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文化传承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文化传承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京剧、兔爷)文化是一个包含了传统和现代成分的连续实体。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总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要想界定两者的阈限,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从时间上讲,“传统文化”意味着古人所创造的文化,也就是过去的文化;“现代文化”意味着我们正在创造着的文化,也就是今天的文化。一方面我们要致力于传统文化中一些精华部分的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精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现代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没有传统文化则没有现代新文化,它们是母子关系。我们向来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所用”,我们对于一切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借鉴的加以学习和利用,传统文化毕竟有其历史局限性,再先进的传统文化也要重新审视,灵活运用。我们不可因为今天的现代新文化而看不起古代传统文化,同时,也不要拘泥于古代传统文化而停步不前。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于发展。传统代表着历史,代表着过去。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传统也就是将来的现在。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没有现在就没有将来。现代是以传统为载体发展的。北京奥运体育图标“篆书之美”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京剧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观众对戏剧的要求总是在发生着变化,而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对戏剧做着相应的调整。在当代社会,种种因素使传统戏剧正而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此,艺术家们做了大量工作以求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传统戏曲也因此在主题、题材、表现方法、舞台设计以及传播手段等方面悄悄发生着变化。作为新生事物的“现代京剧”为了恰当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在继承京剧艺术传统特色时,有所“扬弃”。由于京剧是写意型的综合性艺术,它的唱腔板式、舞台美术、“四功、五法”;它的虚拟、程式等等,无不凝聚着历代京剧人、特别是京剧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智慧。“现代京剧”,保留了这些艺术精华,保持了京剧艺术之特色,并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欢迎。与此同时,现代京剧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适应了人们审美情趣、能力和需要的提高,它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传统京剧服装方面:蟒、水袖、头饰等伴奏:京胡、大小阮、锣鼓、梆、木鱼、箫笛等。表演形式:程式化、舞蹈化、象征性。传统京剧行头宽大,题材主要是大团圆的结局古代才子佳人爱情为主,人生悲欢离合的遭际。传统的京剧主要用普通话表演。现代京剧现代的京剧在服装方面加入了民族服装的元素。在伴奏方面加入了现代的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表演形式也生活化了,注重生活逻辑,再者就是有了布景了,现代的京剧多用大布景,而非传统的简练但实用的道具。现代的京剧行头较为合身。题材方面除了以前的一些传统的内容,还增加了反应中国的黑暗、罪恶,革命斗争,新时代的精神风貌的歌戏。而现代京剧从表演形式上,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代题材,充分吸收和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充分运用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舞台设备,借鉴流行艺术的某些元素,加入一些新的表现手法。现代的京剧主要用普通话表演。兔爷传说: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是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在民间,老百姓们都遵守着“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所以,祭月多由妇女承当。通常总是跟在母亲身边的小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产生了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兔爷儿。小孩买回兔爷儿也像成人一样供养祀拜。以前,兔儿爷是中秋节才卖的传统玩具,而现在,春节庙会也到处都能看到。兔爷从最初拜月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神像演变为今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节令玩具,兔爷从形象到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兔儿爷”现如今有了新的模样。与老兔儿爷相比,新兔儿爷的服装服饰、色彩搭配以及所渗透的文化内涵更丰富。而据记者观察,新兔儿爷大体上继承了老兔儿爷的血统,但是也有三大不同点。姿态:老的站着——新的坐着市面上最传统的兔儿爷形象就是它坐在老虎上,随后又出现了坐青龙、坐梅花鹿等各种坐姿,总之一句话,“老兔儿爷”离不开座儿,更像一个神。而新的“兔儿爷”大使则是双脚落地,笔直而立,右手执杵,左手端带,仿佛正在上朝的大臣,更像一个人。面相:老的脸谱化——新的娃娃脸“老兔儿爷”眼睛小,眉毛竖着,面色白中透粉,恰如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所描述的“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简单地说,“老兔儿爷”的面相更具有脸谱化。“新兔儿爷”浓眉大眼,眉毛金色且呈八字云头状,面色如淡金,与“老兔儿爷”木讷的神情相比,“新兔儿爷”则不怒自威,像个小大人儿。此外,就头部与身体的比例来说,老兔儿爷的头部偏小,而新兔儿爷则突出了头部特征。就精气神而言,老的有些臃肿;新的则显得利落。工具:老的有药罐——新的只有杵老的兔儿爷形象中许多都是同时拿着药罐和药杵,以符合月宫白兔捣药之说,而新的兔儿爷形象则只用了一个药杵。以前的兔爷,三拌嘴呈三角形向下撇,显得严厉威武。随着改革开放,祖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复兴,兔爷在形态、色彩、时令、地域都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现在的兔爷会笑了。兔爷的三瓣嘴的末梢,向上一挑,便挑出了一个笑容可掬、亲切喜庆的新版兔爷,这样的兔爷象征着团圆和气、幸福美满,很符合时代精神。除了微笑之外,还在脸型、服饰、色彩、兔爷的坐骑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还出现了卡通版兔爷。
本文标题:文化传承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0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