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风貌建筑美食小吃手工工艺天津,简称津,地处华北平原。经历600余年,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近代百年看天津”,成为世人共识。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一批价值较高的历史风貌建筑。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庙堂,又有近代西洋古典建筑,中西荟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这个铁桥是1927年建造的,距今已经有80年的历史。据说是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艾菲尔的最后作品,虽未经考证但却在建筑风格、材质、结构和整体感觉上有着和艾菲尔铁塔异曲同工的妙处,那钢板、铆钉、齿轮、镂空的桥架都昭示着艾菲尔建筑和设计的特点。此桥长近百米,桥面宽约20米。北连老龙头火车站,南通法、英、德租界,由当时的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建,并坐落于法租界入口处,也叫“法国桥”、“万国桥”。1948年解放天津时,部队从这个桥上进入天津市区,并在桥上张挂了标语横幅,从此更名为“解放桥”并成为天津的城标。解放桥法式建筑---劝业场天津劝业场坐落在和平区和平路与滨江道交叉的十字路口上。建于1928年。为高星桥创办,由法籍工程师慕乐(MUIIER)设计。属折中主义建筑形式。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主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8年12月12日开幕营业,场内高悬由著名书法家华世奎书写的天津劝业商场金字招牌。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个条幅作为办场的宗旨,“劝业商场”四个字便是取了这四句话的首字连缀而成的。哥特式建筑——渤海大楼渤海大楼:坐落于和平路。解放前属于法租界。1933年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德国买办高兴桥投资兴建。1935年建成后,交给其子高渤经营,故取名渤海大楼。该建筑为钢混框架结构八层楼房(局部十层),外墙面粘贴褐色饰面砖,色彩稳重大方。建筑立面强调竖向构图,体量庄重挺拔,具有现代建筑的风格特征。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五大道天津的五大道是指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以南,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与南京路交口以西的一片长方型地区。共有22条道路,总长度为17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是英租界的“墙外推广界”,地势低洼,后被填平,各国建筑师纷纷在此建造房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天津城建部门为了统一管理,按照由南至北的顺序,将这一地区东西走向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长德道、重庆道、成都道等统称为“五大道”地区。如今,“五大道”已经成了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五大道地区的地名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立宅邸多,里巷数量少,而名人名楼概以门牌为标识,不另命名,不设匾牌张。二是街巷通名以“里”为主,“胡同”之名在这里已销声匿迹。三是出现了“大楼”、“别墅”、“村”、“坊”一类公寓庄园的通名。天津手工工艺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工艺高超,至今仍受旅游者青睐。杨柳青年画:津郊杨柳青镇是历史上木版年画的生产中心和集散地,因而得名。在宋、元绘画和明代木刻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以宣纸印刷,用国画彩料,年久色彩不退不变。1953年成立杨柳青画合作社,之后成立“天津杨柳青画店”,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复兴。风筝魏:以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于世。清代就制作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几种风筝,从而赢得了“风筝之乡”的美誉。风筝制作业中自成一家、蜚声海内外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风筝魏”的魏元泰,在1914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状。天津剪纸:借鉴了年画、瓷器、木雕等图案设计,注意外形刻画。人物比例匀称,线、面衔接柔和,无明显的幅度变化。著名艺人尹德元(1895~1965)将皮影戏、彩绘艺术与剪纸相结合,开创了天津剪纸新的艺术风格,使剪纸由民间手工艺发展为艺术创作。泥人张:始创于清道光年间,至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高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泥人张”第一代张长林(1826~1906),自幼随父学艺,在继承传统彩塑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已传至第六代。天津砖刻:明清时代逐渐兴盛,道光年间回族刻砖艺人马顺清,将天津砖刻发展为独立于建筑之外的行业。马顺清的外孙刘凤鸣继承和发展了马氏刻砖的“堆贴法”,被誉为“刻砖刘”。著名的天津石家大院砖刻即为其代表作品。天津木雕:出现于清代,集南北特色于一身,又将中国画的构图与木雕相结合,逐步形成木雕精美秀丽、淳朴粗犷的独有风韵。1960年,“木雕刘”曾为人民大会堂精制了巨幅木雕,使天津木雕荣登大雅之堂。天津漆器:以镶嵌为主,有刻灰、雕填、堆胶、搜金、彩画等,种类繁多,有各种柜橱、桌凳、首饰盒和屏风等,独具艺术魅力。天津菜起源于民间,得势于地利,博采众长,独具特色。天津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说,盛产鱼、虾、蟹,且清运、盐务、商业繁荣发达,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民间风味菜品日渐增多。乾隆下江南,多次驻足天津,对津门菜肴赞不绝口,曾赏赐厨师黄马褂和五品顶戴花翎,并将“烧目鱼条”一菜赐名“官烧目鱼”。其它的民间小吃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与耳朵眼炸糕被誉为“天津三绝”食品。狗不理包子: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已有百余年历史,店主叫高贵友,乳名“狗子”。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得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狗不理包子因此得名,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耳朵眼炸糕:清光绪年间,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旺销不衰。十八街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范贵才、范贵林兄弟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比着干,麻花越炸越好,俗称“十八街麻花”。1949年后,两店合一,由国家投资重建店堂,定名桂发祥麻花店。石头门坎素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包子馅中共有19种副料,均为各地名产。石头门坎素包店原为清乾隆末年在宫南大街开业的真素园,店主为防夏季雨水入店,在门口垒了一道石头门坎,因此得名。
本文标题:津门底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3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