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3]
2020/1/27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郑士华第一章茶文化简史[3]第五节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先秦两汉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西周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东周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音“抑”)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西汉(公元前206--24年)西汉成帝时(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的记载,反映成都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今成都彭山)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东汉(公元25--220年)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三国(公园220—280)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晋代(西晋265-316、东晋317-420)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左思的《娇女诗》:“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西晋张载《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明饮茶之风蔓延。东晋和南北朝时期: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南北朝420-479)佛教的传入。隋(公元581--618年)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杨坚)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随着文人饮茶之风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逐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公元618--907年)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主要表现为茶区的面积扩大(与现在的茶区的面积差不多,有13个省43个州产茶);陆羽《茶经》的问世,大量茶书、茶诗的涌现;贡茶和茶税的征收;寺庙崇尚饮茶和制茶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武则天信佛教),僧人认为茶的作用有三德:“一为提神益思、二助消化、三是不思淫欲”,故寺庙崇尚饮茶,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僧人们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加工茶,从而推动了寺院经济和茶叶的发展。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3万人),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释、道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陆羽被称为“茶圣”。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高僧空海禅师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学佛,不但将《开元文字音义》带回日本,编译成《篆万象文义》三十卷,成为日本第一部汉语字典。所以日语茶与汉语完全相同,读音也是cha;而且还将茶籽、饼茶带回,值此日本开始载茶并学习制茶。公元1191年荣西又来我国留学,又传去了釜炒茶制法。此乃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公元960--1279年)王安石:“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常见“斗茶”(茗战)、茶肆、茶坊、茶博士、北苑贡茶、茶马互市。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等。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茶的一系列变化。◇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赵佶文会图(宋)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作者赵佶,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位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明、清茶文化的普及(公元1368--1644年)明代是我国制茶历史的变革时期。◆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马司,专门司茶贸易事。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清(公元1644--1911年)六大茶类的兴起。综上所述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1、酝酿和萌芽期2、形成与发展期3、丰富与成熟期4、曲折迂回期5、复苏振兴期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茶经》是陆羽的代表作品。主要贡献体现在:1、构建了传统茶学知识体系;2、奠定了中华茶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3、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三、茶字形、音、义的演变茶的起源与原产地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陆羽《茶经》……其字:或从草(当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或从木(当梌),草木并(当荼);其名:一曰荼,二曰椵,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文字记载说明涉及到茶的原产地、形态、早期名字的由来。陆羽《茶经》:陆羽于公元760---780年间(中唐),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与当时茶叶生产经验,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茶叶的科学技术专著《茶经》,是世界茶叶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推动我国茶业、世界茶业的发展有极大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因此陆羽备后人称做茶的鼻祖。[陆羽《茶经》所指的巴山、峡川:峡川指巴东县起西经长江三峡直至川南群山。]人类最初利用茶时,为方便开发利用,必定会给它取一个名称。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唐以前代表茶的字有---荼、椵、蔎、茗、荈等字。现今茶之字源出茶之正名--荼,而荼之正名源出产茶之地蜀人(指现今的川西盆地地区)、巴人(重庆地区巴岭山脉地区)约定成俗的口语之汉语译音。在这五个早期的茶名中,荼的重要性显然比后“四个茶名”为高,这不仅是因为荼作为茶名出现的时间最早、使用频率最高、持续历史最长(公元前2000多年-至今),而且还因为后“四个茶名”正如“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那样,都依赖与荼比照才为人们所确认。因此,荼被人们看作是茶之正名。事实上:到公元6世纪只有茶的发音而无茶字,而到公元735年的中唐时期,人们为了避免一物多音(多名、多义)带来的混淆而不得不变革,创造了现今的[茶]字,用以专指被人们广泛利用的茶这一植物(树木)。在公元735年,官方修文书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民间变革的茶字正式刊载录用其中,用以替代习用的荼。此字,既保持[荼]这个早期正名的字形,又赋予其从木观念的新字。[茶]:字形简单,词义明确,易于区别,出现在中唐之前。直到中唐之后9世纪茶字才被普遍使用,一直沿用至今。◆海外各国对茶的称呼,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我国对茶的称呼的影响,在发音上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茶从我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各国,其发音近似于我国福建闽南沿海地区的“tey”、“te”音,如拉丁语thee、英语tea、德语tee等。茶从我国陆路向北、西传播去的日本cha、俄罗斯chai、印度cha、波斯语(伊朗)chay,其发音近似于我国华北的“cha”。第六节中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一、中国茶叶向外扩散的历史二、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的对外传播三、中国茶俗和茶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自从一千两百年前中国将茶叶传到日本,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也不断地在日本生根、发芽。宋代时,日本禅师荣西两次来我国学习佛经,遍游我国南方名山茶区,熟悉当时寺院的饮茶方法,还研究了中国茶道中的技艺和禅宗茶道中的理论。荣西回国后,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了饮茶仪式,成为日本茶道的仪规基础。日本茶道:是以中国唐代茶道为基础,结合本民族的特点而创立的。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显了禅宗的苦寂思想。“和、敬、清、寂”历史上韩国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较深,中国的茶文化很早就传到了韩国,结合民族习俗,形成了韩国的茶礼。以“和、敬、俭、美”为基本精神。茶传播到欧洲以后,以其诱人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欧洲人。衍生形成了典型的英国的“午后茶”-调味红茶。美国流行饮用甜味冷饮式的“冰茶”。中国各地和各民族的饮茶风俗传到海外后,与各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宗教意识相融合,便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多姿多彩的饮茶风俗。第七节世界茶产业与茶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世界茶叶生产与消费国际茶叶市场:茶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产茶生产面积:中、印、斯、肯、印尼…越、坦、乌、日茶叶生产总产:中、印、斯、肯、印尼茶类生产产量:红茶75%(红碎茶﹥90%)、绿茶(中、日)、其他茶叶消费最多国家:爱、土、利、科、英、卡、伊、摩、斯、突。主要茶叶出口国:斯、肯、中、印度、印尼主要茶叶进口国:俄、英、巴、美、加、智、埃、摩、伊、伊、沙、阿----德等。二、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中国茶叶再现辉煌(现代)面积多130多万公顷,产茶90多万吨,绿茶占70%,乌龙茶(减肥茶)和普洱茶遍及全国,茶叶从业人1亿。中国面积最大、总产最多、出口第三(出口约占全球茶叶贸易总量20%);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几乎所有茶类的国家;面积产区分布20个省区;生产绿茶最多(出口绿茶占世界绿茶市场80%);出口茶叶以绿茶、红茶(70%以上是红碎茶)为主近年来,中国茶叶在多项惠农政策的春风中,再次展现活力。随着国家惠农政策不断深入,各地积极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中国茶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茶园面积以每年近1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2008年,我国茶园面积达161.3万公顷,茶叶产量124万吨;茶叶出口29.7万吨,
本文标题:第一章茶文化简史[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1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