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第十、十二章掘进、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
《矿山设计及优化》第十一章(1)每一个工作面,在开工前,按照程序、时间和要求,编制作业规程;不得沿用、套用作业规程进行施工。(2)规程编写人员在编写前应做到以下几点:明确施工任务和计划采用的主要工艺;熟悉现场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熟悉有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3)作业规程一般应具备下列图纸(8张)。(4)巷道布置应因地制宜,以安全、经济为原则。(5)掘进作业规程按章节附图表,并按顺序编号。2(6)《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技术操作规程》、上级文件中已有明确规定的,且又属于在作业规程中必须执行的条文,只需在作业规程中写上该条文的条、款号,在学习作业规程时一并贯彻其条文内容;未明确规定的,而在作业规程中需要规定的内容,必须在作业规程或施工措施中明确规定。(7)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编制要求(4项)。(8)巷道贯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8点)。(9)预防瓦斯突出专项安全技术措施(7项)。(10)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重新编写作业规程(4种情况)。311.2.1概况11.2.1.1概述11.2.1.2编写依据11.2.2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11.2.2.1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11.2.2.2煤(岩)层赋存特征11.2.2.3地质构造11.2.2.4水文地质411.2.3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11.2.3.1巷道布置11.2.3.2矿压观测11.2.3.3支护设计11.2.3.4支护工艺11.2.4施工工艺11.2.4.1施工方法11.2.4.2凿岩方式11.2.4.3爆破作业11.2.4.4装载与运输11.2.4.5管线及轨道敷设11.2.4.6设备及工具配备511.2.5生产系统11.2.5.1通风11.2.5.2压风11.2.5.3瓦斯防治11.2.5.4综合防尘11.2.5.5防灭火11.2.5.6安全监控11.2.5.7供电11.2.5.8排水11.2.5.9运输11.2.5.10照明、通信和信号611.2.6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1.2.6.1劳动组织说明掘进作业方式、劳动组织、劳动力配备、出勤率(附劳动组织图表)。11.2.6.2循环作业根据掘进工艺流程、循环作业方式(日、班循环个数)、循环进尺,编制正规循环作业图表。采用正规循环作业,提高工时利用率。11.2.6.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编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711.2.7安全技术措施11.2.7.1一通三防11.2.7.2顶板11.2.7.3爆破11.2.7.4防治水11.2.7.5机电11.2.7.6运输11.2.7.7其他811.2.8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1)发生火灾、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透水、冒顶、提升等事故的应急措施。(2)制定发生灾害时快速有效的传报技术和办法、撤出人员的区域和避灾路线、实施自救的条件、防止灾害扩大的措施、统计井下人数及其他应急措施等。(3)绘制避灾路线示意图。9煤矿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封面会审意见目录正文附图(参见P238~254)10《矿山设计及优化》第十二章(1)每一个采煤工作面,必须在开采前,按照一定程序、时间和要求,编制工作面作业规程。(2)规程编写人员在编写前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施工任务和计划采用的主要工艺。②熟悉现场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③熟悉有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3)规程一般应具备下列图纸。(9张)(4)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按章节附图表,并按顺序编号。(5)《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技术操作规程》、上级文件中已有明确规定的,且又属于在作业规程中必须执行的条文只需在作业规程中写上该条文的条、款号,在学习作业规程时一并贯彻其条文内容;未明确规定的而在作业规程中需要规定的内容,必须在作业规程或施工措施中明确规定。12(6)采用对拉、顺拉等方式布置采煤工作面时,应视作同一个采煤工作面编制作业规程,必须明确规定相关内容。(7)特殊开采、“三下”开采,以及开采有冲击地压的煤层,必须编制专门开采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8)采煤工作面在以下情况下需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6种)(9)采煤工作面在以下情况下需对原作业规程选行修改和补充。(5种)(10)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要参照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贯彻程序进行。(11)编制的专项安全技术措施要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编号,作为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文件。(1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重新编写作业规程。(2种)1312.2.1概况12.2.1.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12.2.1.2煤层12.2.1.3煤层顶底板12.2.1.4地质构造12.2.1.5水文地质12.2.1.6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12.2.1.7储量及服务年限1412.2.2采煤方法选择采煤方法,描述选择依据。