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秦汉漆器2012.03秦代漆器从历史的角度看,秦代是个比较特殊的时代,一方面,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政策,这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枳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秦代又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在统一国家后不过14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便被刘邦建立的汉王朝所取代。因此,在这短短的10多年中,若想在工艺造物方面有太大的发展似乎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过去我们所了解的秦代遗物除了闻名中外的秦兵马俑之外,其他就所知甚少了。对于当时的漆器工艺的了解也是如此。目前已知最为重要的两处秦代墓葬是湖北云梦睡虎地和河南泌阳官庄村秦墓,其中出土漆器数百件,尤其是云梦出土的秦代和秦汉之间的漆器多达560余件,为我们了解秦代漆器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填补了长期以来对战国和西汉之间的实物空白。秦代漆器从云梦出土的秦简的记载和出土实物可以看出,秦代的髹漆工艺是相当发达的。不过,就已有的实物看,秦代漆工艺主要是作为一种由官方掌控的工业产业,生产工艺精良、形制规格化供上层阶级使用的生活实用器。而之前的那些并非生活实用的或供审美欣赏的漆器此时基本没有,如战国楚漆器中的漆座屏、镇墓兽、漆盾牌、漆瑟等,在秦代均未发现。这或许与秦代统治时间短,又加上刚刚结束的吞并战争,国家经济亟待恢复等客观原因有直接关系,欣赏性的艺术创造无疑是需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但是,艺术的需要却是人的本能需求之一,没有条件制作专门的艺术品,艺术的因素则可以在实用器上得以体现。所以秦代的实用器的纹饰却是取得最高成就的。秦代漆器除造型和纹饰外,云梦漆器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漆器的胎骨比较单纯,主要为木胎,少量的夹纻胎和竹胎。木胎的制作手法主要有挖制、斫制和卷制三种;二是在许多漆器上有烙印或针刻文字,据分析这些文字当为地名和漆工名,早在战国时代就已有了“物勒工名”的做法,从管理的角度来讲,这样做可以责任到人,以利于奖惩制度的实施。云梦秦漆器艺术最为突出的成就是纹饰。云梦漆器的纹饰题材比较丰富,构成形式变幻多样,再加上绘饰者挥洒流畅的表现技能,给人以充满流动而且结构缜密得一丝不苟的总体印象。云梦漆器的色彩主要为朱、黑、褐、金和银五种,尤以朱、黑两色为主。云梦漆器的画法以单线平涂法为主,用笔大胆而准确,有一定的写意性。•描漆双耳长盒•秦代•长27.8厘米,宽13.3厘米,高11.8厘米•1976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9号秦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木胎。盒呈椭圆形,由盖与盒身上下扣合而成。其两端有类似于耳杯样的双耳,可供持捧。在盖上及外底均有弧形的矮足。盒内髹以朱漆,外以黑漆作地,其上用红、褐色漆绘出圆圈纹、变体鸟纹等图案。图案中心,以变体鸟纹交汇成十字,其两端各向内卷曲,如浮云翻卷。其造型、纹饰装髹,皆可代表秦代漆器工艺的水平。•描漆圆盒•秦代•高19厘米•1976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卷木胎。圆盒内髹朱漆,外以黑漆作地,其上以红、褐色漆绘成云气纹、卷云纹、变体凤纹及几何形纹。为了制作圆筒状器物,用大张薄木片来圈制卷木胎,下面另外装底。木片接口处,两边削成斜坡状,使其交搭平整、匀称。它表现出相当高超的工艺技巧。秦代漆器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到1976年云梦睡虎地墓葬的发掘才使我们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在十二座秦墓中,总共出土了一百八十多件漆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都很精美。这件描漆圆盒,图案设计对称中有变化,静谧中又寓含强烈的旋动感,表现出较高的设计制作水平,是这批漆器中的佼佼者。•描漆兽首凤形勺•秦代•高13.3厘米•1976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9号秦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木胎。