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歇马镇卫星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歇马镇卫星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03级农林经济管理2班第四调查小组一.卫星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现状分析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是其他生产要素所无法替代的,充分了解农村劳动力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劳动力转移后所从事的行业,转移劳动力的外出方式,转移与就业劳动力的外出地区,转移劳动力的收入状况等,对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都有重要意义。1转移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龄分组数量频率16-2048%21-454080%46以上612%合计50100%就卫星村2005年30户农民家庭的转移与就业的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的调查如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留在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占了很大比重。从调查的50名外出务工人员中16-20岁的劳动力占8%,46岁以上的占12%,21-45岁的有40人,占80%。有此可见,外出打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2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结构调查表明,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如表2,外出务工劳动力学历在高中及以上仅5人,占10%,初中和小学文化的分别是37人,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4%和16%。绝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文化,这一方面说明,农村普九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农村教育事业虽经长期努力,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的,访谈中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中仅有极少数(3人)接受过职业教育,绝大部分仅限于短期的生产技能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简单,对提高劳动力技能收效不大。文化程度数量频数小学816%初中3774%高中以上510%合计50100%.3转移劳动力外出从事的行业调查表明,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数最多,并且主要是从事加工业,占了52.5%。通过访谈得知,卫星村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纺织厂,摩配加工厂较多,而且所需劳动技能不高,大部分外出劳动力就从事这些行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次之,占了47.5%,其中,饮食,服务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而交通运输,卫生医疗等需要较高劳动技能的行业几乎没有人。可见劳动技能制约了劳动力就业的范围。转移到第一产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没有。访谈得知,他们认为从事第一产业的比较收益偏低,而且需要投入大量体力劳动,而从事第二,三产业不仅可以避开繁重的体力劳动,还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0100第一东部西部北部4转移与就业劳动力的外出方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靠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组织;二是通过亲友介绍;三是带有目的性的自发转移。调查表明,在50名外出打工者中,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组织而转移的劳动力为零,通过亲友介绍的有20人占40%,采取自发转移方式的有30人占60%,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既不利于外出人员的管理,也不利于外出人员的充分就业和持续,稳定增加外出收入。5转移与就业的外出地区通过调查数据发现,在外出劳动力中,有45人打工地点是在北碚区内,占总调查人数的90%,仅有5人是在外地打工,占10%。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卫星村所属的歇马镇经济较发达,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能够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该地区的部分农民有一定条件实现就地转移。二是当地政府和中介机构没有很好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人是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组织而转移出去的。6转移与就业所取得的收入通过对比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和外出打工人员取得的收入,我们发现外出打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如表3调查中发现,他们大多数是在本地从事加工业,离土不离乡,并有较稳定的收入,这与其他地区农户远赴沿海地区打工的情况有较大区别,他们客观上成为身在农村的工人。占家庭收入比例户数频数两成以下24%两成36%三成36%四成及以上2284%合计30100%7转移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时间务工时间(月/年)人数频数3-424%5-6510%6-81326%8-123060%合计50100%二卫星村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民工技术水平低,合适的工作难找,劳动保险没有保障等等,这些都将遏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通过调查了解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我们发现如下问题1农民工综合素质偏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大中城市经济加速发展对产业需求的变化,对劳动力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使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明显的产业障碍,而这种障碍又集中表现为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90%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随着科技进步,许多非农部门对就业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不能适应。二.劳动技能低,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不多。调查中发现,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仅占6%,这就将大多数农民工局限于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部门2外出务工的组织程度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是因为:一.市场缺乏中介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通过政府或民间职业中介组织谋取职业,而是通过亲戚朋友自发转移渠道寻求职业。二.信息阻隔,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透明,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缺乏收集就业信息的意识,容易导致流动和转移的盲目性。三.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力,市场秩序不规范。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预测,规划及引导措施,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具有很大的无序性,而市场秩序不规范致使企业和打工者的权益缺乏保障,调查中发现仅有8%的人签定了劳务合同,仅有6%的人有医疗保障3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调查中发现,卫星村的剩余劳动力是典型的“离土不离乡”的“联农式”转移。这种转移方式存在如下缺陷:一是转移不彻底,层次低,既不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更不利于非农产业的技术业务精益求精,二是不利于农村社会分工分业的发展,三是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4外出务工缺乏制度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针对非农业人口实施的,广大农村人口享受的保障范围极其有限。如果说,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人口在市场就业风险中,拥有了基本的生存保证,那么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而言,土地就是他们规避经营风险,就业风险的避难所,这也是农民宁愿赔本经营,甚至抛荒也不愿放弃土地的根源所在。一方面,农民工虽然抛弃农业生产有限的收入,但却不愿放弃土地的承包权,并承受各种涉农费用,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有争取不到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待遇,这使得农民工的进城就业成本大大高于城市职工,甚至比城市下岗职工还要高的多。加之,国家在体制和政策上,对农民进城“围追堵截”,使农民进城存在很大制度障碍。因此,在卫星村,仅有10%的人是在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工的,而90%的打工者是留在北碚区的三.星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几点建议1实现农业内部分散转移多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和转移是农民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无利可图,才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和转移,而这并不表明农业没有扩张的就业空间。这种扩张不是要对原有农业生产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全面革新,以此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加快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二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这样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大力发展以个体,私营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商业,服务业经济,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2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流转以前土地的平均分配由于承担着一部分保障和福利功能,使得作为集体一员的农民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脱离土地,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完全放弃土地,由于土地不能转让,无法带来转让收益。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后保障,同时作为名义所有者,土地未来预期收益并不确定,而短期的农业比较收益又很低,理性的选择是保留名义所有权,外出打工,于是出现了土地抛荒,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却又无法成为固定城镇人口的现象,造成了很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土地产权界定明显的情况下,各种土地的流通形式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解决,土地因其流动性而体现出价值,如果制度许可(主要是指户籍制度取消,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业人口的转移与就业就会成为必然3进行城镇密集型转移,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调查显示,90%的打工都被县城经济吸收,大部分在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要使乡镇企业得到巩固和发展,加速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继续发挥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作用。一,扩大企业产业规模,加强对乡镇企业信贷,技术和税收支持。二,实现乡镇企业合理布局,调整企业结构,特别注意加快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产业升级中,既要考虑资本,技术替代,又要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安排,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4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努力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体制性障碍要坚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给予进城的劳动力市民待遇,在享受城市社会保障,法律援助,义务教育,购买经济适用房等方面应给予农村劳动力与市民同等甚至更加优惠的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农”转“非”迁移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彻底性,稳定性;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各类限制农民工流动的政策规定,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外来劳动力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体系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的成本,收益,风险做出判断,以减少盲目流动造成的损失。二,应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体系以及调控和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6强化教育培训要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各类职业培训中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力培训体系。首先,应增加农村教育的投资,实现“双高普九”,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其次,应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完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社会培训体系。并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最后,还应进行与转移有关的知识培训,如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等,促使农村劳动力能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本文标题:歇马镇卫星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7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