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读 万历十五年――有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黄仁宇著目录•作者简介•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戚继光•李贽•感言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天津南开大学肄业(1936~1938)。抗战爆发后,辍学参军。1943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后赴美求学,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简介《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十岁即位亲政初期,励精图治中期,发动“万历三大征”,平定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帮助藩属国朝鲜击败侵朝日军后期不理朝政,不问边计,国运衰微他的性格一直被其母、其师张居正压制着,张居正一死,皇权再也没人限制,那种解放了之后又获至高无上权利的状态,万历的转变也是可以理解的。读此书后,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万历,明朝的几代皇帝都是制度的牺牲者。在那种以礼而非以法治国的环境,士官集团已经成熟,皇帝不管谁做,天下需要的只是礼制的代表,而非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叔祖正德皇帝以自由自在、毫不理睬士大夫们来抵抗这种“囚禁”。万历没有其叔祖的强硬,相对性格较软弱,在看透了这种处境后,选择了放弃朝政、不配合士人集团的方式来抵抗这种礼制约束。这不能说是不幸,甚至是悲哀。张居正死后,集中在立储问题上。嫡长子继承皇位是周以来的传统,也是轻易不可改变的,而立储则是向天下表明下一代君王皇位的正统性。戏剧性的是在这一问题上,万历同文官集团展开了几十年的较量。万历想立喜欢的妃子的儿子,这违反了传统,于整个朝廷礼数所不允许,皇帝与群臣在此展开了拉锯战。对此看来,万历在此事上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明明知道不可能改变,却拖延着迟迟不下决定,其性格中软弱的一面暴露无遗。久久不立储,则下一代皇帝的不确定加大,使得本已经四分五裂的文官集团人人自危,“文官集团中的彼此隔阂和对立,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政治危机一步步恶化。也将万历与朝臣再次对立,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深化。首辅申时行继张居正后为内阁首辅,万历老师之一处事原则:调剂折中执政理念: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何为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小人不敢肆无忌惮,而君子的精神有所寄托,字面意思。如果具体意思的话就是说要使得社会中道德的标杆能够树立,使得好人知道自己的所为合乎正道,而坏人在做坏事的时候不敢过分猖狂。申时行先生的意思是自己知道想要达到理想中“天下大治”的想法虚无缥缈,只要社会能达到一个正义占优势,邪恶不能在阳光下为害的局面就可以了世间已无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眉目轩朗,长须,而注意修饰,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他的心智也完全和仪表相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于中国古语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万历十五年黄仁宇都不仅讲述了张居正的政治才能有伟大抱负和其对于万历十年的贡献,也讲述了其个人任人唯亲,排挤对手,个人生活奢侈,放纵部下贪污等不光彩事迹。黄仁宇在其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方面讲的更深刻些。关于张居正的评论在其死后至今从未间断,对于功过也是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赞其是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有的批评其虚伪、腐败、任人唯亲。活着的祖宗这里比喻的就是万历皇帝“一个年轻的皇帝没有能把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万历十五年其中讲述了大学士的事迹。一段群臣合力攻击厂卫和内阁,迫使万历屈服的事,“这件事曾使皇帝大为伤心。”“竟然又上了一个奏本,说张鲸如此难去,想必是皇帝陛下也接受了他的贿赂。”臣下对皇帝的“这种无礼的奚落”使“年轻的皇帝却为此而更加心灰意懒。”“他本来已经对早朝和经筵感到极度厌倦,至此他拿定主意,今后再也不愿意公开接见这些不诚实的、口是心非的臣僚了。他隐居在深宫里,唯一能和他呼吸相通、忧患与共的就是贵妃郑氏。”