此器造型为一只圆雕的游凤,其颈部高高昂起,但首部却是一只兽头。朱漆里,外髹红漆为地,以红、褐色漆绘成凤鸟身上的羽毛及兽首的口、眼、鼻、耳等部位。兽首双耳向后耸立,颈上有两道朱色圆圈,腹部以红、褐色漆绘成片片羽毛。身体中空,背上开有一个略呈椭圆形的大孔,孔上无盖。尾都呈羽状向后翘起。在尾下部,有“咸口”与“□□亭□”烙印文字二处。此勺造型奇特,如一只悠游于湖面的天鹅,恬淡、安宁,保留了浓郁的楚文化风格。尾部下的烙印文字,与1977年在睡虎地34号秦墓出土的另一件凤形勺相似。在那件凤形勺的勺内底部,有“郑亭”烙印文字,大概是漆器出产地的名称。•彩绘木圆盒•秦末•通高18厘米,圈足高1厘米,口直径21厘米,圆足直径11厘米•1978年泌阳县官庄秦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馆•挖制而成。口沿稍残,底、盖以子母口扣合。器身略高于器盖,盖肩部略大于底肩部。底、盖皆有圆唇圏足。器内髹红漆,略有黄色,器表髹黑漆,在黑漆地上用红、棕、黄色漆彩绘云气纹、变形凤纹、花朵纹和几何纹。在器底圈足内有烙印文字“□小妃”字样,并用针尖浅刻一行“卅五年□工造”文字。•耳杯•秦末•杯长19厘米,宽14厘米,高5厘米•1978年泌阳县官庄秦墓出土•现藏驻马店文管会•椭圆形,小平底,耳微上翘,内髹红漆,稍带黄色,外髹黑漆,并在两耳上侧、口沿内外侧,用黄色、棕色漆彩绘点纹、圈纹、几何纹。耳杯底部刻有符号。•舟•秦末•身长23厘米,高11厘米,宽15厘米,足高6厘米•1978年泌阳县官庄秦墓出土•现藏驻马店文管会•口沿、器身皆残。器身为椭圆形,弧壁,敞口,口沿微内敛,小平底,底边沿镶嵌镀银箍一周,并在镀银箍的四角铸四蹄足。此器造型精巧美观。•卮杯•秦末•高13.6厘米,足髙1.3厘米,口径10厘米•1978年泌阳县官庄秦墓出土•现藏驻马店文管会•该杯已残,圆筒形,圆唇,底部镶嵌铜箍,并在箍上铸有三蹄足。腹部有一环形把纽。器内髹褐漆,器外髹黑漆。在黑漆地上用金黄色和棕色漆彩绘星点纹、菱形纹、变形凤纹、曲线纹、双圏纹、几何纹。有盖,盖上饰3个“S”形铜纽(一个已脱落)。器底中都用褐漆写一字体较大的“羽”字,器底及器盖内侧画有“X”形符号。•方奁盖•秦末•长25厘米,宽11.3厘米•1978年泌阳县官庄秦墓出土•现藏驻马店文管会•山土时奁身残破。奁盖为长方形盝顶,面髹黑漆,里髹红漆,并用褐色、金黄色漆彩绘蟠凤纹、变体云鸟纹、变体雷纹、花朵纹以及几何纹图案。奁盖左上角和右下角各彩绘一怪物,怪物伸肢展翅。汉代漆器目前已出土的汉代漆器很多,出土地点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但大多为西汉时期。东汉墓葬中的漆器较少,而且质量也远不如西汉,这表明东汉的漆器工艺处于一个衰微时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前后共发掘出各种漆器约700件,品种多,工艺精,是我们了解汉代漆器工艺乃至汉代文化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汉代漆器的胎骨仍以木胎为主,但夹纻胎漆器明显比前代增多。汉代漆器的品种较多,并且出现了形体较大的器物,这与当时的习俗有密切关系。在汉代的贵族阶层,漆器已不仅作为生活的日用器,而且常常把它作为馈赠物品和礼仪用器,对于这类漆器的制作则更讲究装饰的华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良,因而也就更增加了这类作品的观赏价值。汉代漆器汉代漆器上的装饰以变幻多姿的云气为主旋律,并伴以现实或幻想的动物、人物和神灵怪兽,构成形式不拘一格,色彩有的仅用红黑两色,明快强烈,有的则比较丰富,层次变化微妙含蓄。就总体而言,汉代漆器装饰是充满幻想、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它充分反映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充满追求与幻想的,他们借用美术的超现实力来尽情地表达对非人间的美好世界的向往,通过种种神话题材来寄托实现梦幻的渴望。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人死升天,成神为仙是最完美的理想。因此,在包括漆器在内的许多美术作品中,往往不只表现神的世界,而是把各路神仙如羽人、雷公、电母、伏羲、女娲、西王母等与人间士庶融为一体,这或许也可以看做是人对宇宙自然的一种征服吧。•元始四年描漆饭盘•西汉元始四年•直径约25厘米•1959年贵州省清镇县平坝汉墓出土•现藏贵州省博物馆•夹纻胎。上饰鎏金铜扣。在盘口背面,有六十一个针刻小字:“元始四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画纻黄扣饭盘,容一升。髹工则,上工良,铜扣黄涂工伟,画工谊,清工郎造,护工卒史恽、长亲、丞冯、掾忠、守令史万主。”从这段文字可知,这件描漆饭盘是元始四年(4)四川广汉郡的制品。