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前言一、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英文是cultrure,该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耕耘、耕作,即对于自然界的开拓。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将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的范畴,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或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包括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总之,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因此,文化概念应当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制度(习惯)→精神。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层面;本课程内容指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传统文化: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二、课程性质与教学形式本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采用讲座的形式教学,开设一个学期,共10次,30课时。三、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把握现代化发展方向【例】①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②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③《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④成语:望洋兴叹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第二讲:中国历史概要和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第三讲:中国古代职官与科举制度第四讲:中国古代的姓名、礼制与宗法制度第五讲:我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六讲:我国传统民间风俗第七讲:说文解字——汉语汉字趣谈第一讲天文历法一、天文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风师名飞廉雨师名屏翳云师名丰隆日御名羲和月御名望舒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又合称为五纬。以下是五星的古称或别称:金星:古曰明星,又称太白、启明、长庚。【例】①《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②《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③《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木星:古名岁星,或简称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用以纪年。水星:又名辰。火星:古名荧惑。【例】东汉·王充《论衡》:“荧惑守心。”即火星居于心宿。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附】关于“周”、“星期”和“礼拜”的来历1.“周”和“星期”的来历、传播路线及名称的演变来历:根据公元前2000多年前古巴比伦的“星神值班”的传说——第一天太阳神马什,第二天月亮神辛,第三天火星神奥尔加,第四天水星神纳布,第五天木星神马尔都克,第六天金星神伊什塔尔,第七天土星神尼达尔达。传播路线:古巴比伦→埃及→古罗马→公元三世纪后传入欧洲各国→明朝末年随基督教传入中国名称的演变“星期制”传入西方(拉丁语系各国)后,西方人根据欧洲的神话故事将七天的名称作了变动——第一天:Sunday(献给太阳神Sun的日子)第二天:Monday(献给月亮神Moon的日子)第三天:Tuesday(献给战神Tiw的日子)第四天:Wednesday(献给诸神之父Woden的日子)第五天:Thursday(献给雷神Thor的日子)第六天:Friday(献给婚姻和生育女神Frigg的日子)第七天:Saturday(献给农业神Saturn的日子)“星期制”传入东欧(斯拉夫语系各国)后,七天的名称分别是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一星期七天在日本、朝鲜、中国(早期)的名称依次是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按古巴比伦顺序)辛亥革命后,中国按东欧的方式称呼七天。2.“礼拜”的来历和七天顺序的演变“礼拜”的名称来源于犹太教的圣经《旧约·创世记》。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到第七天安息了。犹太人把第七天定为安息日,是敬拜上帝的日子,所以把这七天叫做一个礼拜。七天的第一天是礼拜一,最后一天是礼拜天。但基督教根据圣经《新约》,耶稣被钉十字架第三天后复活,这一天是礼拜天,基督徒就在这一天纪念耶稣受死并复活,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七日的第一天,然后依次是礼拜一、礼拜二,直至礼拜六。(二)二十八宿与四象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选择了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注】①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②黄道:天文学把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即太阳在天空中穿行的视路径的大圆,称为“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③白道: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④赤道:是地球表面上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道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赤道周长40075.7km.【例】毛泽东《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同时,古人又把二十八宿配在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叫做“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具体如下: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的作用:①以恒星(二十八宿)为背景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②用以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三)三垣与北斗“三垣”是星空分区的概念。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叫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叫做“杓”(biāo)。北斗七星属于西方所谓的大熊座。北斗的作用:辨方向、定季节。(四)十二次与分野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成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十二次的名称与二十八宿的分配如下:(1)星纪(斗牛女);(2)玄枵(女虚危);(3)诹訾(危室壁奎);(4)降娄(奎娄胃);(5)大梁(胃昴毕);(6)实沈(毕觜参井);(7)鹑首(井鬼柳);(8)鹑火(柳星张);(9)鹑尾(张翼轸);(10)寿星(轸角亢氐);(11)大火(氐房心尾);(12)析木(尾箕斗)。十二次的作用:①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②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这就是“分野”。古人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是一种迷信的观念。宿国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宿州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兖州豫州幽州江州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表甲表乙次国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吴越齐卫鲁赵晋秦周楚表丙二、历法(一)日、月、年的概念古人最容易观测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朔、上弦月、望、下弦月、晦)为一“月”。“年”的概念,最初是由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年,谷熟也。”禾谷成熟的周期即是寒来暑往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也就是太阳年。(二)古代的历法我国的旧历,以月亮的一个朔望周期为一个月,这是阴历(月亮称为“太阴”)。阴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但一个太阳年约为365日,比12个阴历月约多11日。因为太阳年与季节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而掌握季节变化的规律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所以为了符合太阳年的周期,我国古代创制了阴阳合历,主要方法就是设置闰月。闰月设置的演变过程: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放置闰月的时间:起初置闰无定制。商周时一般将闰月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有时则一年两闰,所以有“十四月”。春秋以后没有一年两闰的情况了。汉初沿习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所以闰月置于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后来闰月的安排不固定,而与节气有关(闰月无中气)。【附】关于夏历、周历及我国古代著名的历法①《太初历》:汉代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确定一年为265.25日,一月为29.53。此历在汉成帝时,由刘歆重新编写,改名为《三统历》。②《大明历》:南北朝祖冲之制订,成历于宋。此立法考虑到了岁差是其贡献。③《戊寅元历》:由傅仁钧制订,唐武德二年施行。主要特点是废除平均朔,改用定朔(因为日月相合的真实数值,各月不等)。④《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王恂制订,元至元十八年施行。此历回归年采用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数值完全一样,但它要早上几百年。(三)季节和节气我国古代是农业国,对季节和节气非常重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两季),后来历法逐渐精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现在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人把周岁365日平分为24个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最初只有12个节气,后来又增加12个中气,这样平均每个月有1个节气,1个中气,全年共24个气(统称节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其余依次顺推。季节和节气系统的完备过程:二时→四季→四季+二分二至→十二节→二十四节气【附】1.二十四节气名称季节月份节气中气季节月份节气中气春季二月立春雨水秋季八月立秋处暑三月惊蛰春分九月白露秋分四月清明谷雨十月寒露霜降夏季五月立夏小满冬季十一月立冬小雪六月芒种夏至十二月大雪冬至七月小暑大暑一月小寒大寒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四)记录时间的法则1.纪日干支纪日、特定称谓纪日2.纪时①根据天色分时段:旦——清晨,明——黎明;隅中——将近中午,中日——中午,昃日——下午,昏——黄昏,夕——晚上,人定——夜半。②以地支纪时:每个时辰等于现代两小时。后来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附】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对照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23-11-33-55-77-99-11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11-1313-1515-1717-1919-2121-233.纪月①通常以序数为纪;②特定名称表示月份;③以地支配十二个月的“月建”法;④后来又以天干配地支纪月。4.纪年①最初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②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年;③星岁纪年法;④干支纪年法。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第一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0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