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子其人其书及影响大纲一、老子其人1.模糊的老子2.清晰的老子二、老子其书1.模糊的《老子》2.清晰的《老子》三、《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1.在先秦时期的影响2.在秦汉时期的影响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4.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影响5.近代以来的老子研究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老子其人具有清晰和模糊的两重特性:老子的称谓、姓氏、名字、出身、仕宦、生卒年代都有不同考证和解释,这些是模糊的;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老莱子是老子的学生弟子,周太史儋是老子在周的数传弟子、老子“见周之衰”,去周之秦出关而迫于关令尹喜之请,不得已著五千余言《道德经》,这些是清晰的。K02:《老子》一书具有清晰和模糊的两重特性:《老子》的内容,分篇、作者、成书年代历代学者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些是模糊的;《老子》作者为孔子问礼的老聃,创作年代大致为春秋末年,书共五千余字,又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体现了老子在春秋末年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对于社会人生的敏锐观察和超凡的智慧,这些是清晰的。K03:《道德经》对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以及近代都有不同的影响。正文一、老子其人最早对老子形象做素描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特别为老子作传。因为是素描,总有其不清晰的地方,司马迁在这段不长的文字中用了不少的“或曰”就充分说明老子的形象有模糊处,如“或曰老莱子亦楚人”,“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所以难怪后人会有“模糊的老子”的看法。1.模糊的老子因为模糊,所以会有对老子的称谓、姓氏、名字、出身、仕宦、生卒年代的不同考证和解释。(老子)当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岁,于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仁里、九月十四日夜子时生。而孙以楷先生则认为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对于老子的出身同样有不同的说法。《新唐书》卷七十《宗室世系上》作了梳理和解释。从这段史料中我们知道,老子李姓源出于理官,“理”、“李”相通;还使我们知道老子祖上原本为官,所以老子出身贵族,能够在周朝做官,掌管国家礼仪图书之类的工作。然而就是老子这样的出身,在有些人的眼里也并非如此,如唐朝释法琳在对唐太宗的陈述中就认为老子出身低微。还因为模糊,所以会有人对老子,老莱子,老彭,周太史儋等人关系的考证和解释。如老子与老彭的关系,程树德就在《论语集释》中视老子与老彭为一人。有如老子与老莱子,太史儋的关系,有人就以为老子就是老莱子。同样又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老子,老莱子为二人,老子也不是太史儋。老子的模糊处还引发人们对老子身份的无限引申。如汉刘向在《列仙传》中就将老子列为一位可以保佑民众的神仙。因为有模糊处,人们又何尝不可将老子与佛祖相联系呢?种种猜测,其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这就像事物一旦需要考证的那样,只能是考不胜考,证不胜证,只能是考其大概,证其有限,由此看来,历代盛行的考证永远无法一劳永逸的理清老子身上的“模糊”,撩去老子身上的朦胧。引发的只能是繁琐的考证,无端的猜测,无尽的争讼。2.清晰的老子第一,老子为陈国(后为楚灭)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即当今河南鹿邑。第二,老子任周守藏室之史。因为任周收藏室之史,从事记录天下诸侯的状况及管理周室之史料的工作,所以也必知晓天下变化之理。第三,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第四,老子也是有老师的。第五,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对于社会时代的衰败,老子这样的智者是有体悟的。“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即社会事物的善恶、是非标准已发生移位。一般来说,社会原有的善恶,是非标准发生变化,而新的为大多数民众接受的善恶,是非观又未被建立,这社会是可怕的,它随时会发生倾斜、崩毁。对此,老子敏锐的感受到这点。老子对秦人逢氏之子的倒错行为作评价,说明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是清晰的,并且以他特有的智慧为此“离周”行动做了有力的支撑。第六,老子去周之秦,“至关”,遇关令尹喜。这也是清晰的。第七,老子“自隐无名”,要做隐士。第八,与“自隐无名”相一致的是,老子还谦下,柔弱,贵愚,挫锐,曲全,和光同尘,功成弗居……这些也是清晰的。最后为了给一个“清晰的老子”,不妨再一次按传统重申: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而与老子同时代的老莱子是老子的学生弟子,周太史儋则是老子在周的数传弟子。老子“见周之衰”,去周之秦出关而迫于关令尹喜之请,不得已著五千余言《道德经》,即《老子》。二、老子其书与老子其人模糊与清晰密切相关,老子的著作《老子》一书也是既模糊又清晰的。并且,由于《老子》一书直接代表了老子的智慧与思想,因而成为了历代学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对象,学者对于《老子》一书的研究与争论之热情,丝毫不亚于他们对老子其人的考证。1.模糊的《老子》《老子》一书是老子在出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而作的,并且其书分“上下篇“,共五千余言。然而,对于太史公如此清晰的《老子》,在经过了两千余年的传承之后,反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种模糊缘于历代学者对《老子》一书的内容、分篇等问题的不同理解,乃至对《老子》一书作者与成书年代的怀疑。首先,最为关键的是《老子》一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北魏时的崔浩曾说,“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之书,以乱先王之教?”陈师道、叶适、黄震等人提出了对《老子》一书作者的怀疑。如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就认为《老子》的作者是一个不知名的隐者。清代,如汪中作《老子考异》都专门针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作了较为系统的考证与质疑,而清代最为著名的辨伪学者崔述亦在其《考信录》中提出了自己对《老子》一书作者的怀疑。近代,对《老子》一书作者与成书年代的争论更加白热化,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将老子列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哲学家,在《老子》作者及写作年代上,否定了前人对《老子》的怀疑。但是随后,首先向胡适发难的是在当时学界享有盛名的梁启超,他在《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第五节《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一文中首先承认了司马迁《老庄申韩列传》是我们考证《老子》一书作者与著作年代的“最可靠”的史料,但同时指出这段史料“实在迷离惝恍”、模糊得很。两三年后,冯友兰一反胡适把老子列于中国哲学史首位的做法,以孔子为中国哲学史的开端,甚至将老子列于墨子、孟子等思想家之后。他认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并得出结论:李耳为战国时《老子》学首领,但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今所有之《老子》,亦经汉人之整理编次,不能必谓成于一人之手。