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标准预防一、定义标准预防:将所有患者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患者,即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特点是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由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手卫生是医疗机构内预防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标准预防的主要组成部分。标准预防还包括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仪器(设备)和环境清洁消毒、织物清洁消毒、安全注射、职业防护多项预防感染措施。二、手卫生医务人员手是医院感染相关病原体的重要传播媒介,医务人员应遵循以下手卫生基本原则。(一)手卫生基本原则:1、基本要求手部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手部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手部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指甲装饰物。2、洗手、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液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3、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二)五个重要手卫生指针“二前、三后”:接触患者前、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风险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注意: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若符合上述手卫生指征且需戴手套时,则戴手套前或脱手套后,仍须执行手卫生。三、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呼吸防护器、护目镜、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等。1、使用原则(1)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时,需穿戴个人防护装备。(2)离开患者的房间或区域前脱卸并丢弃个人防护装备。(3)脱卸或丢弃个人防护装备过程中应避免污染自身与周围物品表面。2、个人防护的使用应遵循《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隔离衣使用标准操作规程》、《面部防护用品使用标准操作规程》、《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标准操作规程》。四、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是通过源头控制预防呼吸道病原体传播的一项综合措施,适用于所有具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的人员,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和探视者。所有具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的人员,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和探视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手帕遮掩口鼻,否则应用臂弯遮掩口鼻;2、若病情许可,应戴口罩,否则尽可能与其他人员保持至少1m的间距;3、使用后的纸巾应丢进垃圾桶;4、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做手卫生。五、患者安置1、安置患者时要考虑感染源传播的可能性。若有条件,把具有传播风险(如有不可控制的分泌物、排泄物或伤口引流物、疑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的婴儿)的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2、安置患者时应考虑如下因素:(1)已知或怀疑的感染源的传播途径。(2)感染患者的传播危险因素。(3)感染病区或病房内安置其他患者后,导致不良后果的危险因素。(4)是否有单人病房。(5)是否有可以共用病房的患者(如分类安置相同感染的患者)。3、单人病房是最佳选择。当单人病房有限时,应权衡利弊,以重要性为原则,遵循如下优先顺序:(1)首先安置需要空气隔离的患者,同时优先考虑需要接触或飞沫隔离的患者。(2)可疑或已知消化道传播病原菌感染暴发时,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有大小便失禁或不能配合执行预防传播措施的患者(如婴幼儿童、精神失常或智障患者)。(3)将传染性强的患者与其他患者隔开。(4)患者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将携带同种病原体的患者集中安置,但不要把严重免疫抑制的患者与其他患者安置在一起。六、仪器(设施)和环境清洁消毒仪器(设施)和环境可能被具感染性的体液所污染,应有效管理以预防这些仪器(设施)和环境成为感染原传播的媒介。具体措施参见《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设施)及环境处置原则》。(一)正确处理被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设施)1、制定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仪器及设施的包装、运送及处理的策略和流程。2、高度和中度危险性仪器及设备使用后应先清洗,再高水平消毒和灭菌。3、清洁消毒人员应根据污染的程度穿戴个人防护装备。(二)正确处理被感染性体液污染的环境1、根据患者接触和污染的程度制定常规性或针对性清洁策略和流程。2、清洁和消毒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尤其是患者周围的区域。如床栏杆、床头柜,以及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卫生间内或周围的物体表面)应较其他区域进行更频繁的清洁和消毒。3、儿童医疗或候诊区域也应遵循相应的清洗和消毒策略和流程。七、织物清洁消毒患者使用过的织物可能被具感染性的体液所污染,应以最小抖动的方式处理使用过的被服及布单织品,以避免污染空气、环境表面和人。具体要求参见《织物清洗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八、安全注射1、注射安全是指对接受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2、使用注射针、套管针和静脉输液系统时,应遵循以下要求:(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2)严禁在非清洁区域,如丢弃使用过的注射器具的区域进行注射准备。(2)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配药、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禁止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3)尽可能使用单剂量注射用药品。(4)单剂量注射用药品不得分次或多人使用,或将剩下的药品收集起来备用。(5)多剂量用药无法避免时,应保证一人一针一次使用,严禁用过的针头再次回抽。(6)药品保存时应按照厂家建议保存,不得保持在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区域,疑有污染时应立即丢弃。(7)不得多位患者共用袋装或瓶装的静脉输液。(8)避免滥用注射。九、职业防护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加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保持皮肤完整性;养成职业防护习惯;正确的医疗废物管理;正确洗手和手消毒等。具体措施有:(1)凡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口罩、手套,手术时应穿隔离衣,必要时戴一次性眼罩;(2)如果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尽量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无法回避时应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口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3)不要用戴着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4)治疗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5)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套上针头套;(6)禁止用手直接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7)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8)禁止运输未盖帽的针头;(9)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利器具随意走动;(10)禁止将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徒手传递;(11)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等。额外预防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如确诊或疑似感染或定植有高传播性或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体的患者,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的额外预防。基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额外预防分成: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一)接触隔离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源,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相应要求做好安置患者、个人防护、患者转运、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环境的清洁消毒等。(二)飞沫隔离1、预防确诊或疑似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对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及吸痰时产生的呼吸道飞沫(直径>5um),近距离范围(1m)内传播病原体而采取的措施,这些飞沫不能长时间保持活性在空中悬浮很久。常见的需要飞沫隔离的病原体有:百日咳杆菌、SARS病毒、禽流感、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脑膜炎双球菌及A群链球菌等,无论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相应要求做好患者安置、个人防护和患者转运的预防措施。(三)空气隔离1、预防确诊或疑似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产生的飞沫核(直径<5um),远距离传播病原体而采取的措施,这些飞沫核能长时间保持活性,在空气中悬浮很久。常见的需要空气隔离的病原体有: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播散性带状疱疹病毒,推测SARS冠状病毒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相应要求做好患者安置、人员限制、个人防护和患者转运等相关的预防措施。
本文标题:标准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0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