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16节)剖析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授课教师:罗欣课程概要教学要求:1、课堂教学2、作业3、考试参考教材1、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一讲中国古代小说概念一、中国古代小说概念“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东汉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二、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1、神话和传说。2、史传文学。3、寓言故事。1、神话传说(1)从题材上来看,神话开创了神怪小说的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传奇、明代的神魔小说与神话小说均有明显的继承关系。(2)从艺术思维来说,神话幻想开启了小说尤其是志怪小说的幻想与想象,促使小说文体虚构特征得以确立。(3)神话传说的叙事方式对小说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2、寓言(1)丰富的想象(2)故事情节(3)人物形象(4)寓意寄托3、史传(1)题材(2)结构方式(3)叙事方式(4)实录三、中国古代小说的种类1.中国古代小说的两个系统:文言小说系统与白话小说系统。2.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类型: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传奇,话本、章回体小说第二讲《三国演义》一、关于《三国演义》: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历史小说。1.“章回小说”①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形式(体裁)。②特点: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段落整齐(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③是在宋元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章回小说的发展与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2.历史演义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体裁之一,章回小说中的一类。“依史以演义”。①内容:以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题材为基本内容。即演述历史故事,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②方法:敷演,演义。即以史实为基干,铺而演之(扩张虚构)。③语言:白话。④主旨:贯注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3、作者、成书和版本《三国演义》作者(1)非一人一代所作。胡适(《三国志演义序》)、刘大杰(2)罗贯中。鲁迅、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1)阶段一(官方正史叙事、奠基阶段):西晋和南朝,三国史志的出现,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2)阶段二(民间传说叙事、转化阶段):隋、唐时期,三国故事的流传,颜师古《大业拾遗记》“水饰”(“水傀儡”)、李商隐《娇儿诗》的张飞故事。《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3)阶段三(讲史和戏曲叙事、关键阶段):宋、元时期,“说话”、“三国戏”的兴起,元杂剧取材三国故事的有六十余种,今存二十多种。《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故事的小说定本,它已形成后来《三国演义》的基本的叙事框架。《东坡志林》卷六:“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一、三国故事是宋代“说话”的重要内容;二、明显表现出尊刘贬曹的倾向。元杂剧“三国戏”较著名者:关汉卿《西蜀梦》、《单刀会》高文秀《襄阳会》武汉臣《三战吕布》郑光祖《王粲登楼》、《三战吕布》无名氏《千里独行》、《博望烧屯》(4)阶段四(历史章回小说叙事、文本定型阶段):元末明初,罗贯中再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成书。基本线索:《三国志》、《三国志注》——民间故事、传说——宋元讲史与戏曲(“三国戏”)——《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版本:最早的版本:嘉靖本刊行于嘉靖元年(1522);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晋平阳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首有二序,庸愚子序(蒋大器)和修髯子序(张尚德);全书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共二百四十则。最流行的版本:毛评本清初长洲(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本;康熙年间刊行;书名为《三国志演义》、《四大奇书第一种》、《三国志》;全书六十卷,每卷两回,共一百二十回;卷首有《凡例》和《读三国志法》;毛评本最早刊本是醉耕堂本,有李渔序。当今通行本:在毛评本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排印本对《三国演义》的综合评价李渔《三国志演义序》:“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与《西厢》也。冯犹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若《三国演义》则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由是观之,奇又莫奇于《三国》矣。……作演义者,以文章之奇而传其事之奇,而且无所事于穿凿,第贯穿其事实,错综其始末,而已无不奇,此又人事之未经见者也。”(醉耕堂本卷首)毛氏父子《读三国志法》“三绝”“三奇”:“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肇淛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P129—130)《三国演义》阅读书目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醉耕堂本毛评本《三国志演义》中华书局1995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2002陈其欣编《名家解读三国演义》山东人民1998沈伯俊《三国演义新探》四川人民2002今读思路一、国家意识·汉家情结·思治之心二、英雄(人)·历史·战争三、历史·史书·历史小说国家意识·汉家情结·思治之心国何以灭,汉何以失?