除了胡适、梁启超、冯友兰之外,尚有马叙伦、高享、唐兰、罗根泽、郭沫若等众多学者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从不同角度作了考证,得出各种各样、莫衷一是的结论,从而使得我们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的认识变得更为模糊。《老子》内容的模糊首先涉及《老子》一书的各种传本。《老子》内容的模糊还涉及《老子》的篇章结构。最为关键的是,《老子》内容模糊更与《老子》内容本身的语言特色与丰富内涵有关。众所周知,《老子》以五千字作呕的语言蕴含了十分辽阔的意境,可谓语精义深。2.清晰的《老子》第一,《老子》作于《庄子》之前,为道家的首部传世经典,这是清晰的。随着1973年和1993年的两次重大的考古发现,《老子》在道家的首出性地位便变得清晰与牢固了。第二,《老子》的作者是年长于孔子的老聃。这也是相当清晰的。第三,《老子》共计五千余言,分为《道经》、《德经》两大部分,它既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高妙的形上智慧,同时又以现实社会为落脚点。这也是清晰的。历史上对于《道经》和《德经》谁者在先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二者哪个在先,都有其道理。其一,若是以老子悟道的先后顺序而言,则是《德经》在先,《道经》在后。其二,若是从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向他人述道的先后次序而言,《道经》在先,《德经》在后则更为合理。最后,我们还是向读者展现清晰的《老子》为:《老子》的作者是孔子问礼的老聃,创作年代大致为春秋末年,为老聃出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而作;《老子》一书共五千余字,又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体现了老子在春秋末年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对于社会人生的敏锐观察和超凡的智慧。三、《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1.在先秦时期的影响(1)老子的弟子与战国道家后学关伊子,也就是《史记》中的那个“关令尹喜”,据说他姓尹,名喜,字公度,是秦国人。庚桑子,据说名楚,陈国人。文子是目前老子弟子中记载较为详细的,且著作流传至今并较为完整的道家学者。文子的传世著作《文子》一书今存十二卷,从中可以发现文子与老子思想的紧密联系。杨朱的生平已经不可考,对他的思想的概括是“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列子,名御寇,战国初期郑国人;相传列子家贫却不为世俗所累,为得道之士,今传有《列子》八篇,著名的愚公移山的典故就是出自《列子》一书。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关于庄子的思想,他同老子一样,对现实社会非常的不满。庄子认为儒家和墨家所尊崇的礼乐教化等“圣知之法”已经根本不足以救世。他从道法自然的高度,将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作了更为具体的发挥。他认为,从理论上讲,人应该是自由的。(2)老子对先秦其他各派系的影响墨家的创始人为墨子,名瞿,战国初期宋国人。他的主要观点有十个: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和非攻。就具体思想上来看,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提倡一种节俭的生活方式,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与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主张是一致的。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他是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是最早对《老子》做注解的书,而司马迁更是在《史记》中将韩非子与老子列于同一篇章《老子申韩列传》中,可见韩非子与老子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了。正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韩非子在提倡“法”的同时处处不忘大道的存在。除了儒家,兵家,墨家,法家之外,名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学派也无不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2.在秦汉时期的影响(1)黄老之学与汉初的修养生息黄老之学中的“黄”是指黄帝,“老”指老子。所谓黄老之学,实际上就是“老子之学”,特别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应用。那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独独选中“老子”之学作为自己的施政思想呢?这主要是源于汉初的统治者对于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反思。(2)黄老之学与汉末农民起义众所周知,汉朝初年的黄老之学并未一直贯彻下去,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逐渐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事情发展到了汉代末年,黄老之学却以“黄老道”的名义,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不过这次它是兴起于民间,并且成为当时农民起义中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黄巾军的精神武器。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从东汉末年黄老道传播开始,老子思想再次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由此,老子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以至于形成了后来被称为“新道家”的魏晋玄学,而继续向前发展的道教,以及从西域传入不久的佛教,都与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发生着极其紧密的关系。4.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影响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情况下,老子思想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儒、释、道三教的对峙和论争,渗透与合流这两大历史动向之中。首先,由于儒、释、道三教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情绪,并且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当它们处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时,就势必会有对峙与争论,以致互相排斥,甚至于借助政治的力量来摧毁对方。儒、释、道三教自唐代以来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以致合流的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宋明理学的诞生。除了宋明理学的产生,老子思想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数以百计的《老子》注本的出现。不过这些注本在本质上仍属于老子研究的传统范围。5.近代以来的老子研究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巨变中,人们对于老子思想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其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来研究;二是在中西文化历史交融的背景下,试图从老子思想中阐发出新意,从而服务于当代社会的文化,政治之发展。前者可以称作是历史的研究,后者可以称作是哲学的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返回顶端“道论”与“道法自然”
本文标题:老子其人其书及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9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