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春节的由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春节的活动放烟花第一个作用是是赶走年兽,另一方面是象征新的一年开始,表示庆祝,闹喜庆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春节的食物吃饺子吃饺子是春节的最典型的之逢年过节,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介子推诗词欣赏《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寒食》路上行人欲断魂。(唐)韩翃借问酒家何处有?春城无处不飞花,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日暮汉宫传蜡烛,王禹俏轻烟散入五侯家。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游踏园青会祭食祖物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端午节的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将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七夕也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七夕节的由来穿越银河的恋爱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在汉朝,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细长则巧,散则拙.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民俗活动拜月乞巧会求姻缘拜月乞巧会七夕兰夜,穿针巧——拜月前先沐浴。最传统的乞巧沐浴毕,换上活动是的穿巧针,轻盈的夏季盛古时的巧针一般是多装,推荐民族孔针,现在可将七枚针传统服装汉服,合并在一起,一次轻盈的纱质裙衫穿过就算胜利。比较符合祭月的气氛喜蛛验巧——各人将自己准。最好姐妹几人聚集户外,备的小蜘蛛一只放在盒子设小几案、上置简单时令里,一边盖上盖,一边念:水果、七夕巧果等,焚“七夕织女赐新妆,香袅袅,轻衫飘飞,静挑来蛛丝盒中藏。明默地对月倾诉心愿。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等第二天观看织网情形。如果又圆又密就是巧兆啦。你知道她是谁吗?嫦娥的传说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被一个叫后羿的人射了下来,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不久后便娶了美丽的妻子嫦娥,并且在仙人那里求得一颗仙丹,交给嫦娥保管。有天后一出去打猎后,坏人要来抢仙丹,一个人在家的嫦娥怕坏人抢走仙丹,无奈之下,她吞下了仙丹,不一会之后,嫦娥缓缓升起,飞上了月亮。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中秋的月饼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中秋诗词重阳的简介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重阳的习俗登高赏菊插茱萸登高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赏菊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插茱萸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本文标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2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