申时行在其著作中给的评判是“年轻人不知世务,轻举妄动,以致弄得事情不可收拾。”并幻想着开始时万历精神焕发、励精图治的样子,想着梦中的“万历之治”。看的出来,一代君臣,一代师生,二人感情极深、相互信赖,都曾有过励精图治的努力,一个因为感到了被臣下的玩弄和礼制的束缚而心灰意冷,一个不停的调和着数不尽的矛盾,修补者处处漏洞,最后仍被迫辞官。他们都是制度的牺牲品,都曾有过努力,也都失败了海瑞嘉靖时期,直言不讳,准备好自己棺材的上奏。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海瑞作为文官集团的一员,又是规则的挑战者,其挑战的方式,是彻彻底底的原教旨主义。他一丝不苟、逐字逐句地执行着孔孟圣经,但讽刺的是,文官集团虽然以孔孟教条自居,但对教条从来是以工具视之,其弘扬、遵循与否,取决于与自己的利益相符,以海瑞之极端,毫无疑问是被当作猪队友的。戚继光•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她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这种畸形的出现,原因在于本朝的政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万历十五年有很多将才都没能做到,但戚继光却能抗倭成功,使北方防务强于其他。这些都源于戚继光能认清政治局势。他明白体制是不可能因为他戚继光或者某些人而去改变,因为这里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与文化和地位的矛盾。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在体制内以人治的方式去做事,尽量去维护官僚阶级,同时得到当权者的支持。牺牲一些东西,换取他的权利。只有有了权利才能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当然可以是富国强兵,也可以是追名逐利,这得看为官者的个人意愿。李贽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对于其哲学的理解不是很深,读这部分时比之前章节吃力的多。一个整体的印象是李贽的自相矛盾,一面批判他人的虚伪,一面靠着这些虚伪的生活;一边称赞守节的寡妇,一边又违反传统礼制在出家后与他人女眷往来慎密;一面骂着他人虚伪,一面自己干着同样的事;一面说着官员腐败,一面将自己收受贿赂视为理所当然。。。。。。总之,他是矛盾的。文中提到他批判他人的同时,也批判自己,承认并鲜明指出自己的问题。也许,这点正是他比一般人要不同于值得尊敬的地方都御史耿定向是李贽的朋友、居停和论辩的对手,李贽曾屡屡对他作过不留情面的抨击,批评他缺乏诚信。然而,李贽还以同样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妖德。分明一介不与,而以有莘借口;分明毫毛不拔,而谓杨朱贼仁。动与物迕,心与口违。”他还怀疑自己用佛门的袈裟遮掩了“商贾之行之心”,“以欺世盗名”。——万历十五年感言这本书很早就火了,但是令其真正进入到大众视野的,是在《人民的名义》中,剧中人物三番五次地提及。《人民的名义》近尾声,本剧(目前为止)藏得最深的育良书记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高小凤同学仅仅恶补了一本《万历十五年》就拿下了曾经的汉东大学政法系主任、如今的省政法委书记。翻开《万历十五年》,你会发现,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完全可以称之为《万历十五年的名义》,大部分重要角色,都在这本书里找到原型。当然,剧中人物来源于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的交织,有些事迹也不是一一对应,甚至正邪忠奸也显得模糊,但正是这些事迹构成了故事的骨架。万历十五年的隐晦概念:潜规则《潜规则》里,吴思先生对潜规则一词有如下论述: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先生,借申时行的篇章如是说:申时行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黄仁宇先生所谓的“阴”,与吴思先生首创的“潜规则”,其内核一致,即不能公知于社会,却在暗中支撑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规则。作者提到,除开明朝开国草创时期的洪武、永乐两朝外,这个帝国的实质主人,一直是文官集团。中国没有西方中世纪的宗教之争,但并不代表没有宗教,实际情况是,孔孟之儒家,便是中国千百年的垄断宗教,而文官者,名位公仆,实为统治者。他们的影响和罗马教皇对政治的干预不同,是潜移默化且偷偷摸摸的。他们有一套孔孟《圣经》编织下的既定规则,即便贵为天子,也不得越此雷池一步。而他们所秉持的规则,以道德的名义,实为维护自身集团利益的利器。整部《万历十五年》,大半章节,所讲的是各个历史角色与文官集团所秉持的规则间的博弈。事实上,历朝历代皆有挑战此规则者,一时或成或败,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文官的。谢谢
本文标题:读 万历十五年――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7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