从排列的一长串工匠姓氏,可知一件漆器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当时的漆器生产已经有了相当严格的工序,每道工序皆有专人负责,实行流水作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器制作十分规整,纹饰细腻鲜明,更兼有众多的工匠名,是研究漆器工艺史的十分珍贵的资料•漆画龟盾•西汉•长32厘米,宽20.1厘米•1973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木胎。此盾被制造成龟腹甲的造型。从实物上可见,最初以一木板制成龟的腹甲形,再于木板上贴着细篾编织层,合成胎骨。漆盾两面,均髹以黑漆,有若干部位,故意露出篾编痕迹,以类似龟甲上的版块纹路。在盾的正面和背面,都施以朱绘,画出人物及怪兽。所画人物怪兽形态诡谲,出人意想,极为夸张变形,可能和当时的宗教神话故事有关。在漆盾背面有盾把,用另一木制成,然后与漆盾相粘合。这种在木胎上贴以编织物再涂漆的髹饰方法,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在粘贴编织物以后,更能够防止木胎开裂,以稳定造形。这是漆器工艺中的一项重大进展。这种方法以后逐渐成为制作胎骨的基本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漆盾以细篾编织物贴在木胎上制成胎骨,既加强了木胎的牢固性,又以篾编的纹路仿制成龟甲的版块,构思十分巧妙。•针划纹還顶长方盒•西汉•长11厘米,宽4.7厘米,高4.2厘米•1974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此盒是同时出土的双层七子奁中的七件小盒中的一件,胎骨为薄木胎,盖顶为盝顶式,由盖与盒身上下相扣合而成。器内涂以朱漆,器表髹黑漆为地。在盒盖顶部,以针划成卷云等纹饰图案,线条流畅舒展。在这些针划纹饰中,又以彩笔勾点,使之映衬于黑漆地之上,似繁星点缀于墨绿色的夜空,斑斓多彩,艳丽夺目。在方盒四周的立墙上,都饰以竖线纹和三角形纹,这些线条纹饰亦皆以细针划出,纤细若发丝,十分精美。•针划纹双层七子奁•西汉•直径31厘米,双层通高20.5厘米•1974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卷木胎。圆形。全器由盖、上层、下层三部分奁合组装而成。器内涂朱漆,器外髹以黑漆为地,内外均用细针划成云气纹装饰图案,并在针划纹内以彩笔勾点。漆奁上层裝着一面铜镜,下层在底板上挖刻出七个凹槽,每一凹槽内嵌放着一个不同形状的小奁盒:计有圆形三个,椭圆形一个,马蹄形一个和盝顶式长方形两个。毎一子奁上的纹饰也以细针划刻而成,纹饰与大奁基本相同。汉代漆器灵巧而精致,这一类内装子盒的漆器曾多次发现,它们或五或七或九,形状各异,盛于一大器之中,益发显得玲珑可爱,构成一组和谐的整体。•黑地凤鸟纹绘漆盒•西汉•直径21厘米,高18.4厘米•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汉墓东边箱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旋木胎,胎骨颇厚。盒上有盖,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扣合。盖顶有一圈高1厘米的凸棱,器底亦有像凸棱状的圈足,使器形上下对称。盒内朱漆,盒表以黑漆为地。盖顶中心,以红色的刚劲线条勾勒出三只凤鸟;凤作反首回盼、互相呼应的姿态。线条精细、准确,羽毛细如发丝,图案组织严密对称。盖上四周和器身腹壁均朱绘出鸟形图案。盖内和器内均在朱漆上黑书“君幸食”三字;外底部则以朱漆书写“六升半升”四字。出土时,盆内部盛有饼状食物,是一件盛食物用的实用器。旋木胎是在木块上旋出外壁和底部,腹腔多用剜、凿等方法,一般比较厚重,多用于鼎、盒、种、盂、盘等。在汉代,鼓腹器多用旋木胎。•黑褐地描漆具杯盒•西汉•长径22.5厘米,短径12.5厘米,高4.5厘米•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汉墓东边箱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斫木胎,椭圆形。此盒由盖与盖身两部分组成,衔接处以子母口相扣合。器内及盖内均髹以朱漆,盒身及盖表以黑褐色漆作地,其上用朱漆和黑漆分别描绘出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形纹饰。盒底部光素无花纹。上下口沿均以朱漆书“轪侯家”三字。具杯盒内套装有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一件反扣。反扣杯为重沿,两耳断面为三角形,恰与六件顺叠杯相扣合,可谓设计奇特,制作精巧。这一类专为存放耳杯的漆盒过
本文标题:秦汉漆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4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