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大纲:第十章经济大革命——以煤、铁为物质技术基础的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小宁)一、工业革命的前提1、政治前提——贵族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经济前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加强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国债和税收制度3、技术前提——工场手工业的发展4、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5、独特优势——他国所不具备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二、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特征1、棉纺织业——工业革命的急先锋工作机发动机2、冶金业和采矿业——工业革命的中流砥柱3、交通运输业——工业革命的集大成者轮船时代铁路时代4、机器制造业——工业革命的完成者三、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1、结构性变革2、工业飞速发展3、对外贸易与海外运输对外贸易海外运输要求:1、每章前有二、三百字的概述;2、请补充三级标题;3、请使用页注;4、补充相关专著和最新论文的成果;5、附上大纲大约1万字左右。第十章经济大革命——以煤、铁为物质技术基础的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就其狭义讲,是指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过渡,即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历程。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巨大的经济变革。它是在各项前提条件具备时,于18世纪60年代迅速开始的。这场变革从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轻工业开始,煤、铁成为其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革和用机器制造机器是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这场经济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2变革,工业飞速发展,在世界上树立了“工业霸权”地位,在对外贸易与海外运输方面也遥遥领先。一、工业革命的前提工业革命涉及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舆论的各方面的条件。英国不仅最早具备了这些条件,而且还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因此,英国成为最早发生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政治前提——贵族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1688年政变后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合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两党制和内阁制逐步形成。17世纪末开始,辉格党和托利党开始在英国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18和19世纪,辉格党和托利党轮流执政。两者都是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利益的政党,只是前者更倾向于大资产阶级,后者更倾向于大地主而已。恩格斯将两党轮流执政称为“使资产阶级统治永存而轮班执政的两个旧政党的跷跷板游戏。”①因为无论哪个政党上台,都执行有利于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政策。内阁则由枢密院演变而来。最早的枢密院是英王的最高咨询机关。在查理一世时代,枢密院设置许多委员会分掌各项行政事务,其中外交委员会权势最大。威廉三世经常从这个委员会中召集少数枢密大臣,聚议于密室,决定国策。这个密室便被称为内阁。②乔治一世时不参加内阁会议,内阁会议通常由一主要大臣主持。1721年辉格党成为议会多数党,其领袖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他经常主持内阁会议,位居其他大臣之上,实际等于首相。因此,沃尔波尔开创了政党领袖为首相的先例。1742年沃尔波尔的政策遭到议会的反对,他便同阁员总辞职。从此,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这种责任内阁制度就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它的形成标志着英国近代议会制的确立。它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政权,推行符合其利益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贸易政策和税收政策,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进程,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经济前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加强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7世纪革命后,圈地运动不再是零星地、非法地进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运用他们所掌握的国家政权,以“议会立法”为名颁布了几千项圈地法令,圈地运动大规模地、合法地进行起来。从15世纪末到1688年革命爆发时圈地只有50-70多万英亩,而革命后的圈地到1876年正式禁止圈地为止,圈地达到800万英亩。圈地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农民丧失生产资料,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提供了工业革命所需的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者。到19世纪初,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在英国已不复存在。圈地运动同时引起了农业变革,资本主义农场在被圈占的土地上建立起来,土地贵族和租地农场主积极投资农业,规划土地,改进耕作方法,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商品生产率和数量都大大提高。18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使农村的土地关系、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不仅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和农产品,而且扩大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它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是英国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英国对爱尔兰、印度、北美、西印度群岛等殖民地进行残酷的掠夺,使财富源源不断流入国内。据统计,从1757-1815年仅从印度掠夺来的财富就达10亿镑。除此之外,英国殖民者还直接掠夺殖民地人民的土地财产,盗窃土著王公国库中的财宝。这些殖民地还是英国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重要国外市场。奴隶贸易18世纪后半期,英国凭借强大海军的保护,几乎独占了世界贸易。从海外贸易尤其是奴隶贸易中,英国获得了惊人的利润。18世纪末,每年从非洲运出的黑奴达10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7页。②在英文中,“内阁”是“密室”(Cabinet)一词的转意。3万之多,而其中约有1/3都属于英国黑奴贸易范围。据统计,1718年从非洲运到美洲的黑奴共10.5万人,其中属英国输送的黑奴达3.8万人。英国的奴隶贸易者不仅在英国的殖民地,而且也在其他国家的殖民地进行掠夺和贩运奴隶。利物浦原是英国一个荒凉的小渔村,但从英国垄断世界黑奴贸易后成为全英的第二大商港和黑奴贸易中心,1792年在利物浦从事贩运奴隶的船只达132艘之多。英国资产阶级依靠奴隶贸易和建筑在奴隶劳动基础上的种植园制度,积累了大量财富。国债和税收制度在对外战争期间,英国政府为筹措军费发行了高利息的国债券,为偿还国债和支付利息,政府实行了现代赋税制度,直接税和间接税等税制开始形成,特别是消费税。在18世纪30年代,英国人在每20先令的开支中,有10先令是以消费税的形式交给了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每年要支付500万英镑的国债利息。在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国债已经增加到一亿二千六百七十九万四千英镑。