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2015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解析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一、鉴赏修辞手法•二、鉴赏表达方式•三、鉴赏表现手法•四、鉴赏构思技巧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叫做拟物例如:敌人夹着尾巴跑了。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潜(以「黄发」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或战俘•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9.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10.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11.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12.铺排(赋):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13.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14、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反复、借代、设问夸张双关对偶拟人设问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小试吧(2005年全国卷一)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1.判断手法型【规范答题】答题步骤是:(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称;(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方式:2.评析手法型☆答题三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分析)③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比,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提问变体型答:用了比喻手法(步骤一)把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生动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步骤二)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步骤三)(2005全国卷三)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或色彩的描绘、白描或细节描写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相关术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A.描写:1.正面描写①多角度,变换角度。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②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角度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色:香:形:声: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A.描写:③动静结合。有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衬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白描白描田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白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⑤虚写、实写,虚实结合。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⑥细节描写。•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⑦点面结合。“点”指是的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的概括的描绘。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落入重叠的山峰之中,我摆脱一天的公务的烦嚣,来到山家周围寻幽探胜,晚霞的余晖仿佛是点点滴滴的黄金,散落在幽暗的兰径、槐庭之中。空山静谷,寂寞无声,只有深深的月色伴随着阵阵山风。这美丽的景色顿时排遣了心中官场束缚之闷,真想辞去官职,归隐在这山林之中啊!B.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以乐景写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情与景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②托物言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菊花自况,借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表达了自己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对宋朝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分析是否恰当?尾联将
本文标题:2015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8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