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篇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年-1924年)一、列宁的时代及其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一)时代背景•1.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特征:•A.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至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C.资本输出和以往商品输出大为不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E.最大的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3.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表现:A.有的国家经济比较发达,但政治不发达。B.有的国家经济不一定发达,但政治形势比较成熟。C.在帝国主义阶段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呈跳跃式发展,当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原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时候,就要求按照新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从而引起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4.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出现了食利者阶层,甚至国家。5.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垂死性是指帝国主义的过渡性,也就是说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就开始向更高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主义。(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恩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而且是在不发达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新观点。•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条件或根据。主要是:•(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外-各国在竞争中往往以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方式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之间的内部的矛盾加深,从面造成其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2)内-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瓜分,使一些经济落后国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一起,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迫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就没有出路;•(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4)这些国家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坚决,农民同盟军的革命性强;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革命就可能冲破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而胜利。•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造成了发达国家更加发达,落后国家更加落后。落后国家遭受的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另一方面,在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由于陷入了改良主义泥潭,革命热情已经锐减。列宁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认识的几次变化:(1)1915—1916年:社会主义革命可在一国首先胜利,但这个“一国”将是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第554页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第722页列宁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认识的几次变化:(2)1917年4月:社会主义革命可在落后国家首先开始,但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列宁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认识的几次变化:(3)1921年12月:即便没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也能坚持下去,能单独在一个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二、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及意义(一)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1.时代提出了这种课题,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阶段就开始了它向更高形态发展的历程。2.俄国当时也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尽管不充分,但工人阶级有觉悟,先进性比较突出,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3.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卓有成效的工作,党在理论政策上是先进的。4.列宁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理论基础。5.第一次世界大战——革命的推进和加速器。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俄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帝国主义两大集团忙于相互厮杀,无力镇压人民革命。6.沙皇俄国各种矛盾异常尖锐激化,是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917年11月6日,革命的枪声在彼得格勒打响,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全面爆发国际歌响彻彼得格勒的夜空,“阿夫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震动了俄国武装起义者攻打冬宫后的留影(二)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特别是帝国主义无所不包的全球统治的人类社会状态,改变了人类历史运动的方向;•2.十月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被压迫民族和人民革命的时代;•3.十月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比的威力,显示了共产党人、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自觉创造历史的无比伟大的精神和力量;•4.十月革命的胜利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理想破天荒地变为现实和实践,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意义更加伟大的时代,即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和发展建设的时代;•5.十月革命宣告,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历史必然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6.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十月革命永远是无产阶级从而人类解放历程中高耸不朽的里程碑和纪念碑!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春至1920年底,苏联进入了三年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在此期间,实行一种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贸易垄断,农民的全部剩余产品上缴国家;•②国家严格集中管理一切工业生产,大、中企业以及一部分小企业收归国有;•③禁止自由贸易,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和工业品,实行消费品配给制;•④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代之以实物交换;•⑤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劳动军事化,不劳动者不得食,以迫使资本家参加体力劳动,以便更多的人奔赴前线。•评价:•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一方面是战争环境的特殊需要,为集中人力物力,保证击败武装干涉者,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同党的领导者的指导思想有关,即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基础上,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春开始,列宁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1.“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①用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税的额度低很多,而且是固定的);•②恢复商品交换,实行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大力振兴商业;•③恢复中、小私营企业,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容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通过供销合作社实行代购代销,对国内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利用外资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
本文标题:列宁的理论创新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0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