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决策分析—短期经营决策第一节生产决策一、生产决策涉及的范围(一)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劳务(二)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或提供多少数的劳务(三)如何组织和安排生产或提供劳务确定型生产决策常用的方法: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二、差量分析法的意义及其应用案例差量分析法:根据两个备选方案的差量收入和差量成本的比较来确定哪个方案较优的方法。进行决策分析时,只考虑那些对备选方案的预期总收入和预期总成本会发生影响的因素。案例一:生产什么产品的决策分析假定某制药厂使用同一台机器可生产甲产品,也可生产乙产品。若机器的最大生产能量为10000机器小时,生产两种产品所需机器小时及各项成本数据如下:摘要甲产品乙产品每件机器小时20机器小时25机器小时销售单价16元28元单位成本:直接材料6元9元直接人工4元7元变动制造费用3元8元固定制造费用28元35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为制药厂作出以生产哪种产品较为有利的决策分析。1、按机器的最大生产能量计算出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甲产品的==最大产量乙产品的==最大产量时甲产品每件所需机器小最大生产能量机器小时时乙产品每件所需机器小最大生产能量机器小时件件400251000050020100002、计算甲产品与乙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b甲产品的b=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6+4+3=13元乙产品的b=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9+7+8=24元3、将乙产品与甲产品进行比较,并分别计算其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元差量收益元差量成本(元)()()差量收入(1003100)50013()40024()32005001640028-D-DbxpxXXXX4、结论:由于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说明前一方案生产乙产品比后一方案生产甲产品较为有利,可多获收益100元。案例二: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分析不论是自制还是外购,共同性的固定成本总要发生,并不因方案而异。在一般情况下,自制方案不需要考虑固定成本,但要考虑“专属固定成本”(属于相关成本)。分析时要注意考虑机会成本外购方案的预期相关成本,一般应包括买价以及订货、运输、装卸和收货的费用。例1:假定某洗衣机厂每年需用甲零件3600个,如向市场购买,每个进货价包括运杂费为28元。若该厂金工车间目前有剩余生产能力可制造这种零件,经会计部门会同生产技术部门进行估算,预计每个零件的成本资料如下:直接材料14元直接人工6元变动制造费用4元固定制造费用6元单位零件成本30元又假定金工车间如不制造该项零件,生产设备也没有其他用途。要求:为该厂作出甲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分析。解:由于该厂金工有剩余生产能力利用,原有的固定成本不会因自制而增加,也不会因外购而减少。故甲零件的自制成本单内的固定制造费用属于无关成本,不应包括在内。据此,可进行差量分析如下:差量成本:自制方案:预期成本=(14+6+4)x3600=86400元外购方案:预期成本=28x3600=100800元自制而非外购的差量收益=14400元结论: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可见甲零件应采用自制方案。该方案比外购方案节约成本14400元。例2依例1资料,假定洗衣机厂金工车间的生产设备如不自制,可出租给外厂使用,每月可收取租金1300元。在这种情况下,甲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有利?解:若该厂在决定自制的情况下,则舍弃外购方案可获得的潜在利益(全年租金收入)应作为被选中的自制方案的机会成本来衡量自制方案是否真正最优。差量分析如下:差量成本:自制方案:变动成本总额=(14+6+4)x3600=86400元舍弃外购的机会成本=1300x12=15600元预期成本总额=102000元外购方案:预期成本总额=28x3600=100800元自制而非外购的差量损失1200元从以上计算的结果可知,当自制方案考虑了机会成本以后,则外购方案要比自制方案节约成本1200元,故以采用外购为宜。例3依例1资料,若该洗衣机厂金工车间自制甲零件时,每年需增加专属固定成本14000元,则甲零件自制还是外购有利?解:由于专属固定成本与共同成本的性质不一样,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故在自制方案中应作为预期成本的一部分。就差量成本所做的差量分析:自制方案:预期成本=a+bx=14000+24x3600=100400元外购方案:预期成本=28x3600=100800元自制而非外购的差量收益=400元结论:自制方案即使考虑了专用固定成本以后,其预期成本仍比外购方案低400元,故采用自制方案较优。案例三:半成品、联产品或副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注意:1、半成品或联产品进一步加工前所发生的成本,不论是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在决策分析中均属于无关成本,不必考虑。2、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半成品或联产品在加工后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所追加的成本(可分成本)。3、副产品是否需继续加工的决策,只要分析研究副产品进一步加工后的销售收入与节省废料处理费之和,是否超过“可分成本”例1假定某公司每年生产甲半成品10,000件,销售单价46元,单位变动成本20元,固定成本总额150,000元.如把半成品甲进一步加工为完工产品乙,则销售单价可提高到80元,但需追加单位变动成本23元,专属固定成本80,000元.要求为该公司作出是生产半成品甲,还是进一步加工使其成为完工产品乙的决策分析。解:差量收入:完工产品乙-半成品甲=(80x10,000)-(46x10,000)=340,000元差量成本:完工产品乙-半成品甲=[(23x10,000)+80,000]-0=310,000元进一步加工成为完工产品乙而非半成品甲的差量收益=30,000元结论:从以上计算的结果可见:把半成品甲进一步加工为完工产品乙再行出售的方案较优,因为它比直接出售半成品甲的方案可多获利润30,000元。