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冯至杜甫----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三介绍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能考取。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齐、赵、梁、宋。游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别董大》的作者)、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因为当时的皇帝身边有几个奸臣,所以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此时,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座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一个叫严武的人推荐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也因此又被称为“杜工部”)。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比如我们学过的《江畔独步寻花》、《望岳》等。同时,诗作数量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长安十年时间746年—755年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连年灾害,民生凋敝,唐代进入坎坷多难的时期。杜甫经历漫游的豪放情绪产生矛盾心理。遭受打击,经济起了变化,做“宾客”。写了三篇【三礼赋】,一时名声大噪,李又从中作梗,仕途无望。生活情况:穷,衰弱。写赋→为求官职不择手段。关心百姓,儿子死去。诗歌特点•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推崇贵族,倾诉心酸。•吸取民间方言口语。•诗的国土扩大。•描画杨氏姊妹的丑恶行为。•求得仕进的手段。•反映安史之乱前的社会状况以及杜甫内心的矛盾和伟大人格,也是其长安十年的总结。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解读《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小结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流亡•时间755年——757年8月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解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解读《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小结•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入侵、国力空虚之时。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解读《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小结•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总结•“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总结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本文标题: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4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