12.2.2.1巷道布置(7点内容)12.2.2.2采煤工艺(14点内容)12.2.2.3设备配置(2点内容)1512.2.2.1巷道布置(7点内容)(1)描述采区巷道布置概况、服务巷道位置和设施情况。(2)描述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开切眼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3)描述其他巷道(联络巷、溜煤眼、硐室)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4)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对区段平巷、溜煤眼、行人眼、运料眼以及联络平巷等巷道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进行描述。(5)采用水力采煤时,应对多水力运输石门、回风石门、回采垛的尺寸、块段巷道(采煤头、溜煤道)以及煤水硐室的布置进行描述。(6)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条件下采用排放瓦斯专用巷道、抽放瓦斯专用巷道的,需要对排放瓦斯尾巷、抽放瓦斯专用巷道进行描述。(7)按比例绘制工作面及巷道布置平面图,能够反映出井上下对照情况,构造情况,工作面周边的巷道、工程情况。16Return12.2.2.2采煤工艺(1)简述采煤工艺。(2)描述采高、循环进度等。(3)描述落煤、装煤、运煤、顶板控制方式。(4)采用放顶煤工艺的,应对采放比、放煤步距、放煤方式、端头顶煤回收方式、初次放顶(煤)及收尾的放顶煤工艺等内容进行描述。(5)采用分层开采工艺的,应确定分层厚度等内容。(6)采用上下面同时回采(对拉、顺拉)工艺的,应明确上下面的位置关系和错距。(7)采用柔性掩护支架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明确1712.2.2.2采煤工艺(8)采用倒台阶方式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对各台阶长度、相互之间的错距等作出明确规定。(9)采用水采工艺的,应做到以下几点。(10)使用采煤机割煤,应叙述采煤机的进刀方式、进刀段长度、进刀深度,割煤方式、牵引方式、牵引速度,并绘制进刀方式示意图。(11)如果采用人工爆破开切口的,还应参考的规定对有关事项进行描述。(12)采用爆破落煤的,应做到以下几点。(13)描述采煤工作面施工工艺流程,简要说明从准备、采、支、运、回到整理的流程。必要时应绘制工作面工艺流程图。(14)用下列公式进行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的计算。18Return12.2.2.3设备配置(1)描述工作面采煤、支护、运输设备名称、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和数量。(2)采用机采工艺的,应绘制工作面设备布置示意图。19Return12.2.3顶板控制12.2.3.1支护设计(1)进行工作面的支护设计。支护设计应包括工作面、端头和运输巷、回风巷支护设备的选型、支柱密度的选择、基本支架柱排距确定、柱鞋的规格尺寸等内容。(2)工作面的支护设计,一般采用以下方法。(3)根据上述有关参数,结合采高等因素,选取合适的支柱并确定选用的顶梁的型号。(4)选用金属摩擦支柱进行支护时,应明确升柱器的型号、数量。(5)综采工作面的支护设计,需要根据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pt),选取液压支架,(6)乳化液泵站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2012.2.3顶板控制12.2.3.2工作面顶板控制(11点内容)12.2.3.3运输巷、回风巷及端头顶板控制(5点内容)12.2.3.4矿压观测(4点内容)2112.2.4生产系统12.2.4.1运输(4点内容)12.2.4.2“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11点内容)12.2.4.3排水(3点内容)12.2.4.4供电(2点内容)12.2.4.5通信照明(2点内容)2212.2.5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2.2.5.1劳动组织(1)描述作业方式。应根据工艺流程和劳动组织,合理安排各工序,尽量做到平行作业、提高工时利用率。(2)描述劳动组织方式,说明劳动力配备情况,编制劳动组织表。12.2.5.2作业循环绘制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12.2.5.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填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应明确相关的安全、生产、经济等指标。可以参考表12-6的方式、内容编制。2312.2.6煤质管理(1)描述煤质指标。(2)叙述提高煤质的措施。2412.2.7安全技术措施12.2.7.1一般规定(2项内容)12.2.7.2顶板(10点内容)12.2.7.3防治水(4点内容)12.2.7.4爆破(8点内容)12.2.7.5“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6点内容)12.2.7.6运输(7点内容)12.2.7.7机电(7点内容)12.2.7.8其他(2点内容)2512.2.8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1)制定发生顶板事故、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水灾等的应急措施。(2)确定发生灾害时的自救方式、组织抢救方法和安全撤离路线。(3)绘制工作面避灾路线示意图。26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封面会审意见目录正文附图(参见P268~282)271、掘进、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包括哪些内容?2、编制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目录时应考虑哪些内容?(P241)3、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目录时应考虑哪些内容?(P271)4、比较掘进、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异同。28
本文标题:第十、十二章掘进、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