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摘要:本文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作战能力、专业动手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举国上下重视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成为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就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谈一些看法。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最基本的职业能力。1、适应社会能力。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心理素质较弱,怎样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实际和严峻的问题。一个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变化、新的环境,即使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甚至取得事业的成功。作为职业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体会到走向社会的紧迫感、危机感,使学生认识到在竞争的大潮下,不进则退、退则淘汰的道理,为他们迈出第一步,胜利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2、团队作战能力。首先应具备很强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的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中的重要体现。现在的用人单位一般都把团队意识和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评估标准,强调把个人的一切与单位的兴衰成败相联系,视团体为生命。团队合作、协同攻关是团队作战能力的重要变现形式,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团队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达到管理学上称为“积极相关”的效果。3、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重要保证,是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所具备的一项实践技能。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专业动手能力与其他普通高中教育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和特殊的意义。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要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除了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动手能力很强的劳动大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作为特殊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4、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我们培养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包装自己,推销自己,使自己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同时,要使学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增强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紧迫感,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实力,从而在将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5、交际沟通能力。交际沟通是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交际沟通技巧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当代开放、文明的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人们更加依赖于社会,依赖于他人,可以说,一个不会交际,不善于沟通的人,很难有事业上的发展。学校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交际沟通的意识,掌握交际沟通的原则,懂得交际沟通的礼节,学会运用交际沟通的工具,强化学生社会交际沟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的艺术,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交往中应付自如,立足社会,取得事业的发展。6、开拓创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是各智力因素和能力素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有机结合后所形成的一种合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通过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可使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藏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性人才的首要特征,让学生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反思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与见解。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就要把创新教育作为基本手段和培养方向,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二、中等职业学校应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学校的培训,进入社会后,要把学校所学的知识直接转化为能力应用于社会。在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革,在各个环节上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更新教育观念,以学校核心职业能力为向导设置课程要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人才观的核心是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的掌握初、中级职业技术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观是教学的核心,这要从两方面人看,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中学历教育;二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更多地把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部门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核心指标。中等职业教育每个专业的课程如何设置,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离校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是本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向导,科学地确定本专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结构,形成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2、改革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体,就业为导向;技能训练为主线,主体教育为宗旨”的方针,使学生变变从属为主体,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式教学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尤为重要,其实质在于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的进行分析和综合,主动地把知识学到手。在考试的环节上,要重在考理解、考应用。在考试方法上,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重视校本教育方式的开发,在校内引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3、突出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抓好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一是走出去。要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去实地参观考察,在那里边看边学,了解第一手的信息,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学习直接操作的本领。二是请进来。教学过程中,可把相关专业的工人师傅请到学校来,让他们现身说法,传授一线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学到最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知识。三是实行校企结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在合作企业实习,参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开发,与聘用毕业生的企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企业也可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四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设备条件,抓好模拟、试验、上机等环节的教学,使理论尽快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此外,理论教学要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这样可以确保实践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4、重视课外活动,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各种能力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使一种育人模式的新探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提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总体构想,使第二课堂活动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建立各种学生组织,使之成为锻炼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学生组织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参与学校管理,使学生在管理的实践中提高组织、管理、协调能力。5、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中等职业学校特殊的培养目标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单一理论型、知识型的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求,这就给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任务,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类似普通高中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还应有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措施:一是招聘时注意引进“双师型”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挖掘“双师型”人才。二是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把理论知识扎实、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安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使他们在教学岗位上锻炼成长。同时,要创造条件,安排有培养发展前途的教师到有关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建立教师考核评估制度,从用人标准、职称评定,物质待遇,表扬奖励,“双师型”资格的认定等方面建立一个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四是从有关行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岗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厂长、经理等,作为学校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力量,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发挥作用。
本文标题: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6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