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第五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经济学原理(宏观)课程讲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编写1第五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经济可分为真实经济和虚拟经济。真实经济就是GDP、就业、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投资、储蓄、进出口这类经济活动与经济变量构成的经济。而虚拟经济的规模就是股票、债券、期货与期权,以及证券市场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市值规模。中国目前的真实经济规模还大于虚拟经济的规模。2011年中国的GDP规模为47万亿元,而股市上股票市值才28万亿元左右,其它证券市场的市值更小。但是,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里,股市市值的规模会是真实经济规模的3-4倍,如加上金融衍生品市场,虚拟经济的规模会更大。凭什么说股市市值是不真实的?难道人们买卖股票花的钱与买菜、买车的钱不一样吗?凭什么说买菜是真实的,而买股票是不真实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真实经济、虚拟经济与货币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真实经济是关于GDP(当年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虚拟经济(股市)是关于真实经济未来看法的交易市场,其价格不度量真实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而是度量生产物品与劳务的公司的估值,或未来权益的估值。货币体系,既为真实经济服务,又为虚拟经济服务,但货币体系既不属于虚拟经济,也不属于真实经济。钱可以流入股市,又可以从股市里出来进入真实的投资与消费,进入真实的GDP生产过程。真实经济、虚拟经济与货币体系的相互关系如图5.1所示:图5.1真实经济、虚拟经济与货币体系真实经济好与坏,都有可能影响虚拟经济的成交量与价格。虚拟经济如过热,热钱会涌入真实经济,使真实经济过热;反过来,如虚拟经济蒸发缩水,人们在虚拟经济中赔了钱,也会减少在真实经济中的消费与投资。货币体系中的钱可能流入真实经济,也可能流入虚拟经济。注入虚拟经济的钱有些是银行系统有意为之的,如银行购买国库券、政府长期债券时所放出去的钱;有些进入虚拟经济的钱不是银行货币系统有意为之的,如个人与企业用存款来买股票与债券,有的企业用银行贷款来抄股票。货币系统是不能强制货币流向的,怎么办?货币体系只能瞄准真实经济中的价格和GDP增速来变动利率,通过利率杠杆来调控经济。这就是“泰勒规则”。货币体系不真实经济GDP货币体系房地产虚拟经济(股票、债券、期货与金融衍真实经济GDP经济学原理(宏观)课程讲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编写2能以虚拟经济的成交量与价格为调控目标,如果那样,货币体系就失去了其作为稳定交易体系的功能。事实上,由于真实经济中的价格(如CPI)和GDP增速已经是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结果,所以,货币体系以真实经济中的价格信号和GDP增速为锚定基准来调利率,实质上是既管住了真实经济,又管住了虚拟经济的投机性与震荡。虚拟经济如果加上货币体系,就叫金融体系。如果一国有货币体系而没有虚拟经济,那就是只有货币经济与真实经济之分,也称名义经济与真实经济两分法。如果一国开放虚拟经济,货币体系同时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服务,就形成金融体系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区分。房地产既是真实经济,又属于虚拟经济。因为购房属于GDP中的投资,这是真实经济的价值;但购下的房子与买下的股票是一样的,价值可以变动,这种价值变动不是“物品与劳务的价值变动”,而是虚拟经济中的估值变动,它可以形成泡沫,可能在一夜之间缩水,这种变化不计入一国GDP的变化。我们在前四章主要分析真实经济。在这一章与下一章,要从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相互关系中来分析虚拟经济与金融体系。但是,宏观经济学并不是研究虚拟经济的(研究虚拟经济的学问是金融学),宏观经济学是要从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中研究真实经济与货币体系。由于真实经济与货币体系是虚拟经济的前提与基础,所以,宏观经济学是狭义的金融学的基础与前提。研究货币体系的学问叫货币银行学。广义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与证券投资学,狭义的金融学是指证券投资学。