——昏君、宦竖、“盗贼”、外戚、“豺狼”、“独夫”、“奸雄”1、桓帝、灵帝——昏君(国家毁灭之“根由”)2、张让等“十常侍”——宦官(国家毁灭之“祸首”)3、张角兄弟——“盗贼”(汉朝土崩瓦解的直接力量)4、何进——外戚(身居高位,愚妄无谋,引狼入室,亡身乱国)5、董卓——“豺狼”(暴戾、愚蠢的野心家)侍御史郑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第三回)董卓:“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处世哲学)第四回诗:“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第四回)《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马边县男头,马后载妇女。”6、袁绍——“独夫”、“羊质虎皮”、“凤毛鸡胆”官渡之战(袁曹大战、河南大战)25、26、30、31回时间:公元200年二月至十月(建安五年)地点:白马(滑县东)、延津(今延津)、官渡(中牟县东北)、乌巢(延津县东南)战役:白马之围(2—4月)、延津之战(5—6月)、官渡之战(8—10)、乌巢焚粮(10月)曹操:许褚、张辽、徐晃、李典、曹仁、曹洪、夏侯惇、关羽、于禁、乐进等将,荀彧、郭嘉、贾诩等谋士。兵力七万。袁绍: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韩猛、淳于琼、刘备等将,沮授、审配、田丰、荀谌、许攸等谋士。兵力七十万。结局:袁绍破败,颜良、文丑等战死,淳于琼兵败处斩,田丰进谏被袁绍杀,沮授不降被曹操杀,张郃、高览、许攸降曹。7、曹操——“奸雄”第一回桥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何颙:“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邵:“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第四回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处世哲学)小说:“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第十回:“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小说引出对于“国家”的思考是极为深刻的,向人们提出了诸多重要的问题,如:何谓国家?什么人可以拥有国家、代表国家?什么人不能拥有国家、代表国家?国家的内涵是什么?靠什么支撑国家的结构、维持国家的存在?反之,破坏、颠覆、毁灭、葬送国家生命的是怎的人、怎样的事、怎样的一些要素?等等。这是任何一个有国家意识、有群类整体生存观念和有历史感的人不能不思考、并不能不希望作出回答的大问题。小说体现了一个将天下兴亡系于己怀的文人对国家破灭、天下纷乱、邪恶横行、正义不张的忧患、痛楚、困惑、无奈以及对天下大治时代的渴望、思考和探寻等种种情感和心灵。英雄情结青年(少年)英雄:刘备:桃园结义时,年28,实24岁关羽:年27岁,实23岁张飞:年22岁,实18岁曹操:镇黄巾时,不足30岁诸葛亮:隆中决策时26岁,赤壁之战时27岁周瑜:少年时追随孙策,赤壁之战时34岁孙坚:17时以计杀贼,起兵镇黄巾时年29岁孙策:17随父出征(7)太史慈:少年将军,“太史慈爱酣斗小霸王”(15)赵云:“少年将军,飞马挺枪”(战文丑,7回)马超:17随父征战,杀王方,擒李蒙(10)英雄之间:心有灵犀,情有所依刘关张:桃园结义(1)、千里走单骑(27)、古城会(28)、兴兵伐吴(81)、急兄仇(81)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21)曹操与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与关羽:放关羽(27、28)、释曹操(50)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一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起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将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正是: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仗义名。——第五十二回语境一:人在乱世人的本质、才能和弱点充分显露的展台“奸邪”成为乱世的历史内涵之一“仁义礼智信”的固有结构被乱世解构语境二:战争赤壁之战前后八回,全书十五分之一战争的智谋化、艺术化叙述的故事化故事的经典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横槊赋诗——诸葛祭风——火烧赤壁——华容放曹曹、孙、刘三个方面天、地、人三种因素战争、谋略、文才种种智慧话题二:历史《三国演义》描写乱世状态下的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一段历史,国家及其帝王、国戚、权臣、奸小、将领、谋士、英雄、叛贼、降臣、文人、女子等,构成一个林林总总的乱世人物谱系,演绎一段栩栩如生的“灰色”历史——第一帝国崩溃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把汉称为“第一帝国”,唐为“第二帝国”。汤因比《历史研究》,把秦汉为“中国模式”的奠定时期,此前“中国史的结构类似于希腊模式”。他说秦汉建立起来的中国模式,其基本特点是“表现为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理想不断变为现实,中间又不时被一些分裂的局面所打断”。《三国演义》即表达了“大一统国家”被“分裂的局面所打断”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的理想”。《三国演义》人物谱系(乱世人物谱系)一,“君主”系列;二,“军阀”系列;三,“奸小”系列;四,“权臣”系列;五,“忠臣”系列;六,“叛降”系列;七,“英雄”系列;八,“将领”系列;九,“谋臣”系列;十,“文人”系列;十一,“妇女”系列;十二,“僧道隐医”系列昏庸之主:汉桓帝、汉灵帝、后主、乌程侯幼弱之主:汉桓帝16、汉灵帝13、汉少帝14、汉献帝9、魏齐王8、高贵乡公14、魏元帝15、后主17篡逆之主:魏文帝、晋武帝逼退之主:汉献帝、魏齐王、魏元帝、会稽王被弑之主:汉少帝、高贵乡公投降之主:后主、乌程侯忠臣义士——“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丁管(4)、伍孚(4)、王允(9)、陈宫(19)、吉平(23)、董承(24)、王子服(24)、许客三人(29)、沮授(30)、审配(32)、王修(33)、马腾(57)、王累(60)、张任(64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16节)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3694 .html