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2)表现: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取代土纱,导致“纺”与“织”分离。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织”与“耕”分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2.洋务运动(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的窘境使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②、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2.洋务运动(2)内容:①19世纪60年代在“自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19世纪7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创办民用工业;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10年间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为适应办洋务需要,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2.洋务运动(3)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条件: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2)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区域:东南沿海。(3)代表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4)特点:使用机器和雇用工人进行生产。“本课要旨”一般有三点,是对本课知识(三目)的高度概括,基本上为历史结论。一方面可以以“本课要旨”为“终点”,回溯有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理解“本课要旨”的几点结论。可以说,如果牢记了“本课要旨”,本课知识起码掌握了一半。读课本的方法(五):并非多余的“本课要旨”和“探究学习总结”“探究学习总结”实际上是针对本课主要内容设计的两个思考题,可以借助这两个问题检查自己对本课知识掌握的情况、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因此,不管以前是否做过,在第一轮复习时,最好还是想一想、做一做。读课本的方法(五):并非多余的“本课要旨”和“探究学习总结”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组成与变动(1)组成:自然经济、中国近代工商业(含官办企业和民族资本)、外国企业。(2)变动: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但主要在沿海,广大内地仍占统治地位。②官办企业:历经晚清的洋务企业,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国营企业,又称官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③民族资本:在曲折中发展,民国初期是发展的黄金时代,抗战开始以后处境日益艰难。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组成与变动④外国资本:鸦片战争后不断发展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3)影响:①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原料和一定的商品市场,有利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②官办企业: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但官僚资本阻碍民族资本的进一步发展。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组成与变动③民族资本: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催生出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无产阶级力量,为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革命作出突出贡献。④外国资本: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但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CC。本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从时间上来说,答案应在C、D中选择。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它的逐步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步破产的过程。“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反映的是手工业破产。解析2.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1)洋务运动的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2)洋务运动的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学习西方技术,抵制列强的侵略;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洋务运动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究其原因是:①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化思想,它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2.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②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③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⑤促使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改变,资产阶级产生;⑥使中国外交转向近代化;⑦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⑧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2.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4)对洋务企业认识:①使用机器、雇佣工人,是中国先进经济的代表。②甲午战争惨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洋务企业的失败,洋务企业继续发展壮大。③对洋务企业的性质争议大:许多人认为是官僚资本,一些学者认为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民族资本的性质。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CC。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建立近代工业;据所学知识,他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为民用工业。张之洞的言论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选C。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解析商标设计“新洋务运动”《温州商报》2010年1月12日报道如今,在温州企业界,也悄然进行着一场“洋务运动”,不过,针对的对象是各自的商标。时下,越来越多的温州品牌摩拳擦掌,争先恐后走出国门。但在行走国际商界的过程中,他们中的不少人惶恐地发觉很多不适应:品牌得不到国外客户的全面认可,经常发生被叫错或是混淆不清,甚至被推上法庭被告侵权的结果。热点溯源商标设计“新洋务运动”此前,温州某商标事务所调查发现,不少企业的商标命名至今仍局限于传统的汉字和拼音。同时,由于原先没有开拓国外市场,走出去时发觉商标已经在海外被他人抢注了,导致该企业失去了国际市场竞争力。热点溯源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既是一场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运动,也是一次中国近代化的尝试。一方面,在当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积极实践,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世界潮流的,因而有进步意义;另一方面,洋务派学习西方,只学西方的技术并不学西方的制度,况且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是出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并不是出于国家独立与富强。《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B.重工业和轻工业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D“有心”指主观目的、“无心”指客观结果。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本意是“求强”、“求富”,即“有心”;但却使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特别是在洋务企业的诱导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此即“无心”。解析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间的关系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A.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B.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C.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D.鸦片输入增加削弱了国人的购买力A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在自然经济之下,农民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而且还在承担沉重的赋税,农民的购买力十分低下。对商品经济是一种无奈的抵制,而不是一种主观的作为。解析1872年(同治十一年),清政府选了第一批3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赴美留学,由容闳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根据洋务运动的切实需要,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后来这批人中不少人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儿童(1872年摄于香港)解读:派人出国留学,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之一,它冲击了封建的教育体制,揭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其早期招生时的情况,最有可能是()A.门庭若市B.如同科举C.舞弊成风D.寥寥无几D19世纪中后期,从总体上看,中国的主流和大众意识还是科举成名、读书做官,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知识阶层对外来文化持强烈的排斥、歧视态度。解析1.(2009•北京卷)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C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外语、化学、物理”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同文馆以传授近代自然科学为主,替代以往的经书。A项所述符合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排除;B项内容为维新派主张,排除;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C项是同文馆的目的。解析2.(2009•福建卷)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此题为逆向选择题,C项显然不是该时期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原因,它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解析3.(2008•海南卷)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B注意题干的时间是指19世纪30年代。只有B项符合当时西方的要求,希望打破中国的自然经济的状态,实现商品倾销的目的。其余几个选项是19世纪晚期西方侵略的要求。解析4.(2008•海南卷)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D解题关键是注意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宣扬的思想应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因此他要求的科举制度改革,建立新式学校,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服务,因此他所说的“中体西用”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本质是不同的。解析
本文标题:湖南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 第3单元第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6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