这一章讲三节,第一节介绍消费、储蓄与投资,这是金融的前提;第二节介绍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第三节讨论可贷资金市场的均衡与利率。第一节:消费、储蓄与投资一、消费、收入与储蓄我们在介绍AK模型中看到,储蓄率是当年GDP与折旧后的资产之和中用于储蓄的比率。但是那个模型是为强调资本积累,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很难计算有多少储蓄是来自于资本变卖后的收入?有多少是来自于当年的GDP?而且在研究储蓄时,我们的侧重点是考察在当前的收入中有多少被消费掉?有多少收入被储蓄起来?因此,更准确地说,储蓄应该是当年收入减去消费之后的那部分收入。1如何度量一国在t年的储蓄量?一种办法是用流量法,直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个人消费(C)与政府消费(G),余下部分就是储蓄:S=Y-C-G。另一种方法是将两个存量(t年的储蓄余额与t-1年的储蓄余额)相减,这个差就是t年的储蓄量。一国的储蓄量是一个流量,年底的“储蓄余额”(savingbalance)是一个存量,两个存量之差是一个流量。但后一种方法的困难在于:难以搜集到t年底的储蓄余额的全部数据,只有银行存款余额数据可以得到。许多个人、家庭与企业的储蓄方式不是存款,而是买房、买股票、买债券,或者直接借给别人,甚至把钱放在枕头里。如果用银行存款余额变化来度量储蓄,会低估一国的储蓄。在中国农村,许多农民往往是存粮食,将玉米、小麦藏在棺材里,等要花钱了,他就卖掉一点粮食。这种实物储蓄,也是一种储蓄方式。所以,“两个存量之差”的办法是不可行的。我们用的是经济学原理(宏观)课程讲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编写3“收入-消费=储蓄”的公式。但用“收入-消费=储蓄”来度量储蓄,也是有问题的,即这个办法假定了“储蓄”只来自于当年可支配收入,忽略了变卖资产后的收入也可以储蓄这一事实。但是,萨缪尔逊与诺德豪斯说,尽管人们是可以变卖资产来储蓄,但收入仍然是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1因此,储蓄用“收入-消费”来度量,是大体得当的。这种“储蓄=收入-消费”的度量法的理论基础,其实仍是来自于GDP的核算公式。设Y为GDP经过调整之后的“国民收入”,Y仍等于下式(按支出法)Y=C+I+G+NX(5.1)如果抽象掉对外关系(NX=0,或进口=出口),则有Y=C+I+G(5.2)另一方面,我们假定:S=I(5.3)S为储蓄,I为投资,即投资与储蓄相等。显然,从(5.2)与(5.3)出发,立即有S=I=Y-C-G(5.4)(5.4)式的左端就是一国的储蓄S,该公式就是“储蓄=收入-消费”的依据。对公式(5.4)还可作进一步分析,在其右边减掉一个T,再加上一个T,有:S=(Y-C-T)+(T-G)(5.5)(5.5)式就是一国储蓄的分解公式:Y-T-C=(Y-T)-C,是私人部门的储蓄,(Y-T)叫个人可支配收入,C是个人消费,从而,(Y-T)-C是私人储蓄。而公式(5.5)式中的(T-G)是政府的收入减去其支出以后的剩余,是政府储蓄,又叫公共储蓄。国民储蓄就是S。国民储蓄由私人储蓄((Y-T)-C)与公共储蓄(T-G)两部分构成。例1:一个封闭经济(不存在进出口)的信息如下:Y=10000,G=1700,C=6000,T=1500求:该经济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与国民储蓄。答:⑴私人储蓄=Y-C-T=10000-6000-1500=2500;⑵公共储蓄=T-G=1500-1700=-200;⑶国民储蓄=2500-200=2300表5.11999年与2007年美国的私人储蓄率的变化1999年(单位:10亿美元)2007年(单位:10亿美元)个人收入:7,79211,663个人所得税1,1521,493个人可支配收入6,64210,171个人消费(消费+利息)6,48310,113个人储蓄156私人储蓄率2.4%57.4私人储蓄率0.6%数据来源:U.S.BureauofEconomicAnalysis,年美国的私人储蓄量与私人储蓄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基本上是用于消费了,私人储蓄率在1999年仅为2.4%,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私人储蓄率下降至0.6%;由于美国的政府长期以来是预算有赤字(TG),从1P.萨缪尔逊,W.诺德豪斯:《经济学》(中文版)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经济学原理(宏观)课程讲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编写4而其公共储蓄是小于或等于零,其国民储蓄小于等于其私人储蓄。美国的资本形成(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外资流入。中国的储蓄率为多少呢?