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6.北京的春节.ppt
作家简介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划分文章的段落•第一部分(1--6节):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初旬开始到除夕之前,准备过春节的情况。•第二部分(7节):描述北京市民过除夕这天的热闹景象。•第三部分(8--10节):介绍初一至十五之间人们过年的一些活动。•第四部分(11--12节):详细介绍元宵节人们观灯、放鞭炮、吃元宵的习俗。•第五部分(13节):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问题•1、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2、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有什么作用?“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米、豆、干果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集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3、孩子们过春节有哪三件大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风筝、口琴等各种玩意儿。4、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5、怎样理解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这句话把过小年形象的说成是过年的“彩排”,说明过小年很热闹。6、第七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是这一段的总起句,起引起下文的作用。7、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A、从“味、色、声”上体会到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B、从人们的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的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父母延寿。什么叫守岁?8、第九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反映了人们的什么心态?这句话可以反映人们淳朴善良、崇上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风尚。9、“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不能把“又”字去掉。“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10、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11、第十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A、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中。B、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本文标题:6.北京的春节.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0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