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中医科:2018年8月×××第四医共体培训课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称为“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念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特点分类•(一)、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等;•(二)、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三)、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跷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疗法、护肾疗法、按揉涌泉穴、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四)、中医外治疗法:也叫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灌疗法、药摩疗法、盐熨疗法、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薰疗法、火熨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中药蜡疗、敷脐疗法、冬病夏治等;•(五)、中医内服法:包括方药应用(老中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中药雾化吸入疗法、中药茶饮法、中药药酒疗法、传统背脊疗法、饮食药膳、养生保健、膏方疗法等。•(六)、中药炮制适宜技术:“依法炮制,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中成等。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序号病种技术名称1肩痛1.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2.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的铍针治疗技术2女性尿道综合征电针加手法针刺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技术3溃疡性结肠炎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4儿童精神发育迟滞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技术5哮喘1.天灸防治支气管哮喘技术2.针刺清喘穴治疗哮喘技术3.儿童哮喘的火罐疗法防治技术4.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缓解期)技术6高血压病耳尖放血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7肩关节周围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8偏头痛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9颈椎病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10脑血栓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11前列腺增生1.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排尿困难技术2.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技术12腰椎间盘突出症1.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2.“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3.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4.牵弹三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电针治疗技术13四肢手术后疼痛电针刺激内麻点治疗四肢手术后疼痛技术14中风1.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2.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技术3.急性中风病意识障碍的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应急救治技术4.经穴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技术5.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6.电针健脑安神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技术15银屑病经络三联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技术16小儿腹泻1.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2.伤食性婴幼儿腹泻的推拿治疗技术3.益气通督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泻技术17不寐1.三部推拿法治疗不寐技术2.调卫健脑针法治疗失眠症技术3.滚针疗法治疗神经衰弱病睡眠障碍症技术18婴幼儿湿疹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疹技术19带状疱疹1.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2.火针加拔罐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技术20肛门病术后肛门病术后电针白环俞止痛技术21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22肾阳虚月经不调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疗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23骨折1.塑性弹力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技术2.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3.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4.经跟距反弹固定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技术24抑郁性神经症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技术25变态反应性鼻炎1.赵氏雷火灸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技术2.推拿按揉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技术26吊阴痛毫针深刺治疗吊阴痛技术27假性延髓麻痹1.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2.“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28强直性脊柱炎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阳亏虚证技术29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管灸疗法为主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技术30宫颈糜烂烙铁烙法治疗宫颈糜烂技术31肛裂肛裂的扩肛治疗技术32小儿缺铁性贫血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捏积治疗技术33功能性消化不良“万应点灸笔”点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型)技术34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中的“应力滑移率”诊断技术35白细胞减少症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技术36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的“开缝”手法治疗技术37痤疮1.寻常痤疮的围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技术2.火针治疗结节性囊肿性痤疮技术3.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技术38直肠脱垂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消痔灵双层四步注射技术39婴幼儿便秘推拿治疗婴幼儿便秘技术40痛经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41喉炎1.人迎、水突穴推拿及脉冲电刺激治疗慢性喉炎技术2.针刺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技术42扁桃体炎啄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43婴儿吐乳症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44急性乳腺炎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4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导引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技术46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常见技术操作要领一、针灸技术(一)毫针刺法1.毫针的结构毫针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2.针刺前准备(1)选择针具1)选择硬度、弹性和韧度较好的不锈钢针具2)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2)选择体位体位选择以患者舒适并能持久,便于医者取穴和操作为原则;有条件情况下尽量采取卧位。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3)消毒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但目前针灸针多数为一次性使用,不再进行繁琐的重复灭菌法,而且可能因为灭菌失效而导致感染风险。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腧穴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2)常用双手进针法:包括4种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套管针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4.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直刺斜刺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在临证操作时除了遵循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外,还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决定。3.进针手法持针操作的手---刺手;辅助进针的手---押手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1)常用单手进针法:一般用右手持针,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手法种类操作方法刺激量大小提插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构成了提插法。指力一定要均匀,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捻转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后捻转动作,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在180度左右,不能单向捻针。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就小。(二)行针与得气1.行针:行针,又称“运针”,是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1)手法:行针的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是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即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辅助手法: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六种:分类操作作用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循法可催气。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向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以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分直立针身而摇和卧倒针身而摇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加针刺感应。2.得气得气,又称“气至”,“针感”,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针刺感应。《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的表现: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医者的刺手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三)留针和出针1.留针:指进针或得气后,将针留置穴位内一定的时间。在留针过程中,还可间歇行针,以促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保持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2.出针:又称起针、退针,是指将毫针拔出所刺腧穴的操作方法。出针的方法,是以干棉球轻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的捻转并顺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拔离。(四)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针刺;2.妇女怀孕不易针刺腹部、腰骶部腧穴;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肩井等穴不宜针刺;3.有自发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针刺;4.胸、胁、背部腧穴;眼睛周围腧穴及项部腧穴针刺应注意角度、方向及深度等。(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晕针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症状针刺过程中突发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立即起针。患者平卧,头低足略高,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预防①初次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②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本文标题:常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3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