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高中语文名作《安娜之死》讲评
《安娜之死》《安娜卡列尼娜》情节简介彼得堡贵夫人安娜是皇室后裔,大官僚卡列宁的妻子。她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与过去的家庭女教师发生暖昧关系,妻子多丽发觉后,非常痛苦。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黝黑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他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吉提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吉提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安娜在归途中发现渥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渥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卡列宁,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一切维持现状,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儿子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她想象着渥伦斯基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了”。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她倒在疾驰而过的车轮下。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安娜形象分析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生命意义、爱情自由的渴求。“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觉醒中的安娜的坚定的呼声。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其次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她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面对的并不是卡列宁一个人,而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她大胆地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追求自由的爱情。她是一个勇士,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敢于义无返顾地与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抗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种不同于其他的贵族妇女勇敢的精神却是令人钦佩,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安娜身上还负荷着传统的重负,她为情出走,追求个性解放,却又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从法律、宗教、舆论等方面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时时升腾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让她痛苦的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这种内心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链接:安娜写给沃伦斯基的信•我这一生,年幼时便失去父母,善良的姑母将我养大,直到17岁,我嫁给了37岁的亚历山大·卡列宁。他并不爱我,也不关心我,他终日都把精力放在他的政治活动上,甚至也不怎么关心儿子谢廖沙,好在我有儿子谢廖沙,,一个8岁的孩子,多么天真可爱,我爱他,将他视为我的生命。•我本以为我将平静地度过此生,我的生活将静如止水。直到我遇见你,我的生活就此改变,我的生活甚至生命都将不复平静。遇见你,我本以为我可以避开你,可你却用你的热烈的情感和富有生命的气息深深地感染了我,是你将我从沉睡中,以至于我再也无法忘记你,不愿离开你。我渴望爱情,渴望幸福。我本不愿意伤害亚历山大·卡列宁,更不愿与我心爱的儿子分开,可我还是几乎不顾一切地选择和你在一起。自我和你在一起,我便获得从未有过的幸福,同时又带着愧疚,这些都整日折磨我,使我无法入睡。我想念谢廖沙,亚历山大·卡列宁不许我见谢廖沙,而你也不理解我。他们,他们,都不愿和我在一起,甚至伤害我,虽然这令我感到气愤,但在我看来,只要你依然爱我就够了。可是,到头来,你竟然也骗我,甚至躲避我。难道你不再爱我了吗,是的,你已经不爱我了。你使我陷入如此不堪的境地,我本渴望获得爱情,希望幸福,可现在却连摆脱痛苦也不可能。所有人都离我而去,只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一个人。我失去了一切,儿子、名誉、地位和我渴望的幸福。我一无所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整日受痛苦的折磨,使我如此不堪忍受。我将结束我无望的爱情和毫无意义的生命,我将摆脱无尽的痛苦和折磨,我将解脱,而你将悔恨,愧疚……小说结构开端(1-5):写安娜的绝望发展(6-8):写安娜突然萌生自杀的想法高潮结局(9):安娜卧轨自杀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找出描写安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内容(开端部分1-5)1.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乘车再往前走。(接到信前就已经绝望)2.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心理早有预感,没有信心和希望)4.“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看信后的绝望)5.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因遭受打击,由此上升到对生存失去信心和希望)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参考答案:•1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2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3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体悟。其实,也是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梳理得仔细认真,此题就不难作答:•第一段,明显看出她已经绝望;•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于是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补充答案:•1通过对安娜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她对渥伦斯基的失望;•2通过对安娜的语言描写,表现她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3通过对安娜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她求死的想法已经产生。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为下文写安娜的卧轨自杀作了铺垫。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⑨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高潮部分(第9段)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期待)就在那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恐惧)“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迷茫)“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参考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补充答案•内心活动:犹豫、害怕、疑惑、后悔•意义:•(1)表现了安娜冲动任性的性格特征。•(2)揭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为小说笼罩了悲剧的氛围,震撼人心,引发读者思考。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参考答案:•1“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2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3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评点】此句不管如何地看,总觉得是作者对安娜一生的总结:•“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娜经历了苦难、悲哀,看到了社会的虚伪、罪恶。•“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她看得更透彻了、更清楚了。•“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她被轧死了。似乎带有安娜的心理活动。补充答案•(1)通过比喻,对安娜的一生做了高度的概括总结,交代了人物悲剧的命运;•(2)对社会的丑恶、黑暗进行了揭露、批判,揭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3)流露了作者对安娜的同情、惋惜之情,委婉含蓄,引发读者思考。•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首先,提出论点: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要坚持核心价值观(2分);•接着,阐述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原因(2分);•最后,强调坚持核心价值观是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2分)。•(每点2分,共6分)••17.从划线句子看,作者认为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与文学的审美特质并不冲突,如何理解这一点?(6分)•①审美只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历史传统看,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的存在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名作《安娜之死》讲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0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