张明按“储蓄=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的公式,计算了中国1960-1998年的储蓄率,见表5.2:表5.2中国的储蓄率(1960-1998,%)1960-19641965-19691970-19741975-19791980-19841985-19891990-199824.627.734.035.633.735.439.9数据来源:张明《中国的高储蓄率》,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2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储蓄率还可以分解为家庭与个人储蓄率、企业的储蓄率、政府的储蓄率。理由是从公式(5.4)出发,私人储蓄S当中又可分为个人(家庭)与企业储蓄,因我们把除政府以外的经济部分都看成是“私人部门”。企业储蓄是企业的留存收益(retainedearnings)或未分配利润(undistricutedprofit),是指企业税后利润与现金股利之差。中国之所以发生持续的高储蓄率,除了中国人勤俭美德之外,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第一,在中国,企业储蓄占比不断上升。2000年以后,中国储蓄率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储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2004年中国储蓄率的一半是企业储蓄贡献的。第二,中国的储蓄率中,公共部门的“公共储蓄(政府储蓄)率”是很高的,公共储蓄的严格定义是“政府可支配收入与政府最终消费(不包括政府投资支出)之差”。注意,这个定义比(T-G)要大,原因是“政府可支配收入”比“T”大,而“政府最终消费”比“G”小。公共储蓄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叫“公共储蓄率”。在中国,政府的公共储蓄率在2000年之前一直稳定在30%以上,到2003年已突破40%。因此,中国的高储蓄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不分红、政府主导经济这种体制所产生的。二.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我们在这里不考虑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只考虑个人与家庭的储蓄行为。设G=T,则由(5.5)式,马上有:S=(Y-T)-C(5.6)即一国的私人储蓄S在政府预算平衡的条件下只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收入与个人消费C之差,因此,只要研究了个人消费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弄清私人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定义(5.7)消费函数便是个人消费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定义(5.8)储蓄函数便是个人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1消费函数我们记C=C0+α(Y-T),0≤α≤1(5.7)为消费函数。(5.7)式中,C0为个人初始消费,又是没有收入也要消费的支出,α是“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即为MPC),经济学原理(宏观)课程讲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编写5MPC=(5.8)如果α是一个常数,则消费者(个人)的“收支相抵点”就很方便计算,只要令C=Y-T即只要令C0+α(Y-T)=Y-T就有Y-T=α(5.9)满足(5.9)式的个人可支配收入(Y-T)就是“收支相抵点”A,(见图5.2)在图5.2里,由于MPC是一个常数α,从而消费函数曲线是一条直线。在线上的任何点,消费支出等于可支配收入。线是一条参照线,如果C线在线之上,则消费支出便大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如C小于线上的纵坐标,则消费支出便小于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便会有储蓄。从而,在C线与线交点A之左,个人有负的储蓄;在A点之后,个人有正的储蓄。A点为“收支相抵点”。然而,生活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能是递减的:收入越高,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重便越低,请看下例:例5.2:一个北京普通职工的4口之家的可支配收入(Y-T)与消费开支(C)呈下列关系(见表5.3):表5.3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可支配收入(Y-T)消费开支(C)边际消费倾向(MPC)净储蓄(S)边际
本文标题:第五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1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