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二、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三、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第十一讲明代的政治与制度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小明王”与“大明皇帝”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千万。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南村辍耕录》卷二三1351年,颖州(今安徽省阜阳)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谓〔韩〕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以红巾为号”“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52年,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为步卒。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是年,郭子兴病亡,小明王命朱元璋任元帅。1356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京),继续尊小明王之正朔,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略,发展生产,积蓄力量。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66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号。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定。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号,发动北伐。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南京中华门明聚宝门遗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思宗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世宗→武宗→孝宗→宪宗嘉↓靖正德弘治成化崇祯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宣宗←英宗←代宗←英宗洪↓熙永乐建文洪武仁宗→成祖→惠帝→太祖明朝帝系1368-1644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行政制度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大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地方最高级行政区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明史》卷七三《职官志二》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行政制度明代中央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分权,目的是互相牵制,彼此制约,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削弱宰相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同时扩充六部官制。《太祖实录》卷一一七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明史》卷二《太祖本纪》洪武十一年,“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行政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皇权膨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只知尊君,而不知礼臣”三代以下待臣之礼,至胜国(元朝)极轻,本朝因之,未能复古。本朝承胜国之后,上下之分太严。——于慎行《榖山笔记》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公卿之辱,前此未有。——《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在政务运行中,六部除重大事务需要奏请皇帝批准外,日常事务可以自行处理。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凡迁官之法:从七以下属吏部,正七以上属中书,三品以上非有司所与夺,由中书取进止。——《元史》卷八三《选举志三》今制,四品以上及在京堂上五品官、在外方面官,皆具职名,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及在外四品、非方面者,则先定其职任,然后奏闻。——《大学衍义补》卷一○《正百官·公铨选之法》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陕西缺巡抚,〔吏部尚书王〕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是必左右近臣意有所属。臣不能承望风指,以固禄位。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帝乃卒用祯。——《明史》卷一八二《王恕传》今吏部之职,拟古宰相。而其黜陟之柄,有宰相所不及者。如前代人主有所简拔,或不关中书。祖宗时用人,亦往往亲擢。今凡不由吏部拟上而特旨迁除者,谓之传奉官,必不久而罢。人亦耻为之。又如有降黜官,虽奉特旨,他日尚可复起。独由吏部考察者,永不叙用。其体势之重,古未有也。——《续通典》卷二二《选举》行政制度15县府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洪武九年(1376),废行中书省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监察、司法提刑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省民政、财政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监察制度监察机构——都察院洪武十三年(1380),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置都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事得专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设六科给事中,分工对六部进行对口行政监察。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又被称为“言官”。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奏行。——《明史》卷二一五《骆问礼传》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若曰抄出驳之,抄出寝之是也),六部之官无敢抗参而自行者,故给事中之品卑而权特重。万历之时,九重渊默,泰昌以后,国论纷纭,而维持禁止,往往赖抄参之力。——《日知录》卷九《封驳》监察制度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监察制度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以部曹用。……进士十九,举贡才十一。——《明史》卷七一《选举志三》呼翰林、吏部、科、道为四衙门,以其极清华之选也。——《万历野获编》卷一○凡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大明律》卷二三《刑律六·受赃》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府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我朝内外卫兵分隶五府,乃高皇帝定万世太平之计,俾免前代强臣握兵之害,其为圣子神孙虑至深远,其法制甚周密也。——《春明梦余录》卷三一《戎政府》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卫、所制度五军都督府分领天下卫所一般5600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正三品),下辖5千户所;每千户1120人,长官为正千户(正五品),下辖10百户所。自卫指挥使以下其官多世袭,卫所军士更是父子相继,世代不得脱籍。卫所制有唐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彩。军事制度武将五军都督府文臣兵部中央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春明梦余录》卷三○《五军都督府》五府握兵籍而不与调发,兵部得调发而不治兵事。其彼此之相制也若犬牙然,俯首而听于治也。——《西园闻见录》卷六三《兵部》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卫所制镇戍制对兵事频繁地区派总兵官镇守,在沿边各战略要地建置军镇,屯驻重兵,设总兵统领,形成若干军事重镇。逐渐推广到内地和京畿附近。以至凡天下要害的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在全国各地便形成了有别于都指挥使司系统的另一套地方军事领导体系。总兵官取代了都指挥使司原来的地位,成为地方名符其实的军事统帅。而都指挥使,则降格为他的下属。军事制度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卫所制镇戍制军事制度武将总兵文臣总督、巡抚地方作为中央差遣的巡抚和总督盖明之中叶而后,其视武职直奴隶之,惟轻其任,故鄙其官,军政之不振,此亦其一端也。——《续文献通考》卷一二二《兵考》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抗,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王天有著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清薛允升撰《大明律》30卷460条,洪武三十年(1397)定稿。有相当多的内容沿袭唐律,但对直接危害国家统治的谋反贼盗以及重大经济犯罪,其量刑重于唐代。后人评价《大明律》的特点是“轻其轻罪,重其重罪”。“二死之外,有凌迟,以处大逆不道诸罪者”。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从察院,在外从分巡御史、提刑按察司官,按治去处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初犯罚俸钱一月,再犯笞四十、附过,三犯于本衙门递降叙用。——《大明律》卷三《吏律二·公式·讲读律令》讲者,解晓其意,读者,记诵其辞。若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虽能记诵,引用犹差,何以剖决事务?——雷梦麟《读律琐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大诰》是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法规,分四部分,236条。《大诰》充分反映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律外用刑:族诛、墨面文身、挑筋去指、断手等等同一犯罪,《大诰》重于《大明律》重典治吏:《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朕出是《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熟观为戒”。“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外,永不令归,的不虚示”。杨一凡著二、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内阁制度《春明梦余录》卷二五“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朱元璋:“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洪武十三年(1380),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大学士。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但品位比较低(五品以下),受诸多限制,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内阁制度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英宗正统以后“始专命内阁条旨”。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基本上打破了“诸司奏事不相关白”的限制。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批红司礼监←皇帝←司礼监←内阁票拟↓内阁→司礼监→皇帝→司礼监→通政司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内阁制度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宦官专权与汉、唐相比,明代宦官数量庞大,机构发达,权力广泛。明朝宦官机构非常庞大,重要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明太祖洪武十七年,铸铁牌置于宫门内:“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后来例用司礼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王振像北京智化寺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为明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批红司礼监←皇帝←司礼监←内阁票拟↓内阁→司礼监→皇帝→司礼监→通政司内阁→司礼监→内阁→司礼监→通政司票拟批红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主管宦官年号庙号司礼监魏忠贤天启熹宗司礼监刘瑾正德武宗锦衣卫汪直成化宪宗司礼监王振正统英宗四大权阉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上……遍游宫中,日率小黄门为角觝蹋毱之戏,随所处辄饮宿不返,其入中
本文标题:明朝历史之十一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6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