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儒家基本介绍发展脉络核心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宋明时期清代政治主张教育主张儒家,指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十三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基本介绍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与发展为什么称儒家呢?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晚年修订六经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孟子》孟子主张“性善”与“良知”,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义”,使儒家的道德观更加完善;提出了儒家人格的最高境界,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政治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实行“仁政”。《荀子》荀子中心思想和孔孟一样提倡“礼仪”,但强调“性恶”,认为因为人性恶,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为善。秦汉时期“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产生与发展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理学四派:濂学:周敦颐《太极图说》关学:张载《正蒙》洛学:邵雍、“二程”(程颢、程颐)《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闽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产生与发展南宋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博大精深,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大贤”,被学者奉为“万世宗师”。“鹅湖之会”:朱、陆两人的分歧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王守仁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清代朴学清代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朴学盛于乾隆、嘉庆,故又称“乾嘉学派”。其中又有吴派(主“博古好古”)、皖派(主“实是求是”)戴震、段玉裁,浙东派(受黄宗羲的影响)。产生与发展1、德治、礼治。德治、礼治思想主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主张以道德教化治理国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证》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左传》核心思想——政治主张2、仁政“仁政”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孔子在对“仁”的解释中,已有关于“仁政”的思想。孟子发挥孔子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核心思想——政治主张孟子劝说君主施行仁政时,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民本思想,荀子也继承了这一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核心思想——政治主张3、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儒家政治的一种理想境界,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是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致仁、圣境界为极限;“外王”是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内圣外王”把道德人本主义政治理想作为政治理想的基础,其精神实质是将政治人格化、伦理化,把人的道德心性修养当作实现王道理想的根本前提或唯一途径,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起来。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核心思想——政治主张核心思想——教育主张从教育内容看孔子创学伊始就确立了授道德、教“六艺”为核心的教育方针,依此来设置教育体制,确立教育方式。儒家学说重视德育,并视之为根本,强调内心道德功能和内在自觉性。儒家道德价值承担了形成和改造人们的态度的功能。儒家既重视道德教育,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所谓“六艺”是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六种技,涉及日常生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儒家善于把伦理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从教育方法看儒家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强调自我修养,发扬个人内在的对自身、对家庭乃至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儒家特别重视教学,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子曰:有教无类。孔子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他提出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的不同,进行方式方法不同的教育方式。2、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核心思想——教育主张3、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人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强调学习方法,要不断的复习。在学习中,强调不要不懂装,并且要虚心学习,向不同的人学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核心思想——教育主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核心思想——教育主张从教育目的看儒家强调政治教化的功用,实质是体现教育为政治服务。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但是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核心思想——教育主张影响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他所传授的《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想,都给我们打上深深的烙印。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教育、社会伦理道德等等。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影响再见
本文标题:儒家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6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