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程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考纲要求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2016高考导航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学习目的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1.识记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含义。2.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明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的必要性,掌握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学习指导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请同学们利用10分钟时间看书P60-63,思考、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含义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核心考点二效率与公平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对效率的影响:①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反作用于生产。②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2)对公平的影响: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不同,劳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必然引起收入分配上的差异,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别。②如果这种差距和差别进一步扩大,将会因收入差距过于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2.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收入分配公平(1)是什么(内涵):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为什么(决定因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3)怎么做(要求):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举措一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举措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提醒】收入分配公平≠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不是消除收入差距、搞平均主义,而是要求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3.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关系一致性(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基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矛盾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宏观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微观上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拓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的维护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2)收入分配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3)收入分配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4)维护收入分配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知识延伸】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后国民收入形成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三部分:国家通过税收等形式占有一部分社会财富,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企业的税后利润,形成企业的收入;个人的劳动报酬,形成个人收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再次分配。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如国家的个税调整、支农补贴等。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初次分配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政府通过税收、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再分配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典题探究】3.(2014·广东文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但工资水平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仍然较大。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②创新扶贫方式,推进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③禁止非法垄断及非法竞争行为④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思维导引】回答本题的两大关键点:(1)明确材料主旨是工资收入存在差距的三个表现。(2)明确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范围不同、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解析】选C。题肢具体分析结论①劳动报酬属于初次分配的范畴,①说法错误排除②收入存在地区差距,②符合题意入选③收入存在行业差距,③符合题意入选④④“平均化”说法错误排除【思维导引】回答本题的两大关键点:(1)明确材料主旨是工资收入存在差距的三个表现。(2)明确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范围不同、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4.(2011·江苏单科)右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呈反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思维导引】回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读懂坐标曲线图。(1)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明确坐标图中纵坐标、横坐标、字母分别代表的意思,知道该图表达的是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对效率带来的影响。(2)学会读图。读出曲线图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一定限度内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导致效率下降。【解析】选D。本题属于曲线图类选择题,根据题意可知该图表达的是收入差距对效率的影响。从图中看出,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呈正方向变化,x1之后则呈反方向变化,说明一定限度内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超过一定限度则导致效率降低,故①③错误,②④正确。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加固训练】3.(2015·太原模拟)2014年10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要求确保2014年年底前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这一制度以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为目标,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这一制度的建立()①彻底解决居民收入分配不公问题②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③有利于解决再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④减少了城镇管理支出,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解析】选B。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有利于解决再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②③正确。①“彻底”太绝对,观点错误。实施这一制度会加大管理支出,且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无关,④不选。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4.(2014·大纲版全国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解析】选D。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属于再分配措施排除B调高国企利润上缴比例,企业自留就会减少,不利于劳动报酬占比的提高排除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属于再分配措施排除D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入选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一)方法规律总结对于收入公平问题的分析应用本考点是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突出考查对知识的变通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从考查方式上看,多贴近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方针、措施或选取典型图表材料,切入点灵活多变。从知识上看,重点把握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与财政、税收、宏观调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知识的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关于“促进社会公平”的答题模板:一、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因1.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3.这是宏观调控的需要。4.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有利于提高效率。5.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二、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1.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目标: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4.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5.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本文标题: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0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