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王位世袭制1.夏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者:启3.王位世袭制的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4.王位世袭制的传承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二.商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1600年2.夏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措施:⑴王权与神权相结合⑵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置相卿士;地方:设置侯伯三.西周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2.分封制(封邦建国):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不婚;同姓:燕_、晋_、鲁_、卫_、吴_。内容:⑴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⑵规定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特点:(1)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是以土地和人民联系起来的;(2)分封的对象是多方面的;(3)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4)周天子为最高统治者,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影响:(1)积极:①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③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④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2)消极: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3.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庶子和次子进行分封;②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③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④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血缘纽带。四.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1.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部犬戎攻破镐京。2.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3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4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第2-4课从秦至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都城:咸阳2.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条件:政治: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局部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物质基础;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适应了秦统一的需要,为秦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民族关系:各民族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民心所向:长期的战争,使人民渴望实现国家统一;主观条件:①商鞅变法,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强;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4.秦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5.秦朝的疆域:东:东海西:陇西南:南海北:长城一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一)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目的:秦的统一使疆域空前扩大,需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内容:①将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②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3.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限的控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二)汉朝:1.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汉初统治者错误地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结果:造成地方割据、反叛中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2.汉武帝:推恩令。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三)唐朝:节度使制度1.节度使的权限: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2.结果: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四)北宋:权归中央1.内容: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五)元朝:行省制度1.原因: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2.内容: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到中央的节制。3.意义: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六)明朝:废行省,设三司1.内容: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2.结果: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严重威胁皇权。三.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加强君主的权力,削弱宰相的权力)(一)秦朝:1.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制度)特点:①皇位世袭②皇帝独尊③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度:(1)内容: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秦朝太尉一职为虚设,皇帝负责军务)。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2)作用:①三公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二)汉朝:中外朝制度1.背景: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3.内容: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体制内容: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四)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内容:三省:①尚书省职责:①执行②门下省②审议③中书省③决策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作用: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五)宋朝:二府三司制1.内容: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六)元朝:中书省1.职能: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结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七)明朝:1.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1)原因: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恣意妄为,骄横擅权。历史原因: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2)结果: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③皇权过分集中,明后期太监乱政。2.设置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2)过程:奠定基础: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处理政务;正式确立: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全盛: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侍从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八)清朝:1.设置南书房:康熙帝(1)原因:为扩大皇权(2)职权: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3)作用: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设置军机处:雍正帝(1)目的:为办理西北军务(2)职权: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将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3)特点:简、速、密。(4)作用: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1)选官方式:自下而上的推荐(2)选官依据:品行(才、德)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选官方式:自下而上的推举(2)选官依据:门第(3)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3.隋唐之后:科举制(1)选官方式:分科考试(2)选官依据:成绩(才能)(3)形成过程: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作用: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1)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2)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初步奠定,中华民族的形成;(3)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消极:(1)把全国的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造成中央决策失误;(2)权力的过分集中易形成暴政,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产生的条件:自然条件:多山多岛多港湾;社会条件:政治保障:城邦体制,小国寡民;经济基础:工商业发达,海上贸易发达;人文素质:平等自由的公民意识较强;历史文化: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和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二.萌芽:城邦体制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基本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公民的含义: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影响:①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②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三.奠基:梭伦改革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①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②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③普通民众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2.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3.内容:①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力越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个等级公民均可入选;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4.影响: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四.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2.内容: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9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