易贻误战机,因此在朝鲜战场进入阵地战阶段后,53式步骑枪的苏联原型莫辛纳干M1944式并不太受志愿军战士们的欢迎。50式和54式冲锋枪分别重3.63千克和3.3千克,弹匣容量35发,近距离火力较猛且使用可靠,缺点是百米外精度很差。53式轻机枪火力猛烈,但是其尺寸、重量偏大,尤其是其采用47发弹盘供弹,便其横向尺寸过大,携行不便。我军换装后,在步兵班中配备一挺53式轻机枪,正、副班长配备50式或54式冲锋枪,其余步兵配备53式步骑枪,才能在作战中取长补短。54式冲锋枪因为工艺性能更好一些,人机工效更强一些,因此是作为50式冲锋枪的替代品。但是由于新中国军费有限,因此50式和54式冲锋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同时在军中服役。在决定仿制第一代班用枪械的时候,苏联已经列装了更为先进的AK47,以及战后短暂列装过CKC。我们之所以选择苏联上一代主力枪械作为仿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为了朝鲜战场的急需,我国引进了几十个师的莫辛纳干M1944、PPSH-41、PPS-43、DP,我们的仿制工作实际上最早是从修理这些枪械起步的。仿制这一代枪械可以在军费紧张的情况下尽快形成全军标准化、制式化,并能充分保障几十个师进口枪械的配件供应及修理需要。且这一代枪械工艺相对简单,加工要求相对不高,比较适于建国初期我国军工企业技术薄弱的现实情况,满足了我军全面换装的急迫要求。第一代国产班用枪械装备时间并不很长,只是一个过渡产品,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枪械的技术水平先进与否,而在于彻底改变了以往我军班用枪械型号繁杂的窘境,形成了全军枪械的标准化,制式化,有利于组织火力和统一后勤。在西藏平叛的战斗中,第一代班用枪械经受了高原恶劣作战环境的考验,为平叛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五六班用枪械全家福二、全面提高,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二代班用枪械1956年,我国军工界开始仿制苏联CKC7.62MM半自动步枪、AK-477.62MM突击步枪、杰格佳廖夫7.62MM轻机枪的相关资料,仿制定型后分别命名为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56式7.62MM冲锋枪和56式7.62MM轻机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军开始大规模换装第二代56式班用枪械。。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轻机枪56式半自动步枪相对于53式步骑枪而言,半自动射击操作方便,增强了火力。但因使用中间型枪弹,威力有所减小。该枪射击精度良好,质量轻,后坐力小,机构动作可靠,外型流畅美观,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大量生产。特别是半自动射击方式,枪管较长,带有刺刀,在中远距离上可有效命中目标,近距离上可拚刺格斗,具有传统步枪的特点。56式冲锋枪实际上是突击步枪,由于装备之初是取代原有的50式、54式冲锋枪,因此部队习惯上也称其为冲锋枪。因为采用的是中间威力枪弹,56式冲锋枪的威力、有效射程,射击精度均远强于采用手枪弹的50式、54式冲锋枪。其最大特点是火力猛烈,动作可靠,能适应恶劣的战场环境。56式轻机枪的尺寸、重量明显小于53式,携行性能优于53式,采用100发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明显强于53式。56式枪械不仅在战斗技术性能上全面超越53式,而且将第一代班用枪械使用的两种枪弹统一为一种中间威力枪弹,极大地简化了后勤。56式班用枪械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取代了53式,使我军步兵班的火力大大增强。在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56式班用枪械经受了实战考验,获得了参战官兵广泛的好评,在战场上全面压制了印军装备的英械、美械。但是,在装备思想上,当时的我军已经与世界拉开了一定距离。苏军强调火力压制,步兵班大量装备AK47。而长期以来,我军处以于弱敌强,无军工补充体系,以缴获补充消耗的作战环境中。具体战术指导思想是“全民皆兵”,强调传统步枪的作用,即能在中远距离上瞄准射击,在接近距离上要刺刀见红,可以大量装备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制弹药消耗,所以对单发步枪情有独钟。因此,56式冲锋枪每个步兵班仅装备两支。而56式半自动步枪的原型是CKC7.62MM半自动步枪,该枪1946年设计定型,在苏军中仅仅装备了很短一个时期,就迅速被AK47所取代,是一个生不逢时的过渡产品。但是该枪的仿制品却成了当时我军的骨干装备。56式枪械如此装备,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我军受历史经验的影响之深。许多战争年代功勋卓著的将帅们觉得56式冲锋枪战斗射速太高,弹药消耗量大,战士携带的弹药数量有限,经不起消耗,无力补充。同时又觉得当时我国军工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如此大规模弹药消耗的要求,因此对精度好,故障率低,耗弹少的56式半自动步枪格外偏爱,将其作为班组主力枪械,少量的56式冲锋枪只用于弥补56式半自动步枪火力密度不足的缺陷。但是,残酷的战场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种落后的装备思想使我军在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三、失败的第三代班用枪械其实早在对印自卫还击战胜利后,我军就已经逐渐认识到这种两种枪械混编,各自取长补短的装备思想的局限性,部队希望将56式半自动和56式冲锋枪的优点合二为一。我国军工部门根据军方的需求,很快就设计出了63式自动步枪,计划用其取代56式班用枪械,简化班用枪械品种,全面提高步兵班的火力密度的同时,力求良好的连发精度。