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0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考纲要求]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宏观框架][知识主线]1.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2-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4.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普遍发展;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考点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3-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考向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015·广东文综,34)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审题方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握题眼“1920年”辨析选项考向2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2015·海南单科,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审题方向新经济政策信息解读-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1)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力量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后者则是解决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2)实质不同:前者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而后者则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3)结果不同: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实施的,因此评价其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战争。(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①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②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市场与计划结合的典范。考点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3.评价(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考向3苏联工业化发展的特点(2015·课标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5-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审题方向“斯大林模式”理解材料考向4比较美国与苏联工业的发展(2015·山东文综,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审题方向美国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把握题眼“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工业总产值”调动知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6-(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经济上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考点三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调整1.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带来了社会的混乱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措施农业(1)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2)开垦荒地(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1)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2)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1)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2)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工业(1)扩大地方和企业生产自主权(2)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1)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评价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取得一定的成效经济持续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消极(1)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2)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2.苏联解体(1)过程: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②“八一九”事件后苏-7-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2)原因: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蒂固。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考向5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2014·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知识定位斯大林体制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调动知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是高考考查的高频点。特别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等知识点的命题较多;命题形式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复习备考时,一要理解苏联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分析比较其异同;二要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认识“斯大林模式”的深远影响及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解体的历史渊源。考点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8-(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3.特点:范围特别广、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4.影响(1)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2)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考向6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2015·海南单科,19)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审题方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理解题干“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意指各国纷纷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辨析选项考向7经济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9-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知识定位文化与现实联系——历史意识辨析选项1929年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的原因(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一国经济的变化会迅速波及全世界。(2)美国是当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他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考点五自由放任VS国家干预——克服危机的不同思路1.胡佛——自由放任政策(1)措施:①自由放任:面对经济危机,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否决国会救济方案。②关税壁垒:1930年胡佛大幅度提高关税,其他各国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掉入“沟底”。(2)结果:整个社会一片混乱,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2.罗斯福——国家干预(1)背景①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时任总统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②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2)主要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10-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③调整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3)主要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4)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5)影响①积极——直接影响: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②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考向8罗斯福新政的实施(2015·重庆文综,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三 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学案 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0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