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11高二思想文化史新课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盛极而衰;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阶级上,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4、思想上,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认识:经济是基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生平(1527-1602)2.著作《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李贽李贽出生在回教徒家族。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由于不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所以为官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经历坎坷。1580年辞官,后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书,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李贽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61岁削发为僧,1602年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今版《焚书》书影古刻本《焚书》书影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焚书·何心隐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书》否定孔子的权威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3.(归纳)观点(重点)(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的发展。(3)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4.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黄宗羲简介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2.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反对君主专制“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农工商皆本归纳:观点(重点)(1)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农工商皆本3.评价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生平(1613-1682)时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2、著作顾炎武,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顾炎武(1613-1682)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阅读材料,总结顾炎武的思想观点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解决现实问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归纳)观点(重点)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评价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何谓“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生平(1619-1692)世称“船山先生”《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2、著作王夫之1619-1692)王夫之,湖南人,曾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人称船山先生。他对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都深有研究,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王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3.观点(重点)(1)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2)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4.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归纳总结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济上:工商皆本学术思想上:强调“经世致用”、提出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五、明清儒学的影响•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1、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B、否定宋明理学C、批判三纲五常D、否定君主专制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不包括()A、个性自由B、经世致用C、农工皆本D、民主共和3、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A、否定君主专制B、批判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C、限制君权D、经世致用DDB4、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解放思想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5、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DD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的观点()A、顾炎武B、黄宗羲C、王夫之D、李贽7、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c八股取士因循守旧d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A、abcdB、adcC、acdD、abd8、“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AAC9、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A、阴阳二气B、道C、理D、天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A、封建王朝的更替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得国家分裂AB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解析:甲体现儒家“仁”的思想;乙体现了“工商皆本”思想,当属黄宗羲的思想;丙体现了大一统思想,当属董仲舒的思想;丁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当属顾炎武的思想;故选?。C阅读下列材料:(共18分)材料一:韩非子说:“———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尽其力矣。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请回答:(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3)三位思想家的政治观点有什么样的对立面?为什么?(1)答:战国、西汉、明末清初。战国时期是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2)答: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3)答: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原因: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汉武帝宋明明清兴起蔚然大宗遭到打击正统高潮:形成新儒学理学批判:出现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单元小结:儒家思想地位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时代思想内容地位原因春秋(创立)仁、礼、为政以德不被重视社会动荡,不为新兴阶层所采纳。战国(继承)仁政、君轻民贵不被重视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秦(重创:)受压制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西汉(主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独尊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魏晋南北朝(冲击)危机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宋明(融合、理学)“理学”“心学”复兴、重新确立正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家致力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明清(批判继承)受批判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要求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本文标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3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