63式自动步枪设计定型时,63式的各项技术性能满足了军方提出的要求。然而由于其生产装备的高峰期正处于“十年动乱”中,一切正常生产秩序均被打乱,为了片面追求生产速度,短时间内更改产品设计图达700多处,更改审批制度形同虚设,一切经过试验的规定也未能遵守。经过一系列大修大改以后生产的63式自动步枪已经面目全非了。该枪装备到部队后,部队反映强烈,最主要的问题是射击精度太差,校枪以后常发生变化,不得不经常校枪。枪校好后放一段时间,或打靶坐车等外部震动都会变化,说明了枪的不稳定性。另外也反映枪托颈部及两侧面容易断裂,射击时从导气箍向后冒火星,甚至伤及射手等重大质量问题,并普遍反映外形粗笨,没有半自动步枪美观。1978年,上级根据部队意见,作出了撤装63式自动步枪的决定。部队不得不重新换上56式半自动步枪,工厂又恢复了半自动步枪生产。63式自动步枪是新中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班用枪械。其设计的出发点是将56式半自动的精度和56式冲锋枪的火力揉合到一起,实质上仍是以56式半自动步枪的技术性能为主,在半自动的基础上为其增加了连发功能以增强火力密度。在战斗勤务性能方面,保持了步枪的一切特点,如突出刺刀的作用,加强刺刀的刚度、长度,改善拼刺时持枪方便有力;枪管较长,保证有效射程上的威力,有空仓挂机机构,上方压弹机构为战场上及时和随时补弹带来很大方便。在63式自动步枪设计之初,是作为单件武器来考虑,而没有将班用枪械作为一个系统来统筹。突出表现在设计时未能考虑班用轻机枪的配套,后来姗姗来迟的74式轻机枪因为技术原因又未能列装部队。因此63式自动步枪的质量问题掩盖了其在系统设计上存在的先天不足。导致63式撤装的直接原因是质量太差,但更层次的原因是其设计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发展变化了的战术技术要求。该枪的设计思想仍停留在抗日战争经验的基础之上,着眼点仍是立足于打一场抗日战争式的全民战争。在一支六十年代设计的自动步枪上仍然要强调精度胜于火力,强调拼刺刀的功能,为在白刃战中取得优势,63式不仅采用了落后于时代的全木托,而且设计了一把过长的不可拆卸刺刀。当时部队中相当一部分战斗骨干是抗战中的中下级官兵,他们对八年抗战的经验印象过于深刻。63式设计定型后,除了大批量装备我军外,还批量军援越南。虽然说军援越南的63式自动步枪属于早期生产型,其产品质量比后期型强上许多。然而在越南战场上,与63式设计特点颇有类似的美军M14自动步枪已经被战争实践证明与现代战争的需求相差甚远。虽然美澳军在越南战场上缴获此枪后对其进行靶场试验后,评价并不低。但是靶场表现和战场表现有时候并不是一回事。63式的基本设计特点决定了它在越南战场上虽然援助的数量众多,但因不能适应战场实际需求而沦为配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我军已经认识到56式枪械存在的不足,但是在发展方向上过于沉迷于过去的经验,在改进方向上出现了较大偏差,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81式自动步枪四、实现枪族化的第四代班用枪械经过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虽然我军最终胜利,但这场局部战争却充分暴露出我军班用枪械存在的问题:56式半自动火力不足,56式冲锋枪连发精度差,班组装备三种枪械给战时勤务带来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于1981年设计定型了81式7.62MM班用枪族。它包括81式7.62MM步枪(木托)、81-1式7.62MM步枪(折叠枪托)、81式7.62MM轻机枪。其中81式木托步枪虽然精度更高一些,但装备数量较少,部队主要是以装备81-1式折叠托步枪为主。81式枪族自装备部队以来,以其射击精度好,动作可靠,质量轻,枪身短,结构简单紧凑,操枪、携行方便,机动性好,火力猛,寿命长,一枪多用,以及弹鼓、弹匣等多数零部件都可以在枪族各枪之间互换通用,全枪外形美观大方等优点深受部队欢迎,并经过了两山轮战的实战考验。从1983年起全军装备,81式枪族全面替代了56式武器,成为我军主力装备,并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与56式枪械相比,81式枪族的进步是全面的。枪族化大大提高了战时勤务性能,连发射击精度大大提高。但由此付出的代价是与56式冲锋枪相比,81式步枪结构不够紧凑,全枪长度偏长。这一点缺点通过采用折叠枪托得到部分弥补。81式自动步枪虽然在设计有22毫米外径的枪榴弹发射接口,但配套的枪榴弹却迟迟未能大批量装备部队,只是少量列装军校供教学使用,这使得该枪族新增加的面杀伤能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值得注意的是,从53式、56式一直延续到63式步枪上的那种不可折卸刺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可拆卸的匕首型刺刀。虽然此款刺刀的功能十分有限,并未真正实现多功能化,但由此反映出我军班用枪械的设计思想中终于开始放弃重视白刃格斗了。81式步枪仅仅保持了基本的白刃格斗能力,而不再一味地强调此种能力。进入80年代后,外军普遍完成了班用枪械的小口径化。小口径化带来的枪械战术技能性能优势通过越南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实战检验,其优越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相比之下,我们在80年代列装的81式枪械虽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仍然采用中间口径,同时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其夜战能力、面杀伤能力亦有不足,因此这一代枪械与世界同期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87式自动步枪五、未能大量列装的87式
本文标题:解放军班用枪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2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