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杜牧诗三首晚唐是我国诗歌创作上的大转折时期。其共同倾向是:内容上女性、相思、爱情成了诗歌吟咏的主要对象,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体现。艺术上精工雕琢,注重形式上的华美绮丽,情感上或以哀怨悱恻为美,或以淡泊情思为美,或以幽艳细腻为美。总之,晚唐诗歌带着一种浓郁的感伤美。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译文: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牧的诗歌,从思想内容看,大致有以下几类:1.政治咏怀诗2.咏史怀古诗3.写景纪行诗4.妇女题材诗5.酬赠抒怀诗6.颓废色彩诗早雁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熟读成诵(音读)lǔgūtáijì整体感知(意读)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1)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2)雁因何而“哀”?(3)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哀“虏弦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2.“哀”是怎样表现出来?(精读)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哪些词最有表现力?②首联已经呈现了一幅早雁遭射、四散哀鸣的图景。一“惊”一“哀”,更突出了大雁四处逃窜之状和哀声之凄惨。①“虏弦开”揭示雁哀的原因。“虏”一般泛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虏弦开”这里矛头直指回纥贵族统治者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军民豪无防范突然袭击之举。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哀从何生?颔联展示了大雁失群后飞过长安上空的情形:清凉的月色下,一支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烘托出雁之孤独离散之哀;长门冷宫里,几点黯淡的灯光,照着失群孤雁,传来几声哀鸣,则营造出一种冷寂恐怖的气氛。这样凄凉的景象,哀象环生,令人心碎。2.“哀”是怎样表现出来?(精读)①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②这些意象的组合对表“哀”有何作用?仙掌、明月、长门宫、暗淡的灯光、几声哀鸣v③须知:必须知道;岂:哪能。颔联诗人正告大雁胡人还在金河一带布阵,千万不能随着春季的到来而北回。3.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大雁是何态度?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精读)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尾联建议大雁虽然潇湘一带人烟稀少,可是那里水草丰美,菰米和莓苔很多,尽可作食物,所以不要厌弃此地,还把这里当作安全的栖息之所吧。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嘱咐和深情同情。3.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大雁是何态度?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精读)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以“早雁”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追溯背景,明确主旨。诗人写流离失所的早雁,目的是什么?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归纳主旨:前面两联有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而后面两联只是诗人的议论要求,分别从用“须知”“莫厌”正反两面对大雁提出正告和建议。思考探究,明确技法:1.这首诗四联八句,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前两联写实,后两联写虚。所谓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表现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思考探究,明确技法:象征的手法②象征(托物言志)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寄托同情哀悯之意。3.小结表现技巧①虚实相生。虚:联想想象的画面或议论抒情的道理感情实:耳闻目睹的场景或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小结性练习:下面三首小诗,辨析哪首用了象征手法?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题竹石清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题竹石》两首运用了象征手法。①联系:象征与比喻都是通过客体(用来做象征体或比喻喻体的事物)与本体(需要表现或表达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构成比附关系,使本体得到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或表达;象征一般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往往要通过比喻这样一种修辞手法,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实现的。②区别:第一:象征是通过对客体事物较为系统的描写来表现本体的,而比喻则是抓住客体一个形似点来比附本体;因此,象征一般表现为整篇上,比喻表现为句段上。第二,象征的客体与本体的相似更强调“神似”,而比喻的喻体与本体只有“形似”即可。象征与比喻的联系与区别背景:这首诗作者作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任刺史时。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此诗。布置作业: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诗,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杜牧诗歌欣赏咏史怀古诗第一类:借古讽今。借历史题材来讽喻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的。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第二类:史论有意借史事抒发情志,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等关键问题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如《题乌江亭》《赤壁》《题木兰庙》《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阁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咏史怀古诗这一组诗,通过唐明皇杨贵妃当年荒淫误国的事,各选一个事件、一个场面进行艺术概括,既对历史作了总结,又借此讽刺了现实,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淫享乐。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借三国时赤壁大战的史实,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触。他说,周瑜当年只不过是借助了东风,才侥幸成功,不然,东吴就免不了二乔被锁、国家灭亡的命运。言下之意,如果我能生逢其时,也未尝不能作出一番事业。咏史怀古诗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开头描绘出木兰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接着写出木兰在梦乡里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虚实结合,以梦衬真,把女孩儿的本色完整地表现了出来。第三句精心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最后通过到“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暗透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烘托的手法把木兰内心的矛盾统一起来。诗歌把尽人皆知的花木兰和王昭君巧妙地结合起来写,赞扬了古代两位急国家之危的杰出女性咏史怀古诗杜牧的写景抒怀诗情景交融。或怀古寄慨,或即景生情,或咏物表意,或纪行述闻。皆词采清丽,风调悠扬,画面鲜明,富有情韵的深远意境,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主要作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江南春》《泊秦淮》在写景中还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写景抒情诗用写意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含蓄地借前朝崇佛修寺的情景,讥讽了当朝统治者希图借助佛教的力量,维持皇位长久的痴想。写景抒情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首传诵不衰的情景交融的诗歌。诗写泊船金陵秦淮河边,看夜月朦胧,听歌女唱曲,想到六朝陈后主因为贪于安乐,结果身亡国灭,而如今人们也许忘记了这个历史的教训,沉湎在声色之中,真是令人感叹。写秦淮清月,叹世风日下。情景交融,且怀古与伤今相因。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写景抒情诗一写秋日山行所见,色彩鲜艳,感情激越;一写清明春雨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写景抒情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写出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妇女题材诗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酬赠抒怀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韵译】: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评析】:这是一首调笑诗。首联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传诵不衰。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杜牧诗歌小结诗酒风流才子杜牧杜牧出生于诗书官宦之家,不曾受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诗酒风流才子杜牧熟读史书,看透时局的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
本文标题:杜牧诗三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4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