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
1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继东南沿海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做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崛起潜力大的特点,是极富后发优势、战略地位突出的地区。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强东北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实力,形成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后的又一快速增长区域,对于提升综合国力,优化发展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翻两番的目标,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都具有全局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是我国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动员全省人民,凝聚各方面力量,抓住和利用好这一机遇,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步伐,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基本情况(一)发展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五”、“二五”时期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吉林成为国家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老工业基地不断发展和壮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243亿元,居全国第18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322元,居全国第13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44.4亿元,居全国第17位;实现净利润99.7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244.9亿元,居全国第21位。产业结构得到调整。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3∶43∶36.7。形成了以汽车、石化为支柱,食品、医药、电子为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框架。支柱和优势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的70%以上。国企改革日趋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积极成效,国企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国有经济布局得到初步调整。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分之二以上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所有制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7亿美元,其中,出口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投资3.4亿美元。各类开发区GDP和出口额分别占全省20%和50%以上。2基础设施全面改善。2002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4.1万公里;铁路营业总里程3470公里。电力装机总容量878万千瓦。全社会邮电业务总量112亿元,电话普及率达到35.5%。城乡信息化建设全面起步。城镇化率达到50.88%,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和区域经济特色明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2002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26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60.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人均储蓄存款居全国第10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8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7.6平方米。(二)比较优势加工制造业优势。2002年制造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9.2%,近五年年均增长14.8%,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21.1%,食品加工制造业年均增长15.3%,医药制造业年均增长19.2%,分别高于全国9个、10个和4.8个百分点。一汽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拥有重、中、轻、轿等六大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能力,汽车销售占国内市场份额18%,居全国领先地位。吉化公司是全国重要的化工原料基地,现有乙烯生产能力53万吨,每年可提供超百种近600万吨石油化工产品。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人才和科教优势。2002年,全省现有普通高校41所,各类科研机构678个。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均居全国第6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应化所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生态与自然资源优势。我省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环境系统完整,整体可恢复性强,是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200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2.5%,居全国第6位,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长白山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优质的矿泉水资源,油页岩、硅灰石等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吉林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称誉。耕地面积558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21公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5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出口量等连续十几年居全国首位。(三)主要矛盾和问题吉林老工业基地既有历史形成和积累的矛盾,也有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集中表现在六个方面:1.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比重28.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为1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5个百分点;我省实际利用外资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占全国比重仅为0.5%左右。32.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沉重。2002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拥有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不良贷款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和20个百分点。有40%的企业承担办社会职能,每年至少支付35亿元的费用。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艰巨。2002年,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国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比重低于全国14.8个百分点。原材料及初、中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农村工业化程度较低,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突出。4.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全省工业企业工艺装备水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为15%,属于70、80年代水平的为60%,还有15%属于50、60年代或以前的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足5%,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20%。5.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到2002年末,全省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超过100万人。失业并轨和就业再就业面临很大困难。全省离退休人员105万人,每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自然缺口近30亿元。全省城镇纳入动态管理“低保”对象149.7万人。未来5年城镇约有230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农村约有200万富余劳动力需向城镇转移。6.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困难,发展接续产业难度较大。全省资源型为主的城市有辽源、白山、通化以及珲春、舒兰、蛟河等18个,受资源枯竭和资源保护等因素的制约,煤炭、森工两大产业发展困难,需整体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全省4个采煤沉陷区沉陷面积为113平方公里,涉及矿区居民5.7万户,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不稳定因素增多。此外,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和“官本位”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仍较严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工作方法及发展环境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发展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创新不够。二、总体思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新形势下进行的。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不是简单的填平补齐,也不是仅仅调整几个产品、上几个大项目、救活几户企业,而是整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因此,必须与时俱进,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2003年11号文件精神,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着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省、科教省、生态4省建设,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进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把吉林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为全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做出新的贡献。(二)指导原则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创新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灵魂。体制创新是调整生产关系的中心环节,产业创新是调整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把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跨越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跨越。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以引进域外资金、技术和管理为主,注重在较高的起点上直接采用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先进科技成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握吉林省情,立足于加工制造业优势,整合资源,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加快重点地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化,走吉林特色的振兴之路。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调整改造的优先目标。把解决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壮大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解决粮食主产区“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发挥生态和自然资源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立足于自力更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既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又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吉林2700万人民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三)主要目标总体目标:2003年至201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把吉林老工业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完成产业布局和基地建设任务;城乡就业矛盾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48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7300元,实现在全国位次前移;三次产业结构预期调整为13∶50∶37。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达到143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达到4500元,年均增长7%以上。全社会累计新增就业270万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滚动实施600个重大项目。5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5年,调整和改造初见成效。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展开。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12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在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上,绝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重点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初步形成1至2个有发展前途的接续产业;全社会累计新增就业110万人。第二阶段:2006年至2007年,调整和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总量实现提前翻番,产业基地形成规模。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16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重点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接续产业初具规模;全社会累计新增就业64万人。第三阶段:2008年至201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调整和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新型工业基地基本建成,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480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225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重点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接
本文标题: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37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