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夏商周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初期,是中国奴隶制鼎盛时期,代表为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获得大发展,开垦出大量私田,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开始形成,逐渐形成的农耕经济的雏形;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即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夏:前2100年,大禹及其子启建立夏朝,定都阳城,设置官职,初步建立起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我国从此进入奴隶制社会。其代表遗址为“二里头”文化,主要统治区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商: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建立商朝,定都亳,多次迁都,最终商王盘庚定都殷,所以商朝也被成为商汤或殷商。商族人善于经商,是现在商人的起源,他们实行以物易物,并使用贝币。“商邑翼翼,四方之际”就是称赞商朝国度。周:公元前1100年西部的周部落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对商王朝发动进攻,史称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朝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朝军队,在镐京建立起周朝,史称西周。其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成为东方大国;经济上采用井田制(田地的形式,土地被划成方块形,阡陌纵横,好像井字状故称为井田。它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采用奴隶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它也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族上,出现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周礼是其推行工具,它有利于上层贵族垄断特权和维持内部团结,逐渐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是周王朝的基础,三者之间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它们是与当时经济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大的状况相适应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色,国人发动“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于其口),朝政由召公、周公代管,史称“共和行政”。随着周朝衰落,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死“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灭亡西周。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青铜时代结束,即将迈入铁器时代和封建社会。4相对而言,夏商西周三代更具有连续性和共同性,因为经常被放在一起。它们都是高度发达强盛的东方奴隶制大国,拥有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处于鼎盛,因此,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时期铸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出现浮雕和平雕。此外,四川广汉三星堆也具有代表性,特点为青铜像眉粗大眼、威武雄壮。农业方面,这一时期,农业获得巨大发展,商周时期已经种植五谷,这在诗经和甲骨文等中均有记载,他们甚至学会了使用草木灰等肥料。此外商朝还拥有繁荣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上,他们采用奴隶制生产方式,并进行简单协作;生产工具上,它们采用石器助耕,以耒耜为主,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得益于统治者的重视。商业方面,商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贝,商业为国家垄断,城市主要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手工业方面,商周纺织工业获得很大发展,拥有各种手工作坊并有专门技艺的工匠,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出现刺绣等新品种;陶瓷方面,商周出现原始瓷器。商周拥有了较发达的道路系统和邮驿传递制度。文化上,商朝已经了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河南安阳发现),具有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它逐渐衍化为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此外,商朝还出现了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钟鼎文),周朝曾用钟鼎文记载了匹马束丝。最长的铭文出现在周朝的毛公鼎上。商周时期出现了最古的官方史书《尚书》和最早的占卜书《周易》。周易具有朴素辩证思想,首先提出了地理一词,认识到保护环境,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宫廷舞蹈、礼乐文化和绘画等。天文历法上,夏朝采用历法夏小正。商朝在天文科技方面更发达,采用了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最长的纪日方法。我国农历仍采用这种方法。商朝还出现了日食和月食的记载。医药卫生方面,商和西周掌握了较丰富的医药知识,商朝还出现了石砭镰。第二节、春秋战国周平王动迁,王室衰落,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性质为争霸战,因此有说法“春秋无义战”。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国任用管仲为相,打着尊王攘夷旗号,7世界中期通过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第一代霸主。齐国衰落后晋楚争霸,晋国于城濮之战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第二任霸主。公元前6世纪初,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庄王称霸中原;其后南方的吴越先后称霸。他们的称霸和改革是密不可分的,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如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则是在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著名的如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诸侯争霸。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国,韩魏晋出现,开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争雄,互相兼并,战国七雄格局形成。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争霸,经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魏国衰落,齐国称雄。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东方衰落,随后逐渐被秦国鲸吞蚕食,秦国统一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大发展,井田制的破坏,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势力的发展,因此出现争霸兼并战争,分封制逐渐瓦解。通过经济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包括周边的匈奴、东胡、戎、越族等),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铁器(最先发现于河南地区)可上溯至西周,战国时期使用进一步扩大,标志着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农用动力革命)和犁出现,水利事业获得发展(要点:中原地区桔槔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推动了农业发展。商业方面,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出现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商业城市。手工业方面,出现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莲鹤方壶(青铜器)是珍品。漆工艺战国(夹铸技术)、纺织业、煮盐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酿酒业(已能用曲造酒)获得发展;出现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齐国)。文化上,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碰撞,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春秋时期,老子创道家,著有《道德经》,思想朴素辩证法。事物不断在变化,主张无为治天下,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孔子创儒家,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仁爱重周礼,有教无类育精华。“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诗书礼易和春秋(后来的儒家“五经”),编定经典儒文化。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战国时期,各学派对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代表人物较多,如墨翟表民愿,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孟子(“亚圣”)主张施仁政,提出民贵而君轻,主张宽刑薄税;儒家唯物是荀子,倡“制天命而用之”;庄子唯心与聃同,鄙视富贵恨不公(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法家韩非重发展,事易时移应改变,以法为本无贵贱,打击奴隶主特权。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学,《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最精华的部分),《离骚》(屈原,楚辞)、诸子散文(《秋水》、《逍遥游》)是古代名篇,韩非子《五蠹》。绘画艺术,《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嵌错赏功宴乐铜壶(青铜器),青铜编钟(湖北)。天文科技,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甘石星经》(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出现指南针(战国司南)。《墨子》中的《墨经》记录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小孔成像),墨经光学八条。数学: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医学:战国时代名医扁鹊(脉学之宗),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套路:铁农具+牛耕--→生产力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私田主人逐渐成为封建地主)--→建土地所有制--→井田和奴隶制崩溃--→相地而衰征(齐国管仲,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还有鲁国“初税亩”)--→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容包括: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国家强盛,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③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但也有一定局限性:轻视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秦朝末年,秦施暴政,社会矛盾激化(一般包括徭役、兵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这种王朝灭亡题都是这个套路)。前209年,导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提出“伐无道、诛暴秦”,建立张楚政权。随后,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前207年)。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革命首创精神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朝灭亡后,前206年一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封建帝位进行了四年战争,也就是“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收揽民心、重用人才,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战),于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修生养息”政策(重农抑商),黄老思想被推行,出现“文景之治”(出现盛世问答题无也基本一个套路,一般为重视农业生产,减免地租,改革法律、提倡节俭、选拔人才、国家安定。关于社会发展,答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答,经济上怎么样、文化史怎么样、思想上怎么样、法律上怎么样,军事上怎么样、民族如何团结等)。西汉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推行察举制(途径是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编户齐民(既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并设置刺史制度,进一步了强化集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选官制度。汉武帝时期,汉朝实行货币改革,推行五铢钱,盐铁官营,实施各项改革。汉帝国西汉国力达到极盛,其北击匈奴,南设南海等郡,实现大一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新的思想,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建立太学。同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消弱诸侯王实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随后,西汉王朝逐渐衰落。公元9年,王莽篡位,西汉灭亡。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采取多种措施恢复生产,出现“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获得发展。东汉中期,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东汉末期,社会矛盾激化,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局路人张角打着“苍天已死、黄巾当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高考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0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