例2:假定某公司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可同时生产出甲、乙、丙、丁四种联产品,其中甲、乙两种联产品可在分离后立即出售,亦可继续加工后再行出售。其有关产量、售价及成本的资料如下:联产品名称甲产品乙产品产量10,000千克4,000千克销售单价分离后2元/千克6元/千克加工后5元/千克10元/千克加工前的联合成本14,000元20,000元加工过程中追加的成本单位变动成本2元5元专属固定成本5,000元1,000元要求:为该公司做出甲、乙两种联产品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解:甲、乙联产品差量分析表结论:1、甲联产品已分离后继续加工再行出售可获得较多盈利(5000元);2、而乙联产品则以分离后立即出售的方案较佳,因为若继续加工再出售反而要损失5000元。三、贡献毛益分析法的意义及其应用案例贡献毛益分析法:通过对比被选方案所提供的“贡献毛益总额”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专门方法。注意:在决策分析时,必须以备选方案提供的贡献毛益总额的大小,或单位工时(机器小时)所创造的贡献毛益的大小作为选优标准,决不能以产品提供的单位贡献毛益的大小来判断方案的优劣。案例一:开发哪种新产品的决策分析例1:假定某公司原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00机器小时,但实际开工率只有原生产能力的70%,现准备将剩余生产能力用来开发新产品A或新产品B。老产品甲及新产品A、B的有关资料如下:摘要老产品甲(实际数)新产品A(预计数)新产品B(预计数)每件定额机器小时806040销售单价(元)846058单位变动成本(元)785051固定成本总额(元)25,000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作出开发哪种新产品较为有利的决策分析。(前提:以销定产)解:由于该公司在生产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开发新产品,并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所以原来的共同性固定成本属于无关成本,无需考虑。可采用贡献毛益分析法,哪种新产品能创造的贡献毛益总额最多就是最优方案。贡献毛益计算分析表摘要新产品A新产品B剩余生产能量100,000x(1-70%)=30,000每件定额6040最大产量(件)30,000/60=50030,000/40=750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60505851单位贡献毛益107贡献毛益总额5,0005,250机器小时结论:新产品A每件创造的贡献毛益虽较新产品B多3元,似乎开发新产品A有利;但联系产品量分别算它们的贡献毛益总额以后,则显出开发新产品B的方案较优,可多获贡献毛益250元。(5250-5000)例2:依前例,若该公司制造新产品A需支付专属固定成本1200元,制造新产品B需支付专属固定成本1560元,那么,决策分析的结论又将如何?解:由于专属固定成本是相关成本,故在决策分析过程中必须考虑。贡献毛益计算分析表(续)摘要A产品B产品贡献毛益总额cm•x减:专属固定成本5000120052501560剩余贡献毛益总额38003690结论:在考虑了专属固定成本以后,新产品A的剩余贡献毛益总额较新产品B多110元(3800-3690),故开发新产品A较为有利。案例二: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企业利用剩余生产能力,除开发新产品外,还可考虑是否接受客户的追加订货。原则上,只要对方客户的开价略高于单位变动成本,并能补偿专属固定成本,即可接受。例:假定某公司原来专门制造甲产品,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0件,销售单价为68元,其实际平均单位成本的资料如下:直接材料20元直接人工16元制造费用其中:固定费用12元单位产品成本56元变动费用8元若该公司目前每年有35%的剩余生产能力未被利用。现有某客户要求该公司为他们制造甲产品3000件,并在产品款式上有特殊要求,需另购一台专用设备,预计全年需支付专属成本4000元。但客户只愿出价每件46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为该公司做出是否接受该项订货的决策分析。解:按传统会计的观点,接受该项订货是不合的。因为对方出价46元,与单位成本56元比较,每件要损失10元;再加上接受定货全年需增加专属固定成本4000元,更加扩大了亏损数额。但是,按管理会计观点,由于接受该项订货是在剩余生产能力范围之内,原有产品的固定成本,并非该项决策的相关成本,无需考虑。需考虑专属固定成本,只要对方出价高于单位变动成本,并能使专属固定成本得到补偿,就可以接受。贡献毛益计算分析表摘要数量或金额订货数量(X)3000件销售单价(P)单位变动成本(b)46元20+16+8=44元单位贡献毛益(cm)2元贡献毛益总额(Tcm=cm•x)减:专属固定成本2x3000=6000元4000元剩余贡献毛益总额2000元结论:接受追加订货还有剩余贡献毛益总额2000元,故该方案可接受。案例三: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转产的决策分析例:假定某公司本年产销A、B、C三种产品,年终按全部成本法算出三种产品的成本与各该产品的销售收入比较,A产品净利5000元,B产品净亏2000元,C产品净利1000元,全公司净利合计为4000元。又假定三种产品的销售量、销售单价及成本资料,如下:要求:为该公司做出B产品是否要停产或转产的决策分析摘要A产品B产品C产品销售量(X)销售单价(P)单位变动成本(b)1000件20元/件9元500件60元/件46元400件25元/件15元固定成本总额18000元(按各产品的销售额比例分摊)三种产品的销售量、销售单价及成本资料解:B产品全年净亏2000元,表面看来为了减少亏损,增加盈利,应该停产B产品。但运用贡献毛益分析,结论则不同。1、贡献毛益及净利计算表产品名称A产品B产品C产品合计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20,000900030,00023,00010,000600060,00038,000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11,0006000700090004000300022,00018,000净利(或净亏)50002000100040002、A、B、C三种产品都为公司提供了贡献毛益。而B产品所以亏损是因为它需分担固定成本总额的1/2,即9000元,而它的贡献毛益总额只有7000元,所以净亏2000元。但A、B、C三种产品的贡献毛益总额合计为22,000元,抵补全公司的固定成本总额18,000元后,全公司尚有净利4000元。3、全公司的固定成本总额18,
本文标题:短期经营决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8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