承购国债的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和大银行家,巨额的国债利息落入他们手中。1700年税收总额占国民生产总收入的9%,到1815年达到18%。税收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从中可看出政府在资本积累方面所起的经济作用。圈地运动给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者,资本原始积累除对国内人民剥削外,主要依靠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国债和税收制度等,源源不断的黄金转化为资本。圈地运动征服和扩大了国内市场;殖民制度和对外贸易开辟和扩大了国际市场,从而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原始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暴力与犯罪行为的结合。马克思曾揭露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①3、技术前提——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为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生产,也就是工业革命创造了技术条件。18世纪中期,原来的手工工场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更多的产品需求,同时手工工场已有了高度分工,为发明和应用机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当时英国的毛纺织、采矿和冶金等部门的手工工场广泛发展,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手工工场里分工越来越细密,生产操作日益简单化,劳动工具日益专门化,工人的技术也日益定向而纯熟。在英国的手工工场里,还有一批技术熟练的工人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他们中有许多是为躲避宗教战争和政治迫害从欧洲大陆逃亡到不列颠的,他们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成为生产实践中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主力,具有发明机器和使用机器的能力。但是,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完成和殖民地的增加,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工场手工业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样,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产品数量,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这一要求成为机器发明的强有力的杠杆。4、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发明机器还必须有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础。从17世纪中期起,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在英国革命的动乱和流血以后,科学家们为了避免宗教和政治的纠纷而埋头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研究。以此为宗旨的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成立。它是欧洲第一个皇家学会。1666年牛顿提出力学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要,致力于机械装置,特别是动力机械的发明和改进。英国政府也对科学技术成果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早在1623年就颁布了专利法。自然科学的伟大成果,为机器发明提供了理论根据,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于是,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到来了。5、独特优势——他国所不具备“不论怎么估计,工业革命无论如何都可能是自农业和城市发明以来,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而且,它由英国发端,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倘若18世纪有一场发动工业革命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3页。4竞赛,那么,真正参加赛跑的国家只有一个。”①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英国除拥有上述条件外,还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而这些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全国各个地区距离海岸线都不远,各地的工业原料和产品可以经过海道运往别的地区。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公路建筑和运河开凿,国内布满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贯穿全国各主要工业地区的运河。这大大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从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英吉利海峡是不列颠理想的防御工事,岛国的地理条件能使它屡次免遭欧洲其他国家的进攻、占领和破坏,可以悠然自得地发展本国经济。资源优势人才方面,富于企业才能的人荟萃在英国,他们多半是加尔文派新教徒。1685年法国国王取消“南特敕令”,迫使许多有创业精神的加尔文派新教徒离开法国逃往英国。这些加尔文派教徒一般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而且有一种负责精神。因此在他们中间涌现出许多发明家及企业家。特别是加尔文教徒的勤俭精神使得他们能够把积累起来的财富作为资本投入到企业中去,而不是浪费于奢侈的生活。这种人才也正是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在物质能源上,英国用煤炭作为冶铁的燃料,在煤炭生产和冶铁工业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英国的采矿业分布于西南和中北部,冶铁业则以西北和东南部最为繁荣。竞争优势在英国,由于行会制度比较薄弱,所以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可以更顺利地发展。虽然在革命前工、商业中曾存在着垄断专卖权,妨碍工、商业的发展,但经过革命,这些垄断特权都取消了。有一些古老的工业部门,如羊毛制造业,行会的行规存在的时间比较久,但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夕,这些行规已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残迹。而那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棉纺织业,一开始就是在完全的自由竞争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自由竞争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新技术的发明和采用。二、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特征传统观点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工业革命的过程就是各工业部门的连续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推动,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马克思指出:“从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②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棉纺业开始的。1、棉纺织业——工业革命的急先锋从17世纪开始,英国的毛纺织业受到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的竞争,迫使英国国会在1700年颁布法令,禁止输入棉纺织品,导致棉纺织品价格上涨。市场的需求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并在国际市场上加强竞争力,棉纺织业必须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因而它的技术革新尤为急迫。工作机棉纺织业分为纺纱和织布两个主要部分。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将织布速度提
本文标题:经济大革命以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