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目标导航]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1.社会转型(1)政治上:春秋以来,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2.各国应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相继发生。[特别提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二、管仲改革1.时间春秋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2.内容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3.实质承认私田的“合法性”。4.评价(1)进步性: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局限性:未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三、魏文侯变法1.背景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先后任用了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2.内容(1)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2)李悝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3)李悝强调法治的作用。(4)吴起创建“武卒”。3.作用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4.对战国变法的评价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名师点拨]1.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即土地所有制的变化。2.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要点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的异同1.时间: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但都是属于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社会变革。2.内容:目的都是富国强兵,争夺霸主地位;管仲改革主要针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而李悝变法则从政治、经济、法制诸方面进行。3.成效: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李悝变法比管仲改革更加全面、彻底;管仲改革未改变齐国的社会性质,齐国仍然是奴隶制国家。而李悝的改革使魏国走进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都进一步打破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以强化。[探究问题]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材料二“……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材料三魏国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实行“平籴法”平衡粮价;制定《法经》。思考:(1)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3)依据材料三,结合材料一比较战国前期魏国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在主要内容上有何不同点。提示:(1)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作用: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3)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侧重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没有触动世卿世禄制度;魏国变法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并制定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法律以维护统治者利益。
本文标题: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5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